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民族变迁

发布时间:2013-09-06 栏目:专题 投稿:尊敬的睫毛膏

一、历史上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为祖国的缔造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后来逐渐消亡的民族,一起形成、发展和共同前进的历史。

中国华北地区包括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这里历来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接触、交往、融会之地,也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发生了很多有影响的重要事件。研究这一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变迁对深入了解这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尚未有民族之分,但后来民族的先民逐渐有了历史传说和记载。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著名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约在四千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等地与蚩尤部落大战,“三战而擒蚩尤”,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商、周时期民族历史有了新的发展,关于民族的记载也逐渐多了起来。在殷商甲骨文与周代铭文中,均有关于民族先民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华北地区已出现突出的民族问题。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了华族与华族以外各民族的分布和互相之间的关系,以及互相接近甚至融会的过程。该书记载晋悼公和大臣魏绛讨论如何对待山戎事。晋应属今华北地区。魏绛坚持“请和诸戎”,并认为:“和戎有五利焉。狄戎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狄戎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卷29,《襄公四年》)晋悼公最终接受了魏绛的建议,达到了“和诸戎狄以正诸华”的效果。魏绛考虑到民族关系,提出了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思想和适当的民族政策,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

赵国是战国时期位居今华北地区的一个诸侯国。赵武灵王向少数民族学习,推行“胡服骑射”,增强了国力,减弱了鄙视胡人的心理,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进而推进了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这一发生在华北的著名事件是中原华夏族借鉴北方游牧民族优秀文化的成功例证,突出表明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秦汉时期,汉族逐渐形成。秦朝统一了中原,管辖着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当时,东北的扶余、北部的匈奴、西北的月氏与西部的羌都是拥有较大势力的少数民族。秦朝时期华北北部为东胡和匈奴控制。东胡也是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原与中原的燕国和赵国接触比较频繁,汉初被匈奴击败。匈奴是古代蒙古戈壁草原的游牧民族,分布地域很广,华北是其重要活动地区。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就主要发生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

两汉时期华北北部主要由鲜卑匈奴统治。西汉时,匈奴是汉朝北方最大的威胁。汉高祖时,韩王韩信曾在马邑(今山西代县西北)降匈奴。后匈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引发著名的平成(今山西大同)之役,以汉高祖狼狈逃遁告终。可见当时匈奴在这一带势力之强大。后来,汉朝采取和亲政策,缓和了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展了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其中华北山西一带仍是重要战场之一。后来,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主要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一带。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到匈奴和亲,成为呼韩邪单于阏氏(王妻)。王昭君之墓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市郊。

秦、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民族的关系是影响当时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双方或征战、或和谈,都表现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越加重要。而华北地区正是汉朝和匈奴相邻、往来最密切的地区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居北方,与乌桓、鲜卑关系密切。在三国短暂的分裂局面后,中国统一于晋。晋朝时,匈奴内迁,鲜卑南进,吐谷浑西移,形成了少数民族大迁徙的局面。从东汉到晋朝,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鲜卑,其势力进至今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

短暂的晋朝中后期又发生了新的分裂。是时,少数民族中国政治舞台上影响扩大,地位提高,进入所谓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中有十三个是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有匈奴三,巴氐一,羯一,鲜卑五,氐二,羌一。有的已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如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西燕,氐族建立的前秦等。他们之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不足五十年,但其存在本身在中国民族史上却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对华北影响最大的是北部的鲜卑和进入中原建立前秦的氐族。鲜卑北方势力最大、占据地域最广的民族,因其不断南迁和西徙,拓跋鲜卑和东部鲜卑都占据着华北北部部分地区,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峙(今山西浑源西南)建代国。前秦为氐族苻坚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控江淮,北极大漠,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包括了整个华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羯族建立的后赵、鲜卑建立的后燕也包括了华北广大地区,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

