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立嗣问题

发布时间:2013-09-05 栏目:专题 投稿:威武的学姐

在中国历史上,立嗣是一个重要,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皇家自然不必说,立嗣确定继承人事关国本,诸侯家,士大夫家则关系家族荣耀,关系着一家甚至一族人的命运,即使是民间(当然这不叫立嗣,叫分家)也有时会因为争夺家里的几亩田地,几件房子挣得头破血流。

由上看来,立嗣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古代有一句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个应该就是一般的标准吧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不完全等同于正史,但是里面依然有许多涉及到立嗣的问题,这篇随想,就是简单对演义中的重要立嗣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袁绍立嗣

一般看来,袁绍是三国演义中立嗣失败的典型代表之一,正是因为袁绍立嗣失败,导致了袁家兄弟自相残杀,以至于后来被曹操各个击破,最终袁家覆没,四世三公之门,尽归尘土,但是在我看来,这里面还是有一些东西需要分析

真正有资格作为袁绍后嗣的人不外乎三个,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但是通过读演义,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上,有可能继承的人,只有袁谭袁尚,袁熙性格能力都没有太出彩的地方,掠过不提

长子袁谭,驻守青州,三子袁尚留在了袁绍身边

他们各有各的优势:

袁谭一方,一是年龄居长,作为袁绍的大儿子,如果作为后嗣,也理所应当,而且在一部三国演义中,长幼有序是一个被反复提到的话题,废长立幼往往会被认为是取祸之道,曹操袁绍刘表都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二是得到了丰富的锻炼,年纪不大,出镇一州,相比于袁尚,他的锻炼机会更多一些。三是有羽翼辅佐,袁绍给他配备了2名谋士,辛评和郭图,辛评忠心耿耿,最后被气死,没有投降。郭图虽然在官渡一战的表现比较拙劣,但是袁谭的忠心也并不差,而且关键时刻出出主意还得靠他。

袁尚一方:一是留在袁绍身边,如果万一有变,随时可以采取措施。二是生母刘夫人尚在,可以不时地给袁绍吹吹枕头风。三是袁尚本身也很不错,生得形貌俊伟,绍甚之,因此留在身边。四是袁绍非常喜爱袁尚,他也曾经说,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礼贤敬士,吾欲立之

表面上看,袁尚在和袁谭之间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始终没有化为胜势,这是为什么?原因还是在于袁绍定不下来,为什么定不下来:

1)袁绍是个犹豫的人,许多事情并不能果断

2)郭图的话也不无道理:三子之中,谭为长,今又居外;主公若废长立幼,此乱萌也。今军威稍挫,敌兵压境,岂可复使父子兄弟自相争乱耶?主公且理会拒敌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议

废长立幼此乱萌也,简单八个字,这八个字就像一把利器制约住了袁绍,让他能决断,同时这把利器也让袁尚的储位迟迟定不下来,袁谭则看到了一线希望

对于袁绍来说,如果自己身体情况还允许,的确没有必要着急立嗣,2个儿子都有希望,需要进一步观察。虽然袁绍喜欢袁尚多一些,但是只要袁尚一天没有接班,即可证明袁谭依然还有机会,同时袁谭一方也不会不知道袁绍的想法,一定也会私下里商议应对措施,怎么才可以把袁尚拉下去(虽然难度不小)。但是这一切一定要建立在袁绍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

很不幸的是,袁绍的死也很突然----袁绍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刘夫人慌救入卧内,病势渐危。刘夫人急请审配、逢纪,直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绍但以手指而不能言。

或许有人会问,袁绍死的时候接班人是自己选的袁尚嘛,根本没有袁谭什么事情,我的上述分析毫无意义,袁尚就是袁绍的法定接班人,但是我正要说这一点,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袁绍之死,并不瞑目

理由如下

1)袁绍的死属于突发性死亡,因为袁尚打了败仗,袁绍又急又气导致的旧病复发,袁绍一下子就不行了,也没有抢救过来,根本来不及好好安排后事,袁尚即位属于仓促事件

2)从道理上来说,袁绍一直没有确定袁尚作为接班人,如果真的确定袁尚为接班人的话,等于放弃了袁谭,那就必须要对袁谭采取措施,比如削其党羽,收其权之类的,防止兄弟相争相残,知子莫如父,袁谭心里的态度袁绍未必不清楚。当然有人说袁绍想不到这些,如果真的想不到这些,袁绍为什么要犹豫?听了郭图的话就收回了以前的想法呢?这解释不大通,所以他其实还在犹豫,如果袁绍想得少的话,全都单凭自己喜好,不计别的这个事早就解决了,我的理解就是袁绍确定不下来接班人,在继续考察的途中去世了

