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被历史冷落的东吴兴衰历程

发布时间:2013-09-05 栏目:专题 投稿:重要的豆芽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他主要的笔墨来写魏蜀之争,从而塑造了料世如神,被称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奸诈小人曹操,忠义两全的武圣关羽。通过这些的人物描写,我们不难发现,罗贯中的写作意图是拥刘反曹。那么,被称为三国中属于鼎立的势力东吴放哪呢?罗贯中肯定会这么想:我拥刘反曹,东吴呢?孙权要奸诈不够奸诈,要仁德不够仁德,两者都不明显,留你干嘛?一边去。于是,东吴就成了曹魏蜀汉斗争中的一位串客。东吴这个国家也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而被历史所冷落。因此,东吴的兴起与衰落也就没多少人去关注了。本文在这里,就说说东吴的兴衰历程,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解东吴历史走过的痕迹。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是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的内容。短短一句话,就可以看到东吴的实力是可以和曹魏抗衡的。那么,东吴兴盛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孙氏一族势力会有那么好的发展,成为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实力比较强大的一方呢?

孙策——孙吴霸业的开拓者

看到题目,我们或许会质疑:为什么不是孙坚?孙坚在东汉末年已经开始发展江东势力了,而且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江东已历三世”。为什么不把孙坚立在前面?其实,是因为孙坚与孙策在对待发展势力的看待上的不同。孙坚的观念是发展势力来守卫汉室,兴复汉室才在吴郡里招兵买马来讨黄巾,凉州,长沙,董卓等势力的,他是没想过运用自己的势力来称雄一方的,而孙策是通过用玉玺换袁术兵的方式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用这股势力来称雄江东的,因而我就没把孙坚列在其中。

孙策势力发展,是在孙坚死后去投靠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他的舅父吴景。他在舅父的帮助下,在丹阳里募兵数百人,然后又拿孙坚获得的玉玺去袁术那里换来孙坚原来的部曲千多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在收的兵力就有二千多人,在丹阳,又与周瑜结交,而周瑜在当时的情况里手中也有三千多人,从而,孙策从此踏上了开拓江东事业的道路。他首先收吴郡,然后打曲阿中打败扬州太守刘繇。到这里,孙策手中的兵力已超过三万,接着向东南挺进,攻占会稽,自任会稽太守,并据豫章郡。至此,孙策手中就有了江东六郡之地。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础。但是,由于他的性格容易动怒,浮躁,出猎时又没防备,在出猎时被许贡门客刺杀身亡。

虽然孙策性格容易动怒,但他对手下却关爱有加,和蔼可亲。陈寿的《三国志》对孙策有这样的描述:“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在这段评价里我们不难发现,江东的兴盛与孙策生前待手下的方式是离不开的,所以在孙策死后,孙权当心孙策势力的暴动从而威胁孙权江东的统治。当然这是后话了。孙策生前的贡献,就是为江东开拓了六郡,为后来的孙吴称霸一方起了奠基作用。

孙权——稳定内部与发展壮大的贤君

孙策临终时,把印绶交给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这是孙策孙权继承自己事业的原因,他想孙权在他终后努力发展江东。并令张昭,周瑜辅助孙权以保江东。然而,在继承事业的过程中,孙权面临的却是内部不稳定的困难局面。<;1>;境内深险山区的山越人并未完全从命,不时的骚动对孙吴政权造成威胁;<;2>;原属孙策部下,心存观望,欲制造动乱;<;3>;江东士族的发展与壮大也直接威胁孙吴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任命张昭,周瑜来稳定江东士族和孙策旧部。对孙策部下,任用周瑜,采取恩威并重的方式来收揽孙策旧部的服从;对江东士族,任用张昭,采用联姻的方式来获得士族的支持。正因为孙权的善于用人,江东的内部得以稳定。

孙权稳定内部后,便对山越人的反抗采用大规模的军事镇压,先后派吕范,程普,黄盖,韩当,周泰,吕蒙,陆逊等充任山越人反抗剧烈的各县令,长,分别就地讨伐。这是较大规模的一次。这以后仍然不断对山越用兵。对山越的镇压,不仅巩固了孙吴的后方,而且获得人力物力资源,争强孙吴的国力。对山越的用兵也加强了内地和山越地区的联系,接触,对江南落后地区的开发,客观上使地区发展的平衡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荆州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在曹操的位置,他可以顺流而下,直取东吴,压制蜀汉,统一全国;对刘备而言,他可以利用荆州的水路位置兵分两路来攻取中原地区和利用长江下游的屏障来抵抗孙权;对孙权而言,荆州就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大屏障,借助荆州这北达中原,西通蜀汉的有利位置和湖泽和长江天险在加国力的支撑,完全可以自保,而且还可以赖着这个天险来壮大自己来统一全国。因此,鲁肃就曾经向孙权建议趁着北方混战时,“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于建安八年(203)先行攻打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破其水军,把黄祖包围在下夏口,但没有攻下,又大举进攻黄祖,打败黄祖军,并追斩了黄祖。

