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三国时期军事文书初探

发布时间:2013-09-06 栏目:专题 投稿:坚定的钻石

从广义上说,军事文书是指在战争中指导军队作战、报请战术策略、传达军队战况、联络作战各方的公务文书战争年代,军事文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起到联系军中上下层级、反映实时战况、部署战略方针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提升军队士气、打击敌方势力的精神武器。三国时期,魏、蜀、吴竞相争雄,战争不断,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军事文书,颇具深厚的研究价值。清代严可均编纂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所辑三国军事文书有百余篇。综观这一时期军事文书,按具体功用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军令文书军事报请类文书、战方往来类文书。这三类军事文书在功用、文种、结构、内容、语言上各有特色,并形成了三国时期军事文书的独特语体。

一、军令文书

军令文书是战时由主公或将领颁布战争指令、调整作战方针、鼓舞军中士气的文书。这类文书是典型的下行文书,出自主公或主将,旨在及时向全军发布作战指令,指导各级军士具体战术,具有高度权威性。三国时期军令文书文种主要集中于令、诏、教三种。

令,多为主公发号施令所用,如曹操《军令》、《船战令》,刘备《攻成都令军中》等。此类军事文书行文简明,语气威严,内容涉及对作战方法、军队纪律的命令指示。指令开门见山,直述要点,结尾处多强调违令后果,如“察违令不进者斩之”、“违令者斩”等,凸显命令的权威性和森严性。

诏,同样是由主公发出的军令文书,但相比令,诏的适用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于对具体作战方针的指导。军诏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战役的宏观部署,如曹丕《伐吴诏》;二是对将军的任命派遣,相当于给将军的任命书,如曹丕《诏征南将军夏侯尚》、刘禅《诏蒋琬屯汉中》;三是向军中宣布重大决定或重要事项,如曹丕《敕还师诏》、高贵乡公《犒赐破蜀将士诏》;四是临戎宣言,力言敌方之恶,同时表达雄心壮志,提升将兵士气,如高贵乡公《临戎诏》、刘禅《出军诏》。作为军令文书的诏,篇幅略长于令,在部署事项时常常先交待事由,行文过程重分析,切要点,语言简练有力,权威性强。

教,是三国时期常用的文种之一。三国军事文书中,教是由主公或主臣发出,指示将兵作战方法或作战思想的文书。教文涉及广泛,有应用于指导作战颁布指令者,如曹操《征吴教》,此“教”与“令”内涵相当,但由于发布者此时并非君主,所以只能用“教”而不用“令”。也有的教文用于和军中将士沟通,如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全文为辞恳切,循循善诱,表达对下属将士的殷切期望。与令、诏相比,教的使用者多为军中主臣,行文范围较广,弹性较大。

二、报请类军事文书

报请类军事文书,是战时将臣向主公报请事项、提出建议的文书三国时期,这类文书的常用文种有表、疏、状、奏、露布、对诏等。按照具体功能,报请类军事文书又可分为进谏、献策、告捷三类。

(一)进谏文书

在征伐问题上,将臣常常根据敌我实力、地域特征、天象气候等综合因素分析征伐的利弊,从而向主公进谏。如曹植《谏伐辽东表》、华歆《谏伐蜀疏》、王肃《谏征蜀疏》、蒋济《谏遣田豫王雄攻辽东》等。以曹植《谏伐辽东表》为例,全文以谏言勿伐辽东为主旨,开篇直述辽东复杂地形与当前“师疲力屈”的现状,表明“诚未易攻”的看法。接下来分情况讨论,若攻克,从征伐所耗费的财力人力等方面来看,“所获不如所丧也”。若失利,则进退维谷,威胁重重,“东有待衅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吴起东南则荆阳骚动,蜀应西境则雍凉参分”。进而提出观点,认为当今之务为劝课农桑,稳定国基,而非“劳神于蛮貊之域”。进谏主旨鲜明,逻辑分析严密,劝导层次清晰,可谓此类文书的经典之作。