3)袁绍死的时候,刘氏和审配,逄纪在身边这些都是支持袁尚的,所以无论袁绍怎么选择,接班人都会是袁尚而不会是袁谭袁绍如果头脑还清醒,他会明白这一点,如果头脑不清醒,那另说

4)如果袁绍没死,熬过了这一关,袁尚稀里糊涂打了这个大败仗,对自己的考察其实很不利的

所以我的上述意思是

袁绍死的仓促,如果袁绍不死,储位之争依旧扑朔迷离。正是因为袁绍的暴死,导致了没有处理好身后问题,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的悲剧

袁尚不是一个合格成功的接班人,但是袁谭一样也不会是,因为2个彼此不服的人,怎么可能团结?又怎么可能拧成一股劲来对付强大的曹操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办法,我觉得如果袁绍不是死的这么急,无论选择袁谭还是袁尚,选择一方,放弃另一方,削弱另一方的势力,这样的话,被保全的一方实力会更强,还可以避免自相残杀,这样的话,**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足可以和曹操抗衡

袁绍的确犹豫,可他也的确没有想到自己死的这么早,所以说袁本初立嗣失败,不仅仅个人原因,还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而且袁绍其实并没错,无论袁尚还是袁谭,只要不能控制住另一方,必然会败亡,这个和废长立幼,看人是否正确没有关系了

总结:袁绍立嗣,正确解法是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一人,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保证袁氏家族可以全力对付曹操如果不这么做,必然会失败。但最后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袁绍突然暴死,袁尚仓促即位。曹操运气好

(二)刘表立嗣

袁绍立嗣一样,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位军阀刘表一样因为立嗣问题广为诟病,他和袁绍一样,都涉及到了是立长还是立幼的问题,刘表本人也说过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但在我看来,袁绍刘表的情况还是不完全一样

刘表立嗣同样还是2子中选一个,长子刘琦,先妻陈氏所生,次子刘琮,后妻蔡氏所生

表面上二选一难以抉择,实际上,这场立嗣胜负早已分晓

刘表长子刘琦:所有的优势只有长子和刘表所说的为人贤明二条,所谓的贤明,并不是刘琦有多大的本事,充其量是宽厚一些而已,后来死于酒色中,并看不出有多大志向

刘表次子刘琮优势很多,有母亲和舅舅扶持,蔡氏一门掌管荆州大权,刘琮本身聪明深得刘表宠爱,其劣势只因不是长子

我认为刘琦是无论如何没有可能继承刘表位置的,即使他上去了,自己也没有本事调动蔡氏一族,和袁谭不同,刘琦身边既没有谋士,也没有心腹,所有的兵马和地盘远远不如刘琮,所以说,实际上刘表只有刘琮一个选择

再来看看刘琮,刘表认为刘琮聪明,刘琮是否真的聪明呢?演义中所给的资料实在有限,不过还是有一处可以表明

第四十回,当曹操大军来攻时,曾经提到刘琮年方十四岁,颇聪明,乃聚众言曰:“吾父弃世,吾兄现在江夏,更有叔父玄德在新野。汝等立我为主。倘兄与叔兴兵问罪,如何解释?

据此可见,刘琮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对于大事的把握并不糊涂,确实很聪明,可惜年纪太小了,既没有实权,也没有经验,无力和贪图富贵的蔡氏集团抗衡,稀里糊涂的投降,然后送命,如果刘琮大一些,能像袁绍的儿子那样,得到机会锻炼,那么或许确实能有一番作为

那么刘表是否有妥善的办法可以解决潜在的危机呢?刘表有以下选择,比实际情况或许会好些,但是实践起来都比较渺茫

1)刘表可以选定刘备为接班人,让刘备善待自己2个儿子,如同陶谦一样,或者选择刘琦为继承人让刘备辅佐,如果能够成功,这个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和陶谦情况不同,刘表手下人多不服刘备,蔡瑁更是意欲百般加害,甚至刘表病危及去世,刘备根本无从知晓,即使刘备接替了刘表,蔡氏起兵对抗,刘备的实力也未必有胜算

2)刘表铲除至少削弱蔡氏集团,给刘琦腾出一条道路,这个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刘表年迈体衰,已经无力总揽全局,蔡家树大根深,已经成了气候,铲除已经无力,而且刘表也并不看好刘琦

正是在心里否决了各种想法之后,刘表的内心非常痛苦,最后凄凉的去世

总结:如果袁绍立嗣失败还是有自己没有及时决断(或说犹豫的话)

刘表立嗣失败责多增添了一丝凄凉和无奈,刘表老了,在最后时段,他已经没有什么能改变局势扭转乾坤的办法

所以说刘表袁绍一样,立嗣失败原因也并非是所谓的废长立幼于理不合这么简单,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刘表中年壮年的时候做的不好罢了