但是,当孙权攻灭黄祖还没来得及继续进军夺取荆州时,曹操就在这年秋率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举荆州投降了曹操。在这艰难时刻,接受刘备来使诸葛亮,鲁肃,周瑜的建议,联合刘备于赤壁大败曹操。在这里,孙权敢放胆与曹操一赌,也体现出孙权的霸气,制衡国家的能力,也正因为选择了赌上国运来与曹操决战才保全了江东,也体现出孙权的胆识过人。

赤壁之战后,曹操北撤。孙权占据荆州的江陵及其以东的地区,以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吕范为彭泽太守。后来南郡借给了刘备刘备占据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这样,孙权刘备瓜分了荆州。建安十五年(210)士燮以岭南七郡归附孙权孙吴势力扩展到交州地区。第二年,孙权将都城从京口迁至秣陵,后改名建业。

孙权刘备瓜分了荆州刘备占领其中的大部分,孙权之占领其中一小部分。孙权接受这样的结果,甚至支持刘备荆州牧,还将妹妹嫁给了他,这是加强联盟,联合抗曹的需要。然而,这种妥协是维持不久的。因为孙权并不甘心放弃占据荆州,全据长江以巩固江东的战略目标。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占领益州。次年,孙权便向刘备索还荆州。最后的结果是重新瓜分荆州:湘水以西归刘备,以东归孙权孙权趁机派吕蒙领兵溯长江而上,偷袭关于的后路,占据江陵,杀死关羽。吴蜀联盟破裂,荆州全归孙权,完成了鲁肃提出的江东战略目标。

为了巩固江南的地盘,和继续壮大势力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还同曹操在淮南地区进行反复的争夺。赤壁之战当年冬天,率十万大军攻合肥,由于久攻不下于第二年春撤还。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率号称四十万大军南下攻濡须口,孙权率七万迎战。曹操看到孙权的水军精锐的队伍整齐,进退自如,就说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见《资治通鉴》卷六六,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在这里也看出了孙权的领军能力和过人的胆识,他没有被这号称四十万的大军而吓到,果断迎七万军迎敌,而曹操在此发出这个赞叹也是很恰当,也是对孙权的一种敬佩之情。而正是孙权水军的阵容,曹操北撤。

建安十九年(214),孙权领兵占领了淮南重镇皖城,次年又领兵十万进攻合肥,因受张辽的奋力抵抗而败退,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进军居巢,在濡须口大败孙权军队。孙权为此求和,曹军北还,双方处于相持状态。但由于曹魏所长是“武骑”,长江对他们来说自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孙吴所长是水军,他们可以越过天堑,但离舟登岸,则弃其所长,用其所短,面对曹魏的“武骑”也不可能在江北淮南有所为。因此双方战争结束,划江而治。到这里,东吴的疆域也就大概确立了。北至长江,东至夷州,南至(今天的越南国),西至荆州西部。在疆域确定后,曹丕,刘备的相继病故后,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以建业为都城。孙吴蜀汉重新建立军事同盟,在内稳定内部。在这种良好形势下,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由于汉末中原军阀混战,大批人口南移,给江南地区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在这孙权也学曹魏,实行屯田,还有铁器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得落后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再加上江南地区河网密布,对水利的兴修也有促进作用。上述的这些因素的形成,也使得江南地区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除了农业,手工业也在不断发展。由于南方地区的湿热程度和北方不一样,气候条件也和蜀汉有所不同,纺织业的丝织业不如蜀,但是葛布,麻布的生产却是全国最发达的,尤其是会稽的越布最有名。不仅纺织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江南的瓷器制造业,盐业,制茶叶酒业也有所发展

在这里,应该特别提出孙武的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建安郡的侯官是造船业的中心,而且在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正因为有了造船业的发展,航海业业发达起来。在当时,航海业主要是对夷州,因而在当时两岸关系已非常紧了。伺候,孙吴还和印度,大秦,高丽等国也有还上往来。

农业,手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当时,都城建业就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孙吴不仅海外贸易,与曹魏蜀汉的互市也颇发达。孙吴主要是供应葛布,麻布以及大贝,明珠,翡翠,象牙,犀角,孔雀等珍奇之物给魏,蜀。而从魏,蜀获得知识马匹和丝织品。可见孙吴在物产之丰富,魏,蜀物产的单一。正因为东吴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稳定对东南地区的开发,不仅是东吴成为三国之中最后灭的一个势力以外,也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来南宋时期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正如上述所言,孙吴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在三国鼎立中比较少出动战争的一个势力,经济的发展也比长期处在交战中的曹魏蜀汉有优势的一个政权怎么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在经济上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曹魏蜀汉在手工业这方面比不上东吴。俗话说:“坐山观虎斗,必有一死一残。”而坐在“山上”的孙吴应该努力发展综合国力来收拾那剩下的那一残,不就统一全国了?那为什么最终的结局是为晋朝所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孙吴没有能力与晋朝抗衡,最终消失在我们中国的版图里?

