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

发布时间:2013-09-06 栏目:专题 投稿:娇气的微笑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地形与地势的好坏对战争的影响巨大。《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曾说过:“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杜佑曾解释说:“知地之便,知天之时。地之便,依险阻、向高阳也;天之时,顺寒暑、法刑德也。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胜乃可全,又何难也?”287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古代军事战争中影响战役成败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天时、地利和人和。为将者,只有熟知,并充分利用好这三要素,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地理坐标,它不仅是连接内陆与沿海地区的一条重要水路交通通道,而且,在军事战争领域,还经常扮演着天然防御屏障的作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率领大军讨伐荆州,刘琮举众投降。听闻此消息,东吴的大臣们多劝孙权曹操上表请降,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艨艟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治矣”1261。依靠长江天险来防御曹魏的进攻,是东吴一直以来沿用的防御策略,然此时曹操占据了东吴上游的荆州一地,长江天险已非东吴独自占有,曹操可以随时率领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直驱东吴的心脏地带,严重威胁着东吴政权的安危。因此,东吴的大臣们才近乎众口一词劝孙权曹操上表投降。可见,长江防线的是否完整,关系着孙吴的生死存亡。

孙吴全盛时期的疆域来看,从长江上游的西陵直到入海口,绵延数千里。这么长的距离,如果沿江处处设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当时孙吴谋臣所认为的那样:“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1165整条防线看似距离很长,但紧要之处则不过数个,只要将这几处战略要地防守好,整条防线即可保无虞。这几个战略要地分别指的是上游的建业,中游的武昌和上游的江陵孙吴正是依靠这几个基本战略要地,再辅以其他的一些防御设施和防御要塞,构筑起一条较为坚固的长江防御体系。

一、以建业为中心的东线防区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武昌即皇帝位,但他并未将国都定在武昌,却在同年九月,选择迁都建业。《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说:“(张)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进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罔,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1246听了张纮的说法,因为此地有帝王之气,所以孙权才定都于建业。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中孙权曾说:“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1246建业位于长江下游,靠近长江出海口,这里江面宽阔,水势盛大,并且河汊众多,极有利于大规模水师的驻扎和调动。这应该才是孙权立国之初建都建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为加强建业地区的防御孙权早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第一次移驻建业时即在此地兴建了石头城,并“作濡须坞。”1118

石头城是建业最重要的一个陆地防御据点。《太平寰宇记》中曾说:“石头城,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即此也。后汉建安十七年吴大帝乃加修理,改名石头城,用贮军粮器械。诸葛武侯使建业,谓大帝曰:‘钟山虎盘,石城虎踞,即此也。’”1773

濡须坞建造在濡须水与长江的汇合处,濡须水的上游便是合肥。合肥在三国时期是魏吴两国的必争之地,若曹魏占据了合肥,就可趁势率水军沿濡须水南下,威胁孙吴的国都建业孙吴如果占据了合肥,就可进一步挥军进击淮北,因此哪一方占领了合肥,哪一方就掌握了进攻另一方的主动权,围绕合肥的归属权双方曾有过数次交手。濡须既是孙吴进攻合肥的军事前沿据点,又是防备曹魏水军由此南下的一道重要防御屏障,因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资治通鉴》曾指出:“吴保江南,凡边要之地皆置督。”2256孙吴为确保长江防线的稳定,在沿江各重要据点均设置了军镇督,军镇督平时主要负责所戍守据点部队的训练、防守和军事设施的修筑。战时则可单独率领军队出击,或是协同附近其他据点的军镇督共同出击。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曹魏大将曹仁率领军队袭击濡须,事先放出风声佯言要进攻羡溪,当时任濡须守将的朱桓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羡溪,而当曹仁要进攻濡须的时候,朱桓手下仍旧有五千士兵,由此可以推断,驻扎在濡须孙吴守备部队人数应该是相当多的。并且,濡须驻防部队的装备也是极为充裕的,孙权曾任吕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1277以此抵御曹操濡须的进攻。

东线防区的另一个重要防御据点是牛渚。《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中提到:“(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1103早在刘繇时期,牛渚就已经是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防御据点,并建造有邸阁,囤积着为数不少的粮食和武器,孙策正是依靠牛渚储存的粮食和武器,最终打败了刘繇势力,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业。由于牛渚背后就是建业,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孙吴在建都建业之后,又一再加强牛渚的防御。”1131