东晋灭亡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基本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南朝的辖地为中原和南方,继东晋后有宋、齐、梁、陈前后承接;北朝则建立了影响很大的北魏王朝。先是鲜卑拓跋部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后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道武帝拓跋琏称帝,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他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太武帝拓跋焘以强大的武力灭匈奴赫连勃勃所建夏国,收北燕,取凉州,败柔然,完成统一北方大业。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提倡汉族文化,经济发展,国力大增。作为以少数民族鲜卑族为主体的王朝,北魏占据北方广大地区,与南方的宋(后为齐)形成南北朝局面。北魏存在近一个半世纪,是少数民族在内地建立的地域宽、时间长、影响深远的王朝。北魏实行的胡人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迅速汉化,促进了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各民族的接近和融合。

后来,北魏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酿成大起义,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又分别衍化为北齐、北周。这些政权都是鲜卑族为统治者,都有部分领土在华北,特别是位于东部地区的东魏和北齐几乎包括了今河北山西全境。北齐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历代皇帝几乎每年都来往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邺城之间,晋阳被称作“别都”。两地都是华北重镇。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混乱局面,少数民族长期管领北方,往往以中国正统自居,这种格局对民族历史的认识和史书的撰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隋唐时期

自6世纪末,中国又走上统一的发展历程,再一次反映出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强大的凝聚力。隋唐时期虽也是以武力为后盾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但其政策比较和缓。隋、唐的皇室都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已经系统、成熟,和亲政策也行之有效。其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封回纥首领吐迷度为都督,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

隋唐时期北方以突厥势力最强。突厥原与北周保持着和亲的良好关系。隋初时与突厥关系开始紧张,开皇二年(582年),突厥军曾进攻隋朝的平州(今河北卢龙北),突厥派出五个可汗所属骑兵四十万人进入长城(卷53,《长达奚长儒军传》)。

唐朝初期,李世民进攻东突厥,一部分突厥人远徙西北,有十万人归降唐朝。唐朝保存了他们的部落,不改其风俗习惯,将他们安置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带,设立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管辖。这一带遂成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卷215,《突厥传》)。

薛延陀是唐朝时期北方地区另一个有影响的游牧民族,自称“铁勒部人”,风俗大体与突厥族相同,居于漠北,曾从属于突厥,有时也进入漠南。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其可汗发兵二十万进攻东突厥,来到漠南,达到今呼和浩特以南地区(卷l96)。

唐朝北部少数民族众多,唐室为便于统治,多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少数民族风习的胡将。身为突厥族的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掌控今华北地区。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

突厥等民族十五万士兵,在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翌年,安禄山占领洛阳称帝,又攻人长安。后其部将突厥人史思明降唐,被唐封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后史思明起兵再叛唐朝,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在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后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不久被儿子杀死,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民族关系紧张,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镇中不乏少数民族政权,华北地区仍有多个少数民族存在。

(四)宋、辽、西夏、金时期

五代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登场,其中有两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沙陀族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梁,建后唐。其后,沙陀人刘知远在晋阳(太原)称帝,辽兵北退后,他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史称“后汉”。当时又有十国,民族问题更为突出。此时,契丹和奚族在华北北部均有很大势力。

有宋一代,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鼎足。同时代还有西北的回鹘、西部的吐蕃唃斯罗政权、西南的大理政权,有约三个世纪的时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王朝分立时期,这种民族关系的新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于907年统一契丹各部,并征服了奚、室韦、阻卜等部落,称汗建国,国号“契丹”。契丹神册三年(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后率兵亲征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契丹天显十二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华北地区归入契丹统治。辽太宗耶律德光率五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后率军南下上党(今山西长治),助石敬瑭灭后唐。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今北京西南)为南京,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燕云十六州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会同十年(947年)攻克后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定国号为“辽”。辽景宗前期与宋朝聘史往还。宋太宗统一江南后,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后宋太宗进攻幽州(今北京),与辽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北),宋军大败,宋太宗仅以身免。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大军深入宋境,宋、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对战,最后双方订立和约,成为兄弟之邦。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多年之久。辽朝的南京道、西京道、中京道都在华北地区,南京在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在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京在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宋辽的边界在今河北山西中部一带。华北北部为契丹人和汉人杂相居处的地区