一、曹魏政权的衰落,司马氏的崛起。

没错,按照常理曹魏蜀汉的两国相争是有一死一残的,但是在曹魏政权里,内政一直动荡不安,魏明帝早卒,继位的曹芳年纪小,辅政的人是宗室曹爽和大臣司马懿。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削弱司马懿的权势,培养心腹,把司马懿变成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傅,曹魏的军政大权逐渐落入曹爽手中。而此时的司马氏,潜伏曹魏已有几十年了,准备充足,所有地方都有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就通过装病的方式麻痹曹爽,趁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曹。经过司马氏的几代奋斗,再加上本身曹魏政权的综合国力,使得曹魏在经济上永葆不衰。

二、蜀汉的灭亡,鼎足之势被打破。

诸葛亮死后,再加上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内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诸葛亮死后能用上的人也少,黄皓把持朝政,也就预示着蜀汉的日子不长了。而司马氏知道这一点,司马昭就先从蜀汉着手,先灭蜀后灭吴。蜀汉人才匮乏,黄浩不肯发兵抵挡司马昭,使得蜀汉最重要的防线——剑阁被夺,大片魏军涌进益州,刘禅投降与邓艾,蜀汉灭亡。也因为蜀汉这一环的断掉,使原有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三足鼎立牵制之势也就从此消失,而东吴的疆域一直都没变过,即使综合国力再怎么发展,也不如晋朝。还有吴蜀一直都建立军事联盟的,蜀汉的消失也就失去了这个联盟。可见,蜀汉这一鼎足之势的消失对东吴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以上就是孙吴灭亡的外在因素。但是,仅仅的外在因素也不可能让孙吴那么快走到末日,那么,孙吴的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蜀汉亡了之后孙吴的综合国力只能让孙吴存在十七年?孙吴内部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局面?

前面所述的东吴兴盛,我只写到孙权称帝后就写经济的发展使得孙武经济的发展而逃离了政治的继续深入。没错,孙吴统治走下坡路的形势,早在孙权称帝后就开始了。孙权称帝后,开始对亲近的大臣们疏远了,不加信任,而且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们的意见,也正因为孙权称帝后有了这种思想倾向,对待公孙渊派使者来向东吴称臣这件事上,他不理朝中大臣的全力反对,执意派使者送珍宝,赐公孙渊九锡,为了这件事和老臣张昭翻脸。结果不出张昭所料,公孙渊杀了孙权来使,没收孙吴的珍宝到曹魏请赏。在这件事上,孙权对自己的失误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意气用事,要亲征辽东。要知道,假如孙权这么做,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辽东与江东相隔甚远,遇事难料,而且曹魏又虎视眈眈地盯着。万一孙权要亲征辽东,那这个机会曹魏一定会抓牢,这样,东吴后方就危险了。而孙权对待这个问题却不加以考虑,亲征辽东仅为那一口气。可见孙权自从称帝后开始变了。

在这,孙权对文武大臣也心存戒备。正因为有这种心理,他委任一批称为校事,茶战的官吏,专门监视文武官员。而这些人仗势横行,滥行纠举,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而吕壹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壹就是有了这个权力,就深文周纳,诬陷无辜,毁短大臣。最可悲的是,孙权对吕壹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大臣们不满他的所作所为,太子孙登一再进谏,不被采纳,因而群臣不敢复言当他处死吕壹时,派人给诸大臣致歉,并征求他们对朝政的意见,而大臣们都不敢陈述己见。在这件事上,孙权只会埋怨他们不能像当年管仲对齐桓公那样敢于进忠言,而不知道吸取教训,而校事,察战之官仍设置不废。

