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盘点三国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十三项发明

发布时间:2013-09-05 栏目:专题 投稿:笑点低的煎蛋

三国时代以陈寿作《三国志》为起点,走进人们的视线。后经演义发展,几代说书人传承,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虽然未必符合史实,却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三国。然而大家对于英雄人物崇拜的同时,也渐渐淡忘了三国时代那些影响更为深远的科技与发明

13、诸葛亮——连弩

你可能会说,mlgb的,连弩居然排这么后?世界著名的兵器啊,帝国时代里中国的特色兵种啊。。但是很遗憾,这东西能上榜已经算是给面子了。首先是诸葛亮的创造其实也就是改进,但因为他名气大,常常整个发明都被挂在他名头下。这就算了。关键是这种东西,其实除了打仗时多杀几个人以外,并没有别的太多用途。不过,鉴于其巨大的知名度,以及对于战乱时代的人的确有很大作用,就算进来了。

12、刘徽——割圆术

说到圆周率,诸公想起的肯定是祖冲之,但其实刘徽这个曹魏时的数学家的贡献是更大的。祖冲之算圆周率,只是用了包括刘徽在内的先贤的方法,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几位。而刘徽则是有创造性地针对圆面积与圆内接多边形面积的关系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是在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极限思想的体现。中国数学的发展,刘徽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人物,包括正负数的定义等都是从他开始作出的。但是这样一位大师,却一直埋没在三国群雄之中。

11、诸葛亮——馒头

诸葛亮用馒头代替“蛮头”,为推动云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诸葛亮的南征,在使得他自己反思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的同时,也使得野蛮的南中人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不过这个不是这里的重点。重点是馒头这种食品,自从那时起,就一直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影响到了千家万户,即使这种馒头现在可能更名成@___包子___了。

与诸葛亮相关的发明,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传说成分……这个不管了,民间既然都这么说的那就承认吧,而且根据农业发展史推断,这种食物的出现也确实应该大致在汉末三国西晋时期。

10、曹丕——七言诗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影响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领域,而中国古典诗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诗。但是七言诗的成熟是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汉代有一些诗歌已经有七言诗的雏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诗。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这首诗被认为是“七言诗之祖”,后世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继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说到文学创作,诸公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却忽视了曹丕。事实上,曹丕虽然不如曹操、曹植这般文采斐然,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开创性贡献,却是操、植没法比的。曹操、曹植可以说是把以前已经成熟的体裁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们对于后世而言,更多是文坛的偶像,而曹丕则为后代无数的文人铺设了一个平台,哪个的影响更深远,一目了然。曹丕在文化上的创举还会有能上这个榜的,敬请期待。

9、钟繇——楷书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比起世上大多数文字都要复杂,因此,书法,对于汉字来说极其重要——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艺术,还是一种确立文字规范的系统。而汉字书法在汉末三国时期,经历了一次绝对划时代的进步,这就是楷书的出现。楷书这一字体被确立后,千百年来一直是手写体汉字的标准。每一个中国人刚开始学认字、写字时,学的都是楷书。

这种字体的创始人,一般都认为就是钟会的父亲——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写的楷体字,还有着少许隶书的遗存,可见他作为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过渡阶段的标志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证实的。后世的很多大书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继承者。因此,中国人历来给钟繇的历史地位是:楷书鼻祖。

8、裴秀——制图六体

地图的绘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三国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份精确的地图对作战是十分有帮助的。可是乱世很难让人静静坐下做这个费心思的细致研究。不过在三国后期,却有一个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贡献,直接让中国的地图制作走上了理性、科学的道路。他就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人称“中国地图学之父”。

裴秀在晋代初年制作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地图集,可惜已经失传很久。但是其序言中的“制图六体”却保留了下来,正是这个序言,使得裴秀成为地图学的祖师爷。

“制图六体”乃是制作地图的六条准则,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

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现代对前三者意见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标定的方向,道里指地于地之间的距离,即裴秀自己说的“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对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释则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测量时由于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关系只能求得曲线距离的,需要把它们换算成直线距离再标到图上。即“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却不通过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么里程和真实的直线距离是不相等的,会导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裴秀的地图学在中国地图制图界统治了一千多年,直到后来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再一次革新。

7、诸葛亮——孔明灯

孔明灯现在主要是一种仪式用具,但是它的原理却是极为重大的一个科学成果,因为它就是热气球的鼻祖。后世的热气球,都可以理解为放大了N倍的孔明灯。其原理都是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

其实孔明灯的故事基本上都出自民间传说,靠谱程度是很成问题的。事实上大多数被归到诸葛亮名下的发明,都是很值得怀疑。不过孔明灯的发明者并没有其他更可靠、更有影响力的说法,在公元3世纪发明这种东西也的确是有可能的,所以这里还是不打破这个美丽的传说了。

但是这里说明一下,诸葛亮的“发明”能上本榜的已经全部上齐了。可能有人会问木牛流马、地雷什么的,解释下: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现在都没人知道,如果是某种复杂的机械,第一不太可能,第二也没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如果就是独轮车什么的,那放上来就有点玷污武侯了。至于地雷,这个估计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纯属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谣言。

6、曹丕——文学批评

一个民族的文学,只有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天马行空的创作是绝对不够的,那样的文学,是祭司式的文学,是游吟式的文学,属于早期的、原始的文学。文人的出现,为创作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被写出来,这是进了一大步。而文人意识到文学创作是一门独立的技术,并且能够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系统化的归类、发展、研究和总结,则又是更大的一步。这叫做“文学自觉”。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从此中国开始有了文学评论这回事。这篇文章里,曹丕对文学的地位进行了极大的提升,使其从以前的一种“工具”变成了一门专门的、独立的学问。在这篇文中,曹丕还提出了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文体分类:“四科八体”,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之一。