(二)献策文书

承担献策功能的军事文书用于在某一场战役中,将领或臣子根据实时战况,向主公请示作战策略。如满宠《请备无强口疏》、卫臻《奏拒蜀》、王基《上疏请守便宜》、步骘《表言塞江》等。此类文书语言简要,直指要害,较少铺陈,重在表策。以满宠《请备无强口疏》为例,此疏作于太和三年,曹休率军入合肥,满宠上疏献策,认为曹休所行之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是作战不利的地形,因而谏言“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从地势和实力分析,推测此战险处在无强口,请示主公做好战略防备。但据《三国志》卷二十六记载,“宠表未报,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休战不利,退走。”献策未成,曹军失利。可见,战事频频的三国时期献策文书的有效撰制和通报,对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献策文书本身亦是谋臣战将韬略智慧的体现。

(三)告捷文书

三国时期的告捷文书常使用表、露布等文种。报告胜仗,有侧重战况报道者,如诸葛亮《表上武功事》,文章言简意赅,将战役中遣将、用策、战法、胜因逐个交待,笔法平实干练。也有侧重向主贺喜者,如锺繇《贺捷表》,文章在叙事前先作铺陈,以“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表战争之艰难。其次描述敌我两方交战场面,继而表明胜况。接着表达贺喜之意,“奉闻嘉囗,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在记述的同时注重铺陈,强调抒情与叙事的有效结合。

三、战方往来类文书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文书往来成为作战各方的主要交流方式。根据收授对象和承担职能不同,战方往来文书可分为沟通和讨伐两种性质。

沟通性质的军事往来文书用于盟军之间互相交流,常用文种有书、笺等。三国之战,常有结盟,盟军之间的文书往来,是了解军情、沟通战略的重要方式。此类文书文辞谦逊,言语恳切,内容多为对战略的部署、对盟友的建议、对战局的判断等。如诸葛瑾《与刘备笺》、陆逊《与关羽书》等。讨伐文书常用檄、表等文种。这类文书旨在声讨敌方恶行,壮大征伐声威,从而打击敌方势力,提升己方士气。其中,檄文常以讽刺辛辣、论述缜密、言辞犀利著称,是讨伐文书的典范。以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为例,文章笔触精炼锐利,针对曹操“罪状”,历历盘点,层层剖析,出语辛辣,用词犀利。陈述其罪行,如“专行胁迁,当御者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形容其恶劣,如“豺狼野心,潜包祸谋”、“除灭忠正,专为枭雄”。文风刚健,义理晓畅,字字带刃,声声有力,将讨伐文书的煽动性和号召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三国时期军事文书的语体特征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景需要形成的语言运用体系。军事文书与其他文书的重要区别,在于其情境的特殊性。文书的撰写、收授、审阅都发生在战争期间,文书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战争文书的功能都是为作战服务。在这种特殊情境下,文书的遣词用句、表辞达意都带有鲜明的军事语体特征。这种语体特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

一是专门化的军事术语。三国时期军事文书中,已出现一系列专门化的军事术语。指导作战流程,常用“出营”、“至营”、“至营讫”、“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角”等术语;部署作战形式,不乏“船战”、“步战”、“以水攻阵”、“以陆横击”等专门词汇;分析作战策略,常见“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华歆《谏伐蜀疏》)、“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王肃《谏征蜀疏》)、“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锺毓《与曹爽书止增兵伐蜀》)等用兵克敌方略。这些军事术语针对性明显,实际应用性强,与战争情境紧密相合,是军事语体的鲜明体现。