嫡庶之争,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社会在继承家业或皇权中最为频繁的事,处理得好,则家兴国兴,反之则家亡国亡。而孙权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固执己见。也正因为孙权对待这个问题的主观意见太深,从而使得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也就激化了,也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因而为后来朝中大臣相互攻杀这一局面种下了祸根。孙权称帝后立孙登为太子。孙登死后,立孙和为太子,又封儿子孙霸为鲁王。孙权对孙霸特加宠爱,待遇与太子无异。许多大臣一再进谏,认为这将造成祸端,孙权听不进去。孙霸想夺太子的地位,因此,朝中大臣也分成支持太子和拥护鲁王两大派。孙权支持拥护鲁王的一派,打击拥护太子的一派。因而,就在这一事中,一代儒将,丞相陆逊就因拥护太子受孙权的打击,愤恚而死。再后来,孙权又不顾大臣的强烈反对,废太子孙和,赐鲁王孙霸死,立宠爱的少子孙亮为太子。也就是这场嫡庶之争的爆发,在孙权死后,还没有发丧,顾命大臣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等即开始互相攻杀。首先出现诸葛恪和孙弘之间的攻杀,孙弘死,十岁的太子孙亮即皇位,诸葛恪为太傅,掌朝政。在掌朝政期间,他废除典校制度,取消对官吏的监视,减轻百姓的税赋,取消关税,得到官吏和百姓的拥护。

诸葛恪很有才能,但也很刚愎自用。孙权死去的当年冬天,魏兵分三路攻吴,诸葛恪率兵援救,取得胜利,第二年进封阳都侯,加荆州,扬州牧,都督中外军事。他便欲借战胜之威,率大军攻魏。举朝大臣几乎一致反对,同声劝阻,但他还是固执己见,发州郡二十万众大举攻魏,包围合肥新城。吴军攻城数月不下,夏天大暑,病者大半,死伤涂地,不得不撤军。从此朝野失望,怨恨大起。然后孙峻和诸葛恪来进行攻杀,诸葛恪丧命,并诛三族。孙峻掌朝政,骄矜淫暴,临终又由其弟孙暮掌政,滕胤和吕据联合起兵废孙暮,最终失败,滕胤兵败被杀,吕据自杀,孙暮多行无礼在孙亮亲政时,想除孙暮,但在第二年,孙暮派兵包围皇宫,废皇帝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不久,杀死孙暮,并诛三族。264年,孙休病逝,丞相濮阳兴和张布等迎立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为帝。

述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吴政权内部的混乱,在这个混乱时期,经济发展肯定滞后,因为大臣们在朝野中的相互攻杀,皇帝的不断变更,掌政的人也不断更替,而且这些掌政的人又维护不了政权的稳定,也就是说,陆逊,张昭等名臣的相继去世也证明了朝中无人,没有人有能力来维护这个濒临崩溃的政权,也预示着东吴的前景一片黑暗,无人能救了。

孙皓即位之初,还实行过一些优恤市民的措施,但不久即露出十足的暴君本色。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朝野失望。他对不满意的大臣就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杀死,如剥面皮,凿眼睛等,使得上下离心,人人自危。

265年,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扬州各地百姓供应其穷奢极欲,物资运输,要逆流而上,负担更为繁重,因此在当时也有童谣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体现百姓的愤恨。于是,下层群众纷纷起来反抗,这也使原来就不安的东吴更加动荡,也标志着孙皓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晋灭吴的时机已成熟。在这里要提一提的是,东吴到最后还有苟然残喘的机会完全是陆抗的功劳,因为陆抗在军事上牵制了晋国,使得晋国灭吴的时间延长了。280,孙皓降晋,东吴灭亡。从此,三国鼎足之势结束,晋朝历史开始。

纵观东吴历史,个人的态度是惋惜的。作为三足鼎立之势之中给其余两个势力忽略的势力,它完全可以发展壮大,搞好经济建设,政治清明一点,养兵,屯田,更好地发展农工商业,像陆逊结束石亭之战后提出的偏安一方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它的意思就是想等到曹魏政权动荡的时候出兵北上。这样做的话,曹魏土地就在东吴手上而非司马了。陆逊的路线最终走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

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239年,魏明帝死,八岁太子曹芳继位,曹爽,司马懿辅政;245年,孙和与孙霸争权,陆逊愤恚卒;249年,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何晏等,并诛三族,掌握朝政。

我们很显眼看到了239年这个时间。239年,魏明帝死,太子才八岁,那意味着什么?天下开始变了。而这种形式是陆逊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它偏安一方的目的就是为了等这一刻。可是呢?自己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从而无暇北顾,而且陆逊又被牵连在这件事当中,于245年被逼死。再加上诸葛亮的死,蜀汉也没能力对付当时的形式了。也就是说,东吴错过了这个好的机会,从而就因蜀汉这一鼎足的灭亡而为时不长。我们在这里不妨假设一下:假如孙权称帝后和称帝前一样的话,一直重用陆逊,很好的实行偏安江左这一战略,那接下来的将是怎样的局面?诚如是,那就不是后来的三家归晋了。

因而,在最后我发表一下主观感慨:兴业孙权,亡也孙权啊!

相关推荐:

今日份热门表情包精选-2017/10/31

天龙八部慕容博最后死了吗 慕容博的结局是什么

黄思婷《孤家寡人》歌词

许佳慧《本末倒置》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