可以说,从魏晋开始,或者说从曹丕开始,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知道自己在从事文学的文学家。这是这位魏文帝为中华文化做的又一大贡献。

5、曹丕——类书

“类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接近于现代“百科全书”的东西,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百科全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寻常的东西,诸公可能都有自己编辑过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的经历。但是这个工作,对于2000年前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编写百科全书,第一条就是要求“客观”,就是你写的东西得是从别处拿来的材料,用不加个人想法的语调讲述出来。这对于理性思维没有完全形成的古代文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曹丕带领其手下做到了这件事,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类书《皇览》。

《皇览》现在早已失传,但是编辑类书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后来还发展出“丛书”等规模更庞大的形式,一直“进化”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超级大部头。类书的编辑工作,使得历朝历代的记录和各方面成就得以记录下来,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可以说,曹丕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厥功至伟。

4、毕岚、马钧——水车

中国一直以农业立国,农业方面的科技发展,所造福的对象是无数的民众。而灌溉则是农业中极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的灌溉机械,最早便是三国时代出现的“翻车”或“龙骨车”,也就是最早的水车。

可是十分有戏剧性的是,这种造福于民的工具最初的发明动机,是为了用来洒水洗路,而其创造者,是一个叫毕岚的东汉末年宦官,他的历史形象不用说,是彻底的反面人物,因为他就是正史上的十常侍之一。但是他所做的恶事现在已没什么人提起,倒是他这个无心的创造,使他意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除了可以冠以水车发明者的称号外,还是洒水车之父。

不过与水车有关的另一个更出名的三国人物,是伟大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实际上,毕岚造翻车的记录是实实在在的,马钧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发明者,但是马钧对翻车的改进,使得在后人眼中,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要远大于毕岚。

实际上马钧的大部分“发明”,都是属于改进,这也是他无法在这个榜上独立占一个位置的原因。不过这并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因为不加以改进使其适用于实际生产、生活的工具,发明了也是白搭。

另外也有诸葛亮造水车的传说,毫无依据且流传也不算广,不予理会……

3、张仲景——心肺复苏术

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是中医历史上极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实在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只有业内人士才能意识到其意义的。真正划时代的,一个是他开启了“坐堂医生”的传统,现在的药店很多命名为“XX堂”,据说就是从他而来的。而另一个正是本条: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载心肺复苏术的人。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他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以上这段,便是一次心肺复苏术的过程。后世的医书经常引用此法,影响很大。这样一种救命的方法,实在是这位医学大家为众生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2、华佗——全身麻醉术

外科手术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疗方式,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手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麻醉,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而麻醉中风险更大的一般来说是全身麻醉。其实最早被记载使用全身麻醉术的可能是扁鹊,但是关于扁鹊的那则记载神话色彩相当浓,不能完全当做历史看待。而华佗的麻沸散,则显然是更权威,更可信也流传更广泛的世界第一种全身麻醉剂。而华佗也是第一个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医生。

有了麻醉剂,很多在清醒状态下做不到的手术,都变得可能,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创造,也是一个造福了许多病人的伟大创造。麻沸散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是有人认为,麻沸散不排除沿丝绸之路向国外传播的可能,影响力可以达到大半个亚欧大陆。

1、郝昭——火箭

飞天之梦,是全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大的梦想。而要飞上天空,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便是摆脱地球的引力。千百年来,无数人为这个梦想献出了一切,包括生命。明朝时一位叫做万户的人,坐在一张帮满火箭的椅子上,试图以火药喷射的推力,把自己送入空中,尽管他失败并且牺牲了,但是他却受到了所有现代航天工作者的尊敬。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飞天梦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航天方法的探索,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直到今天,唯一能克服引力,冲向太空的运载工具,仍然是火箭

而我们再往前追溯,万户的火箭,在当时已经是可以买到的商品,当时这种东西第一是节庆用具,第二就是拿来做武器。做武器时,便是把火药绑在箭上,射出去时,一能增加杀伤力,二能产生一定的推力。

继续往前追溯,构思这种火箭的人,自然也是对之前已经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改进,那这之前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从沿用至今的“火箭”二字去探索:没错,就是古装片里经常出现的,点着火飞出去的箭。

把火点在箭上,诸公可能都会觉得是很容易想到和做到的事,但是对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来说,没有这么容易。事实上,如果拍那些发生在公元前的故事,出现这种火箭,都是不符合史实的,并没有证据证明那个时候的人已经知道这种做法了。要在箭上点火,会影响弓手的瞄准度,箭的材料也不一定便与点火,而且事实上如果要用火攻,直接朝对方扔火把都比射火箭方便得多。没事的谁会去造出这么一种在当时看来并不是特别厉害的兵器呢?

因此,直到三国时代,中国才出现了“火箭”的记载。以下这一段,便是火箭在我们历史上留下的第一笔痕迹:

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

这个“昭”就是魏国大将郝昭,就是他,把火箭这一在近两千年后才大放异彩的物事,第一次带进了人们的视线。从此,中国的兵器制造者们便以郝昭的火箭为起点,一步步发展出各种形式各异的发射式热兵器。这些兵器,与今日升上太空的火箭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可以说是今日火箭的鼻祖。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以郝昭的火箭为起点的。

让我们记住郝昭,记住这个开启了千年追寻飞天梦征途的人。这项让人感慨万千的发明,排在三国发明之首,是对两千年来所有人类智慧的致敬。

相关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10月20日 贝尔格莱德解放

《古惑仔》,那些热血,那些青春

梅兰芳小型张真的有那么值钱吗?

仪琳和田伯光是什么关系?仪琳喜欢田伯光吗

曹髦怎么读?三国曹魏第四皇帝曹髦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