二是表辞达意的策略性。三国之战,是战场厮杀,更是智谋博弈。一些军事文书为了有效发挥功用,表辞达意时也会施加策略,以技巧性的表达展现军事语体的灵活性与谋略性。以曹植《谏伐辽东表》为例,在建议主公不要攻伐辽东时,其并没有以传统方式列举利弊,而是采取“让步”思维,正话反说,先分析若出兵伐辽东会导致的几种结果。若胜,虽可“屠襄平之城”,却“不足以偿中国之费”;虽可“虏其民”,却“不足以补三军之失”,获利远不及损失。若败,则“旷日持久,暴师于野”,损失更大。综合分析,无论胜败,攻伐辽东都会得不偿失,实非明智之举。如此建议,层次清晰,道理明确,以反说代正说,既有充分的情境意识,又有到位的逻辑推理,其效用远胜于传统的正面陈述法,足见这一时期军事语体在表辞达意上的技巧性与策略性。

三是明确的对象区别意识。面对不同的收授对象,三国时期军事文书在撰文语气上体现出明确的区别意识。首先,“上下有别”。军中等级森严,主公与将臣之间的文书,行文方向不同,撰文语气也大有区别。军中下行文,如令、诏、教等军令文书,用于主公发号施令、指导作战,语气果断坚决,带有命令色彩,常以“必”、“宜”、“速”、“勿”、“不得”等词缀于句首。军中上行文,如表、疏、奏等文书,旨在向主公进谏、献策、告捷。用语谦卑循礼,常以“臣诚愿”、“臣愚以为”等谦词引出进谏内容,再以“唯陛下裁察”、“惟公侯详之”等敬语结篇,竭力突出语气的请示性、报告性、建议性色彩。

其次,“敌我有别”。军事文书中,敌我之分极为明显。声讨敌方文书,如檄、表者,用词辛辣,语气激烈,常用“贼”、“小子”、“匪民”等贬义之词称谓敌方。声讨敌方罪行,也极力贬低丑化对方,放大对方恶行,如《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中:“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而盟军之间的军事往来文书,则强调并肩作战、同仇敌忾的结盟意识,用语谦和有礼,字里行间带有钦佩感恩的情感色彩,又不乏互相勉励的盟友意味。“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马良《为诸葛亮与吴主书》)、“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陆逊《与关羽书》)等宽慰式语言比比皆是。

再者,“强弱有别”。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强与弱的实力悬殊也会随着战争胜败发生逆转。这种逆转在军事文书中亦有所折射。以孙权与魏之间的四篇军事文书为例,不难看出吴国由强转弱、由盛转衰的过程。第一篇《与曹公笺》,语气平缓,言谈宽敬,文末建议“公宜速去”,可见双方势均力敌。第二篇《别纸与曹公》,全文仅“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八字,强势气焰可见一斑。第三篇《上魏王笺》,从标题谦词即可看出地位的悬殊,全文语气谦卑,注重请示与商量,处处体现称臣意味。第四篇《卑辞上魏文帝书》,更是将吴国弱势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标题中“卑”、“上”等词已点明文书收授者与撰文者之间的上下层级关系,而文中“求”、“乞”等卑词的运用,更是将弱国无力惶恐的心态表露无遗。

综观三国时期军事文书文种充足,职能明确,内容充实,文风简练,结构清晰有序,技巧运用娴熟。这一方面与战乱现实密切相关,频繁的战争军事文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三国主公识才用才,大量的军事将才与谋臣在这一时期涌现,为军事文书实用性、智谋性、艺术性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效用与魅力并存的三国军事文书,见证了这一传奇性的历史时代,也成为后世军事文书撰写的参考典范。

参考文献: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

陈寿.三国志湖南:岳麓书社,2011.

许同莘.公牍学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王兆芳.文体通释.北京:中华印刷局,中华民国十四年十月版.

钱仓水.文体分类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相关推荐:

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

上古名剑有哪些?十大上古名剑

后世对吴广的评价是什么?

“诗杰”王勃为何惊悸过度而死 王勃的诗有哪些

乾隆五阿哥永琪的生母是谁?乾隆愉妃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