女真族勃兴于今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其领袖太祖完颜阿骨打首先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收国元年(1115年)称帝建国。随后展开南下灭辽之战,先用五年时间攻占东北全境,金天辅六年(1122年)进入华北,先后克辽中京、西京、南京。阿骨打去世后,其弟太宗即位,乘胜利锐势继续追击辽部残余势力,金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天会五年(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金朝势力比辽朝更向南扩展。金朝最早的都城是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南),贞元三年(1155年),设中都路首府大兴府为中都(今北京),西京路首府大同府为西京(今山西大同),北京路首府大定府为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京路首府开封府为南京(今河南开封)。华北地区此时尽人金国版图。金先迁都中都,再迁都南京,历经一百二十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在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这一时期华北地区先后有契丹族、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居住,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一方面,这些少数民族在与汉族接触过程中不免趋于汉化,以至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忧心忡忡地要本民族回复原有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习也影响着汉族。

二、历史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特点

(一)华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华北地区位于中原与北方、东北、西北交界处,是内地通往北方津梁,也是北方民族走廊。这里历来是民族杂居、民族往来、民族沟通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很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他们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有的民族绳绳继继,存留至今;有的与其他民族交融,加入到新的民族行列;有的像是这里的匆匆过客,转移他乡。

(二)华北地区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从历史上看,华北地区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很多少数民族消失在这一地区。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其兴盛、发展、消亡都与华北地区有重要关系,如匈奴、乌桓、鲜卑、奚族、契丹、女真、党项等,这里成为他们活动的历史舞台和重要归宿地。

有些民族作为一个族群消失了,但作为该民族的个体后裔还可能传承下来。如北京有女真族的完颜氏后裔。完颜氏因系金朝皇族后裔,故在清朝受到特殊优遇,被列入上三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完颜氏本列二十八卷,奉高宗特旨,用虞宾义,列为第一。”(卷28)这表明清王朝对金朝皇族后裔身份的确认。今北京安定门内交道口北之北兵马司胡同仍有其宗祠旧址。现在北京仍有完颜氏后裔,但已改姓王氏或汪氏。又如,在今山西安邑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仍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夹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载《金史》附《国语解》。今河北武邑、邢台,山西临汾、洪洞都有女真族后裔粘氏居住。

有的民族在过去强大时期华北无涉,但后来其后裔却来到这里。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在西北地区建国近两个世纪,西夏被蒙古攻灭后,党项人在蒙、元时期被称为唐兀人,属地位较高的色目人。元朝灭亡后他们走上了迅速消亡之路,但在明朝仍能见到党项族后裔。河北保定郊区韩庄曾出土两座明代的西夏文经幢,据其题款可知建幢时间皆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其题款中有很多西夏时期的党项族姓氏,证明当时当地有党项族聚居,有的还有较高的官职四。这是目前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有关西夏后裔的石刻文物,证明华北地区融入了党项族的血液。

三)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与少数民族关系极大

北方少数民族趋向中原,辽、金势力的南移,确立了北京大王朝的政治中心地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所环绕,与北方少数民族有天然的联系。北京建城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但成为王朝的首都应自金朝开始。此前,北京作为辽朝的重要城市南京,已为其成为王朝的中心城市作了实质性铺垫,金朝进一步将北京提升为大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中京,完成了由地方中心城市向都城的转变。

元代继承和发展了北京的都城地位,使北京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成为将全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明、清两朝延续北京作为首都的作用,特别是清朝使北京成为联系国内各民族的中心,影响深远。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对确立北京的地位作出了最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

背绿水印壹角人民币价格行情如何?

楚怀王熊槐的儿子是谁?熊槐哪个儿子继承王位

揭秘古代美女的离奇驻颜术!

司马徽为什么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高湛与武成皇后胡皇后有几个子女?结局分别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