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以《孙子兵法》看诸葛亮用兵

发布时间:2013-09-05 栏目:专题 投稿:外向的牛排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状多智而近妖的”的诸葛亮让国人崇拜不已,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象演义里那样出尽风头。后人称诸葛亮为政治家,无可厚非,但称其为军事家,就值得商榷了。诸葛亮熟读兵法,但是由于战争经验的缺乏,使耗费颇多国力的五次北伐功效甚微,倒成了其演练兵法之战。由历史来看,诸葛亮深悉治兵养兵之道,但在战略和作战上却让人不敢恭维。

孙子兵法》谋攻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行曰: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魏国拥有十二州,户口四百余万,军队60万,而蜀国只有一州,户口百余万,军队十余万。魏蜀实力悬殊,但诸葛亮却制订了以攻代守的战略。《后出师表》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吴蜀弱于强魏,而能三分天下,盖因吴有长江天堑,善于水战;蜀有群山险关,长于山战。《孙子兵法》地形曰: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行有六种,即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而蜀占据险要,即使魏国数十万大军来犯,然山高沟窄,兵力再多也只能拥挤于山沟之中,久之则粮尽而回。建安二十年,曹操由散关伐张鲁,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曹操久攻而不能得,只得引兵退去。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由斜谷出西征刘备,至阳平关,刘备依险拒守,曹操只得退回长安。建兴八年,曹真,司马懿等三路伐蜀,然后也无功而返。延熙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率步骑十余万由骆谷进犯汉中,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王平拒兴势围,而后费祎领援军至,魏军只得退去。《孙子兵法》地形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汉中盆地的富庶可为驻军提供足够的粮草,而汉中周边的险关则为蜀国天然的屏障,后人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了正确的战略防守,蜀国怎能轻易的为魏国所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鸽派的蒋琬,费祎没有北伐,十余年蜀国并未有灭国的危险。《孙子兵法》始计曰:实而备之。魏国强大,就应该去防御,即使出击,也必须要有正确的谋略和战机的把握,而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以攻代守战略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

孙子兵法》用间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可见情报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至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已在汉中镇守八年,深悉汉中周边地形和长安附近魏国防御,故魏延说从子午谷出,十日就可以到长安,而且连长安的守将和官员都十分清楚,魏延说:“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如果对于一个有远谋的主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情报。但根本不熟悉汉中长安附近情势的诸葛亮没有采纳,认为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孙子兵法》兵势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弱蜀要想战胜强魏,必须要靠奇兵制胜,既然是奇兵,自然是有险。官渡之战曹操不听众臣劝阻而用许攸之计火烧乌巢,一举赢得全局胜利;司马昭伐蜀之战,邓艾不顾钟会嘲笑而偷渡阴平,致使蜀国灭亡。以上两例,比魏延之计危险数倍,然能取胜者,全因其主帅有勇有谋。《孙子兵法》九地曰: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孙子兵法解释说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

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但是就是这个谨慎的用兵,其战术还是漏洞百出。

1,第一次北伐战术:声东击西,围点阻援。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以赵云、邓芝为疑军,扬声由斜谷道取郿,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当时众将都以为魏延,吴懿等宿将宜为先锋,而诸葛亮却违众拔谡,让被刘备称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统三分之一的北伐军冒然前进进,在街亭阻援。而诸葛亮却小看了魏国援军的战斗力,过高估计了街亭地形的阻援能力,前军和中军相隔近了200公里的山路,导致前后不能救援。街亭有庄浪街亭和秦安街亭之争,根据历史史料,考古发现及战事分析,街亭应该在秦安陇城镇,而陇城附近的山并不象秦岭那样险峻,而是象丘陵那样的山包,山谷中有一清水河,水浅能涉,而山下有一八卦城遗迹,城池面积为210亩,城墙高十米,城并不大,虽为宋朝重建,但不比三国时候小,210亩的城怎么能装进马谡三万多的先锋军?山下为冲积型扇状谷地,谷口并不小,至少能并排1000骑兵的冲击,而马谡没有足够的时间修建营垒,很容易被张颌突破形成围城,此城并不象陈仓那样险固,如果诸葛亮救援,必从谷地走,将和张颌的骑兵直接面对,靠山地优势的诸葛亮军情况不容乐观。《孙子兵法》曰: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诸葛亮却不明敌情,轻敌冒进,既让部下猜疑又分散了兵力,第一次北伐失败自然在情理之中。

2,第二次北伐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诸葛亮本意如此,但是却成了出其不意,攻其有备。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曹休因吴国周舫诈降,而被吴夹击,魏军主力皆南下救曹休,关中虚弱,诸葛亮故在一年内,再度北伐,欲攻魏于措手不及。诸葛亮从散关出,但曹真早预见诸葛亮“后必出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等守陈仓,治其城。”。当时陈仓守兵只千余人,且为修城之兵,而诸葛亮兵有数万,亮昼夜相攻,用了各种攻城兵器,二十余日不能克,无计可施诸葛亮使陈仓守将郝昭同乡去两度说昭投降,但被拒绝。魏援军至,诸葛亮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军追亮,被诸葛亮军射杀,还汉中。《孙子兵法》曰: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这次北伐便是诸葛亮典型的不明敌情,用兵平庸之作。《孙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诸葛亮只知道自己状况,而不知魏军防御部署,完全按照曹真的计划行事。只带了月余兵粮,说明其对本次战事认识严重不足,导致在陈仓受阻,更重要的是打草惊蛇,让魏军加强了防御部署,使以后的北伐完全陷入被动。