二、以武昌为中心的中线防区

正如顾祖禹在《湖广方舆纪要》中分析的那样:“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汉置江夏郡治沙羡,刘表镇荆州,以江、汉之冲恐吴人侵轶,于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孙策破黄祖于沙羡,而霸基始立。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则今县也,而夏口则今日之武昌也。继孙氏而起着,大都不能改孙氏之辄矣。故曰重在武昌也。”3484武昌一地,位于孙吴长江防线的中部,一旦爆发战争,上可以迅速支援上游的西陵,下可以回防下游的建业。同时,孙吴水军还可由距武昌不远的夏口溯汉水北上,威胁曹魏的荆襄地区。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孙权和孙皓统治时期,这里还曾一度做过孙吴的国都。为了提高武昌防御力量,孙权重新修建了新的武昌城,正如《资治通鉴》所说:“既城石头又城武昌,此吴人保江之根本也。”3484即便在不作为国都的时期孙吴也常年在此处屯驻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并派遣重臣驻守在这里。如孙权在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定都建业以后,仍然“使武昌有精兵万人,付智略者任将,常使严整。一旦有警,应声相赴。作甘水城,轻舰数千,诸所宜用,皆使备具”。1209夏口。三国时期的夏口,即今日的武昌,它位于长江的中游,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元和郡县志》中对于夏口的一段描述很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自后汉末谓之夏口,亦名鲁口。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霸,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春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相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643

夏口既然为孙吴的“心喉”之地,因此,孙吴往往派大将镇守这里。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占荆州,并意欲一举渡过长江,吞并孙吴,统一中国。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周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1262。正是在这里,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渡江灭吴的计划,保存了吴国。

巴丘。巴丘即今天岳阳北面的城陵矶,它位于洞庭湖与长江的交界处,连接着长江的上下游,是重要的地理枢纽。西晋杜预就曾说巴丘是“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孙吴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大型的仓储城――巴丘邸阁,并储存了大量的军粮,以备战时需要。《水经注》中就有“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的记载。由于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装备,为确保此地安全,遇有战事,孙吴的统治者常会派遣重臣镇守此地。并且这里水网密布,水路运输条件较好,运送兵员、粮食和武器也更为便捷。

三、以江陵为中心的西线防区

江陵。在鲁肃为孙权所规划的建国方略中,夺取江陵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1269江陵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是多条水陆干线的交汇点,属于军事战争中的“锁钥”之地,占据了这一地区,进可窥视巴蜀、宛洛,退则能保江而治。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江陵的战略地位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东西之强弱系焉,此有识者所必争也。”3652因此,孙吴击败了防守此地的关羽部队,从蜀汉手中夺取江陵以后,便立即加强了江陵防御力量。

魏文帝派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打江陵,击败了孙吴支援江陵的部队,进而将江陵城团团围住,“时(朱)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1306由于城内爆发了疫病,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减员,能战斗的士兵一下减少了五千人。尽管曹真等人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围攻六个月却仍然无法攻克江陵,由此亦可知江陵的城防有多坚固。

乐乡。此地自孙权称帝后,就一直都派有重臣把守。如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孙皓拜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1355,并将治所设在乐乡。陆抗到任后,即着手修建城池,进一步提升乐乡的防御力。《水经注》中即提到:“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

西陵。西陵位于长江三峡的东端,地处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之处,是孙吴西部防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要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大军大举进犯东吴西界,一直攻打到夷陵。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抵御刘备的进攻。陆逊在向孙权的上疏就曾谈及夷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1346由此可见,西陵不仅是孙吴西部边境的门户,它还关系着周边地区的稳定。

孙吴长江防线各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加强各个防区之间的联系,孙权曾专门组建了一支舰队,往来巡视长江上下游。哪处遇警,舰队就支援哪处。另外,还沿江设置了烽火台,《三国志》注引庾阐《扬都赋》中即说“烽火以炬置孤山头,皆缘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三十里,寇至则举以相告,一夕可行万里。”1148

在经济、军事实力落后于曹魏政权的情况下,孙吴依托精心构筑的这条长江防线,与曹魏抗衡了数十年,长期维持着这种割据局面。而另一方面,曹魏政权数次南下攻打孙吴,却屡屡被阻挡在这条长江防线之下,长此以往,逐渐促成了江东君臣偏安一隅的心理,以为依靠这样一条天险,即可确保孙吴万世无虞,降低了必要的警惕性。因此,当西晋的六路军队讨伐孙吴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孙吴就已经投降了。

参考文献: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

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

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

元和郡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

相关推荐:

西游世界高手排行榜:黄极黄角大仙究竟是谁,竟和如来并称五老?

《神怪也疯狂》5:刑天打不死,黄帝公孙轩辕用什么办法将其制服

傅红雪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傅红雪的刀简介

三国冷兵器:远射兵器

披荆斩棘之冯异:效忠刘秀打天下 患难之中留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