(三)曹操立嗣

曹操立嗣,同样其实是二选一的问题,其实曹操立嗣本来没有这么复杂的,如果曹昂活着,这一切悬念或许不大,曹昂在宛城战死,给这个问题带来了悬念,也就是卞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斗

曹丕和曹植相比,二人各自的优点如下

曹植才高八斗,文采斐然,深得曹操喜爱,曾经操欲立为嗣,身边也有自己的智囊丁家兄弟等人,但是他的党羽多为白面书生

曹丕的优势在于虽然才学不如曹植但是相比曹植,曹丕多了几分沉稳,善于伪装,腹黑,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丕又使人买嘱近侍,皆言丕之德。且朝中大臣偏向曹丕多一些(参考贾诩),而且综合能力方面曹丕未必不及曹植曹植好酒贪杯,有才之人多轻狂,未必善于治国,这个也是曹植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

毫无疑问,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这个选择也是正确的,曹丕年长,而且曹丕虽然表面看起来优点并不突出处,但是缺点同样不突出,显得非常全面评价,曹植缺点过于明显,曹操一世英雄,南征北战,善于选人用人看人,对于自己的儿子,了解强于袁绍刘表,培养,最后的选择和处理也强于袁绍刘表

曹操曾问贾诩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其实即使贾诩不说,曹操也会选择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植,心中有数,以曹操为人,不会因为一个谋士的话而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在曹操问贾诩话的时候,曹操心里早就胸有成竹

曹植之败因:

曹植的失败有以下因素

1)曹植的对手是曹丕,曹丕过于强大,本身就年长而且有心计有能力,又有吴质贾诩这些人辅佐,而且往往还有人在曹操曹植之间挑拨关系【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2)曹丕的参谋都在帮正忙,曹植的参谋往往帮的是倒忙,以杨修为主。【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3)曹植缺少心机,不知内敛,本身本来就有缺点加之不知内敛,又有曹丕挑拨,其缺点被无形中放大,必败

虽然在战胜曹植的过程中,曹丕的所作所为未必都光明,但是曹丕展现出了自己腹黑阴险的一面,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难道不是做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决定因素吗?曹操有子,夫复何求,曹丕也终于没辜负曹操,顺利废汉献帝自立,做了曹操生前没有做到的事情,假如是曹植,变数或许还会很多

无须赘述,虽然短短在位7年,但是曹丕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他父王曹操没有选错人

(四)刘备立嗣

刘备立嗣,要分为2块来讨论,一块是刘封和刘禅和之争,一块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们的争夺

1)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刘备商议选定继承人的事情,换句话说,没有见到刘备亲口在说这件事,刘封继承刘备王位(皇位)的唯一根据孟达如下的一番话,因为是孟达转述,难免会有打折扣的地方,分析刘封那个帖子时候有详细论述

达笑曰:“公以彼为叔,彼以公为草芥耳。昔者汉中王登位之时,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须问关、张可矣。’王遂致书,遣人往荆州问于关公。彼勃然曰:‘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问于我乎?封乃螟蛉之子,使住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

2)从封建宗法制度来讲,结合演义情况,刘备亲生儿子有三,刘封原则上没有继承资格

3)从刘封的待遇来看,并不是特别受重视,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

刘封只是在天高皇帝远的上庸当守将,没有特殊赏赐,更没有爵位,如果刘封真的和刘备的亲生儿子一样受重视,至少该有爵位或者不小的官职

4)刘备政权的重臣普遍不支持刘封(诸葛亮,关羽,其余的人也没有帮他说话的),刘封也没有能力突出之处

所以简单来说,刘封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直接排除掉

然后再说说刘永和刘理,一般传统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立嗣立错了,刘禅能力不行,是个傻子,昏庸之主,应该改立刘永或者刘理,这个观点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是我的意思是,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原因如下

1)演义原文之中,截止至刘备死,刘禅即位,并没有一处再说阿斗愚笨,无能,一些受新三国影响的朋友要留心这一点(新三国中阿斗背不下来高帝本纪,刘备病重的时候玩蛐蛐,这个是演义中没有的)

2)刘禅的地位是刘永和刘理不能相比的,不单单因为他是刘备的长子,更是因为这个孩子从生出来就和刘备受了不少的苦(长坂惊魂,幼年丧母,随父颠沛流离,差点被后妈拐走。。。)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从刘备的心里来说,对这个儿子是有所亏欠的

3)演义里(其实包括正史)刘永和刘理都是作为酱油出来的,很少的笔墨描写,从演义来看,还比不上袁谭曹植(也有年龄过小的缘故)