3,第三次北伐战术:引蛇出洞,伺机打援。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领偏军攻武都、阴平,引诱魏雍州刺史郭淮出击,亮自带大军在建威(今甘肃西和县西)埋伏,但被郭淮发现,其兵寡,便撤军。于是诸葛亮便得了两个无人郡。此次北伐双方并未交战,唯一不足的就是诸葛亮埋伏的靠前了些,应该再等郭淮深入,几万人吃掉几千人并非是难事。

4,第四次北伐战术,围点打援。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围祁山,大司马曹真有疾,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诸葛亮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其余全部西救祁山。诸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率军攻击司马懿,在上邽击败郭淮、费曜、戴陵的守军。当时上邽的麦子正值收割,诸葛亮乃令全军抢割上邽之麦,与司马懿援军遇于上邽之东。司马懿占据险地,诸葛亮不能攻,便引军退还,司马懿诸葛亮后面尾随,追上诸葛亮军又登山掘营不战。五月,司马懿使张郃攻蜀无当监王平于南围,从案中道向诸葛亮军逼进。诸葛亮使魏延等将迎战,“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遣张郃追之,张郃在木门中蜀军埋伏,被射杀。这次北伐跟第一次北伐差不多,不同的是诸葛亮总结了教训,自己领军去打击援军。诸葛亮自身战术没什么问题,《孙子兵法》曰: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诸葛亮抢收了上邽之麦非常明智,即使不能自己食用,但也让司马懿的屯田计划落空,但是其却遇见了一个可怕的军事奇才司马懿。《孙子兵法》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司马懿一眼看出了诸葛亮军的弱点:大军在外作战,而山地不便运输,故司马懿避开了诸葛亮军山地作战的优势,与诸葛亮打持久战,每与诸葛亮军相遇,不是拒险而守就是登山掘营,虽兵力弱于诸葛亮,但诸葛亮也无可奈何。《孙子兵法》曰: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诸葛亮陷入了司马懿圈套中,也只能落得个粮尽而归。

5,第五次北伐战术:无计可施,坐已待毙。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之众,与吴国同时举兵攻魏。诸葛亮这次选距长安较近的斜谷道至郿,驻军在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司马懿谓诸将道:“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武丈原,诸将无事矣。”。为什么司马懿这么说?熟悉关中地理的都知道,郿县东为武功,出武功往东百余公里就是长安,如五丈原则在郿县西,即诸葛亮目标暂时不在长安司马懿可放心的安营扎寨。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果然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果然,郭淮还没筑好防御工事,诸葛亮军已开始向北原进发,但被郭淮击退。诸葛亮无计可施,便令全军分兵屯田。司马懿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次挑战,懿皆不出。诸葛亮乃送懿妇人之服激之,魏军皆怒,欲请战。司马懿徉怒,上表请战,“魏主睿使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魏军平静。八月,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孙子兵法》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诸葛亮却一味的遗误战机,出了斜谷便无具体的进军方向,即不能东进武功,又不能北上北原,而是胆小谨慎的选择了五丈原作为屯兵处,五丈原确实是个屯兵的好地方,其为一琵琶状黄土台原,原高40余丈,南北长80里,东西宽3里,南依秦岭,北俯渭水,三面临空,两边环水,地势险要,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城池,但是其绝好的防守性就注定了其很差的进攻性。如果不能抢在前面占据要地,就很容易被司马懿困住,从而又陷入了持久战的尴尬局面。诸葛亮不能司马懿调动,反而按照司马懿的防御部署行事,两人一对比,军事能力孰强孰弱显然而知。而诸葛亮屯田也属无奈之举,五丈原不过50平方公里,挤了十万的大军,再想屯田,恐怕只是做做样子,引诱司马懿出击而已。《孙子兵法》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司马懿诸葛亮用女人的衣服侮辱,魏军很冲动,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很冷静,上表请战。《孙子兵法》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的上表请战不过是其平定魏军怒气的手段罢了。最终相持了半年,诸葛亮垂头丧气的病死在五丈原。

谨慎的个性并不适合于战争,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战机是稍瞬即失的,没有果断明智的主帅,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就注定了蜀国北伐都是无用功。《孙子兵法》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从以攻代守战略制定之日起,蜀国便加速了灭亡的进程。经常领着十万大军搞一月游,几月游并不是军事家;没有卓越战绩的不能称为军事家;像土匪那样打到哪儿算哪儿的不算是军事家,诸葛亮只是用政治家的手腕获得军事家的权利,其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天大阴谋。

相关推荐:

五鼠闹东京剧情介绍第38集 丁月华随五鼠进京

古代文人为何很少有近视眼?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什么是腰斩 腰斩究竟有多疼看看你就知道了?

宇文觉有多少兄弟姐妹 宇文觉的兄弟姐妹都是谁

古代三皇五帝的含义:何为三皇,何为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