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赵匡胤统一方略的缺陷

发布时间:2013-09-05 栏目:专题 投稿:友好的水杯

说到赵匡胤统一策略,被宋代文人误导开始,一直到今天都被被人误解,有专家甚至说什么先南后北是导致宋一直被动的原因。被这些所谓专家误导下,很多网友也跟着说。而这些专家的逻辑是,宋应该先北山跟辽国打,从辽国手里夺回燕幽之地,打了难打的强敌,然后在挥师南下,打南方那些孱弱的,更是不在话下,甚至某些愤青指出,如果周世宗柴荣在肯定先这么打,而且一定成功,可惜柴荣早逝,所以没有完成。然而事实如此吗?个人来谈点看法。

1,赵匡胤统一策略其实是先内后外,对内方面则是先南后北

说什么赵匡胤先南后北策略,根本就没有看清楚赵匡胤的真实策略,其实分两步,先统一华夏内部,稳固后方后,然后在跟当时的异族契丹建立的辽国要燕幽之地(燕幽之地是华夏农耕民的故地,也是历史学家等上评价中国历史某个王朝是否统一的标准地之一,仅仅从这点看,宋没有统一中国)。而赵匡胤的先南后北,其实就是统一的第一步:统一华夏,当时的“北”就是辽国支持的北汉政权。

那么赵匡胤这个策略在当时正确吗?显然是正确的。宋建立初期,周边都是割据势力,如果不统一这些,而去跟实力强悍的辽打,燕幽之地不是一个单个城池,而是一片土地,辽国人在那里经验几十年,岂是能一战就能全部搞定呢?而辽国人自然也明白燕幽之地对于辽帝国的绝对重要性,即使战争初期宋获胜,辽国人难道不会发兵全力来夺回来?已经仿造中原王朝建立一套制度的辽国,远不是历史上那些连一场雪灾都能导致实力极大削弱的、被打死不足万人就喊着“失我祁连山如何如何”、人口稀少的纯游牧的突厥和匈奴可比,其韧劲和耐力要强得多。而一旦战事陷入长期化,卧榻之侧的那些内地割据势力,难道不会乘机攻击宋?当时可没有后来抗战时期那样的民族观念强!更何况20世纪国家民族概念强的时期,尚且那么多伪军,而炮军更是在背后捅前线抗日八路军等的后背,更何况1000多年前的宋代!要不然怎么会有石敬瑭将燕幽之地送给异族契丹了!怎么会北汉继续依附辽国而不愿意回归同种族的北宋王朝!。。。这也是赵匡胤说出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此情况下,先灭南方,后在北伐灭掉辽国支持的北汉政权,可以说当时最正确的选择。有些愤青在那里说热血的话,说什么只要打败最强的,然后那些弱的就自动会投降,真开玩笑,按照这样的逻辑,今天中国那么多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台海问题,最大障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畜,而美畜也是最强的,中国岂不是先跟美畜开战,只要打败美畜,将美畜赶出西太平洋,那么中国就必然轻松解决上面这些问题,也就说日本会自动放弃钓鱼岛、猴子菲佣自动放弃南海岛礁,印度自动放弃所谓的藏南。。。。有这样的逻辑的?好吧就算是有,中国打败美畜在远东势力,需要多大代价?到时候把自己打成一个二、三流国家了,虽然把美畜从霸主地位拉下来,但却为俄罗斯、欧洲,日本做嫁衣,就如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为美畜做嫁衣一样,很多德粉还吹嘘德国,真无语。虽然当年辽宋实力对比,远没有今天美中对比那么大,但建国比宋早了半个世纪,拥有燕幽农耕和关键之地辽帝国的实力,远强于华夏内地各个割据势力,这点仅仅从宋北伐北汉,辽国给北汉的一次援助之大就知道了。所以当时的情况,有些类似今天。

在当时的情况下,先解决卧榻之侧,统一内部,然后集中力量跟辽国人谈燕幽之地,先礼后兵——先用钱赎买,赎买不行就用来当军费北伐,武力夺回。这样的策略,只要是理性一点的人,都觉得更合理。最起码不会大骂,甚至把后来一些列的被动全部归于早就死了的赵匡胤头上。赵匡胤时代,辽国人对宋军实力颇为忌惮,北宋边将郭进、李汉超就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辽军,当然了,那些历史学家从来看不到这点,他们只会鼓吹悲情、但战绩不怎么样的杨业岳精忠。搞得整个两宋就这两家将领能打战,其他的如战绩强得多的李继隆、尹继伦、王韶、张荣、孟珙都不存在一样。