4)阿斗是长子,顺序在前,诸葛亮,关张赵这些人心里阿斗是最重要的,刘备的小儿子们和干儿子比不上

再来说说,从演义来看,刘禅能力如何

1)刘禅并不是暴君,都是亡国之君,刘禅和孙皓不一样,这个读过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从演义里,我们找不到刘禅随意诛杀朝臣的例子,蜀汉的历届辅臣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都没有被杀,孙皓好像杀上了瘾,同样也见不到刘禅大兴土木,连续征伐民夫修建宫殿的例子

2)刘禅是庸君,这里的庸主要是指平庸,缺少一种皇帝的责任和担当,没有进取心,从没有见到刘禅和大臣们商量如何兴复汉室,北伐中原,一直是诸葛亮和姜维不断出兵。另外邓艾最后灭蜀,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的表现被许多人诟病,认为他应该拼死一战,甚至像北地王一样用生命殉社稷,对错不论,至少刘禅也不是硬汉一类

3)刘禅不傻,大脑也不糊涂,虽然也说不得他多精明

有的时候这个家伙挺可气的,我举几个例子

(一)孔明大赏三军已毕,回到成都,入见后主,奏曰:“老臣出了祁山,欲取长安,忽承陛下降诏召回,不知有何大事?”后主无言可对;良久,乃曰:“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一无他事。”孔明曰:“此非陛下本心,必有奸臣谗谮,言臣有异志也。”后主闻言,默然无语。孔明曰:“老臣受先帝厚恩,誓以死报。今若内有奸邪,臣安能讨贼乎?”后主曰:“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矣!

(二)时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闻姜维统兵在祁山,乃说皓奏后主曰:“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后主从其言,遣使赍诏,召回姜维。维正在祁山攻打寨栅,忽一日三道诏至,宣维班师。维只得遵命,先令洮阳兵退,次后与张翼徐徐而退。

这两个例子都不能说刘禅傻,傻人头脑里一般很少有东西,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安心做个傀儡估计也就行了,刘禅的最大缺点在于他好酒色,不爱管事,但是面对诸葛亮的时候,他也可以做到后知后觉,最后明白自己中套了,不会糊涂到底。对于姜维,姜维没有诸葛亮的资历和在刘禅心目中的地位,不能和诸葛亮相比,所以被猜忌也是情理之中

4)刘禅在位时间长,四十二年真命主嘛,但是不能说在位之间越长,越是明君,按这个荒唐的标准,刘备刘禅差的多了。至于乐不思蜀,装傻乐死司马昭,那个则是受老三国的影响了,对于乐不思蜀,我觉得也并不是刘禅的大智若愚,而就是他本心的想法罢了,不想就是不想,有的人让他说假话,其实很不习惯

所以说,综上所述,在我眼里,刘禅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君主,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但是没有太大的问题,这种君主,如果赶上一个大一统王朝,太平盛世,他能有个好结果,但是生活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做一个亡国之君也非常正常了

(五)其他立嗣事件

除了这四次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其他的几次,因为不是重点,简单提一下就行了

汉灵帝立嗣

汉灵帝立嗣是全书中第一次涉及到立嗣这个问题,当时的情况同样是二选一,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

刘辩的优势是有一个大权在手的大将军舅舅何进,何进还可以号令百官,作为官员的代表,刘辩的生母是皇后,舅舅何进在外,生母何皇后在内,足可以保证刘辩即位

刘协的优势是汉灵帝和汉灵帝生母董太后偏爱,或许还有忠于皇帝的宦官的支持

虽然双方各有千秋,但是毕竟2个都是孩子,其实谁即位都不会改变汉室衰微的大局,虽然从后来来看,刘协似乎比刘辩更强些,但是也并没有显示出超乎一般人的能力

从历史上看,东汉时期的皇位继承一向扑朔迷离,皇帝即位年龄一般偏少,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这构成了东汉政治的基本特点,但是同时也加速了东汉的衰落和灭亡

看来国有长君,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何进后来没有被宦官害死,那么他可能也会重蹈梁冀,窦宪这些人的覆辙。没有何进,刘辩不再有后台,即使没有董卓,也不一定没有人废黜他,但是如果何进活着,即使刘协即位,他也未必做的住江山

除灵帝立嗣之外,还有孙休立嗣(属于权臣另立接班人最后失败),司马炎立嗣(司马炎还是过继给哥哥的次子司马攸),本文不在赘述

综全文看来,立嗣确实是一个不可以回避的问题,他关系着国家兴衰,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亡,但是立嗣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许多时候,不能用传统观点来看待

相关推荐:

云之凡郭晓婷个人资料简介 郭晓婷多少岁了?

古代皇帝下雪天是怎么玩的呢

曹振镛与家族什么样?曹振镛真的不庇护家族利益吗

古人是用什么洗澡的?

慕容暐怎么读 慕容暐生平简介 慕容暐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