2,赵匡胤的巨大缺陷:太仁慈该狠时不够狠、该独裁的时候不独断转行

要说赵匡胤最大缺陷,也是巨大缺陷,那就是似乎过于仁慈,缺乏李世民那样该狠就狠。这个怎么说呢?虽然李建成不是演义里面那样不堪,而是能力非常强的的人,但如果李建成真的上台,比李世民做的更好吗?也不见得,个人感觉应该还没李世民做的更好。这就牵扯到一点,在民族大义全局利益面前,作为政治家的赵匡胤就该狠是就要狠,下得去手,而赵匡胤似乎缺乏这方面的魄力。最典型的就是对待赵光义的事情上,其实以赵匡胤的精明,早就该看到赵光义心存野心,而作为大哥的赵匡胤也该知道赵光义有多少斤两,这样没有精钢钻的人,肯定没法去干当年宋面对情况这样的瓷器活,而且自己精心策划出来的方略,训练出一支能战善战的军队,最终能否保住也成问题。后来事实证明,就是如此,军事白痴赵光义在灭北汉之后,不顾将士疲惫,继续北进,结果冒进被辽国人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后来再次北伐更是准备不充足,而一路出现险境的情况下,急忙让各路都退却,又导致大败,赵匡胤留下的宋精锐禁军被损失严重。我想如果赵匡胤去打,即使打不赢,也不会赵光义那个白痴那样损失惨重,最起码将主力部队带回来,最起码赵匡胤不会在灭北汉后不顾疲惫直接北上和辽国人摊牌。。。。赵匡胤的精明不会看不到赵光义不是好人选,而且两人自从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之后更加矛盾突出,而赵光义的动作,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如此到最后依然没有处置赵光义,只能说明赵匡胤过于仁慈,希望赵光义自己能明白,结果最后自己被赵光义搞死(个人感觉应该不是那个斧声烛影,而是赵光义收买赵匡胤身边内侍,给赵匡胤下了慢性毒药)。这事情要说放到李世民身上,李世民早就下决心铲除了,所以赵匡胤在这方面比起李世民差得远了。另外,迁都易守难攻的洛阳,本来怎么看都于国于民都有利,结果愣是被阻止干不下去,如果赵匡胤独断专制一下,让手下喉舌出来不断鼓吹迁都好处,然后在找几个屁股不干净的反对迁都叫厉害的大臣,就算不杀仅仅流放,都能打压下去。而一旦迁都成功,对宋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后来依然出现金兵围困都城事情,那么即使徽钦二婶(个人感觉徽宗比钦宗强,毕竟徽宗时期基本上一直在对方家门口压着西夏打、最后还迫使西夏再次称臣了)在垃圾,那么看到有天险可守的洛阳,也远比一马平川的开封要多点信心,最起码不会害怕到了主动送上门去被斩首行动了,而洛阳距离远在西北的宋军精锐西军也更近,怎么看都比历史上的情况要好得多,如此等到各地勤王之兵到来,有底气跟金谈判了。

所以说,如果硬要说赵匡胤导致后来宋的被动。根本就不是什么狗p的重用文人压制武人,宋初经历过五代十国武夫干政(不要以为军政府有多好,武夫干政的结果去看看动荡的埃及,看看军阀混战的民国吧,老百姓有多痛苦),文人地位过低,管理国家往往受到根本不懂治理的武夫所掣肘。赵匡胤不过是将武夫本来不该有的权利收回来,在提高一下文人,而事实上说什么宋代武人受文人指挥毫无权利,完全是自我设想,宋的内地武将权利少,但边疆的武将权利相当大,往往有应急处理权,赵匡胤时期更是权力大。而宋过于压制武人是赵光义以后的事情,这个白痴要证明自己比他哥哥强,结果军事上瞎指挥,屡屡打败仗,让底下武将产生对比后不满,结果这个货为了巩固自己统治,采取了进一步打压武将抬高文人,用文人来压武将的方式,当然从根本来讲,这种方式确实现代发展的方向,但问题是你压制指挥武将文人要懂军事,否则就是悲剧,而宋的悲剧,往往就在于此。。。。所以说,赵匡胤的最大缺陷是在于过于仁慈、该狠时不够狠毒,该独断专行的时候不够乾纲独断,要说赵匡胤失误导致后来宋的被动,也是这两个巨大缺陷赵匡胤死是不到50岁,如果按照赵匡胤这样武将出身体制,正常情况下活到近70应该没问题,如此二十年的时间,足够赵匡胤做很多事情,即使在他手里依然没有收复燕幽之地,最起码迁都洛阳一事就能让宋都城不会那么被动,而且赵匡胤的精明不会看到西北夏州的巨大作用——仅仅一个养马场就足够彰显了,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跟辽国骑兵打战不利后,不会发现这点才叫奇怪!如此,西夏很可能还在精子状态就被灭了(其实赵匡胤迁都洛阳也有彻底控制西北、获得源源不断战马的意图),如此最起码宋不会面临如历史上那样的两线作战不利局面了,要知道最忌讳就是两线作战,实力强悍的德国都被两线作战搞死。

相关推荐:

六扇门第27集剧情介绍 申梓木追凶惨遇害

解密第23集剧情介绍 容金珍跳下悬崖生死不明

管仲:春秋史上一个最被低估的人

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的故事 楚威王闻庄周贤典故

和段延庆同为四大恶人之一的叶二娘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