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 为什么后半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公孙衍是如何从一个秦国的忠实拥趸变成了反秦的斗士?

发布时间:2013-12-06 栏目:专题 投稿:瘦瘦的电话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公孙衍曾为秦效力,为何后半生却致力反秦

公孙衍乃是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师从诸子百家之纵横一派。虽然公孙衍魏国人。但公孙衍最早出仕效力的国家却是秦国。最初公孙衍效力秦国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受到重用。因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秦国所有的目光和压力都在商鞅身上。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的国力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但商鞅也因为变法触及了很大一部分旧权贵的利益。所以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商鞅就成了安抚守旧派和其他诸国的工具。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改革。与此同时公孙衍作为预备人才也成功上位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当时大良造属于秦国最高官职了,该职位掌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比后来的宰相权利都要高。

公孙衍掌权之后立刻就对周边的国家露出来獠牙。首先遭罪的就是公孙衍的故乡魏国。当时魏国缺兵少将粮草又缺乏。所以面对强大的秦国只能割地赔款认输投降。公孙衍所以率先攻打魏国并不是因为和魏国有什么仇恨。公孙衍只是单纯的从秦国利益出发点考虑才决定攻打魏国。因为魏国的河西之地是秦国和中原交流的交通要道。

一直以来魏国都以河西要道来钳制秦国的发展。公孙衍就因为明白河西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所以公孙衍才会率先拿魏国开刀。所以魏国兵败割让阴晋之地后,魏国对于秦国的钳制力度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在此后不久公孙衍再次攻打魏国河西之地的要塞。并且完全的夺取了河西之地。魏国无奈再次把河西之地割据给了秦国秦国正式开始和中原加强了交流沟通合作。

魏国连续两次战败后,魏王开始害怕秦国继续攻打魏国了。所以魏王花费重金贿赂了公孙衍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公孙衍游说秦惠文王劝他别再攻打魏国。而选择去侵略其他国家。原本秦惠文对于公孙衍十分的信任。对于公孙衍的计划也言听计从。但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衍的同门师兄弟张仪来到了秦国。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把张仪聘为了参谋。并且想听听张仪对于公孙衍建议的看法。

张仪很清楚的告诉秦惠文王,魏国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不继续攻打魏国反而去攻打其他国家是不明智的。“趁他病要他命”。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魏国缓过气来重新壮大起来。而并不是贸然的再去树立其他敌人。秦惠文王幡然醒悟后立刻贬斥了公孙衍,而开始重用了张仪。本来拥有大好前途的公孙衍就因为接受了魏王的贿赂被贬斥,任意胡为,最后在秦国混不下去了,所以公孙衍回到了魏国为魏王效力

公孙衍回到魏国后,开始恨起了张仪,也恨上了秦国。他并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处处想和张仪再比较一次。张仪宣扬连横,他就主张合纵。回到魏国公孙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开始想方设法重新壮大魏国。首先公孙衍就联合齐国一同攻打赵国,然后共同瓜分利益壮大魏国公孙衍初次合纵成功后,公孙衍又想把联盟搞大一些。所以为了对抗秦国公孙衍开始积极联合齐国和楚国约定三国共进退。

公孙衍搞得三国联合让张仪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张仪一方面威逼利诱,使得三国联盟出现分歧。之后更是率兵攻打魏国魏国再次大败,魏王无奈只能依附于秦国。而齐国和楚国看到魏国败得这么快。而且魏国也是联盟的发起人。魏国失败了,那么联盟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公孙衍的合纵联盟政策失败后,魏国开始亲近秦国并且改任张仪为国相。当时名义上秦国开除了张仪国相的地位。但实际上当时张仪乃是身挂秦、魏两国的相印。之后张仪采取连横策略分化拉拢诸侯国。与此同时公孙衍也没有闲着。公孙衍一直不停的在游说各国言明秦国对于其他各国的威胁。所以公孙衍再次获得了魏国的信任。

魏王赶走了张仪重新任命公孙衍为国相。公孙衍再次上台之后联合了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想要进攻秦国。但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而三国联军在和秦国作战过程中也以惨败而收场。公孙衍魏国受到了质疑。魏王又不信任公孙衍了。所以公孙衍无奈只能投奔韩国而去。

公孙衍临走时又和齐国公子达成联盟所以公孙衍推举齐国公子田文上台接任魏国国相。而公孙衍跑到韩国担任国相。这样一来公孙衍又无形中促成了魏国韩国的合纵联盟公孙衍貌似对于当初秦国对自己的抛弃十分的恼怒。所以公孙衍在担任韩国国相后又开始策划进攻秦国

秦惠文王得知公孙衍又唆使韩国进攻秦国后也担心不已。毕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公孙衍这么一个执着不停找麻烦的人存在,秦王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秦惠王决定先下手为强攻打韩国韩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很快韩国就被秦国所击败。公孙衍再次逃跑。

史料记载,公孙衍韩国兵败后再次逃回魏国。但这次回到魏国公孙衍并没有受到重用。一方面因为公孙衍数次的失败让魏王产生了阴影。另一方面魏国大臣田需和公孙衍有仇。所以田需杀了和公孙衍同样有仇的张寿,并且嫁祸给了公孙衍。魏王误以为公孙衍真的杀了张寿。所以一怒之下把公孙衍处死了。

公孙衍的转变,以今人眼光来看,确实有些值得指摘的地方。比如秦国曾是他的东家,就算后来不再为这个东家效力了,也不至于铁着心去反对原东家嘛。再比如,一个原本偏向连横政策的人,怎么突然就转而支持合纵了呢?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极右突然转变立场,变成极左,如果今天哪个政治家有这样的表现,相信没有人会觉得他是可靠的。

然而公孙衍却不一样,他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对方甚至还让他来当国相。这实际上与纵横家特殊的立场有关,对于这些人来说,采取哪种政见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哪个国家能够为他提供舞台,好让他发挥才能。这就是为什么,秦王赏识他的时候,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为秦国效力,等到秦王排斥他,他又可以转投魏国,并一心一意地为魏国效力,甚至站在魏国的立场上来反对自己的原东家秦国。无论是之前效力于秦也好,还是后来为魏国做事,这里面,只有利益考量以及公孙衍对成功和名望的追求,而不存在对秦国或者魏国的感情。

否则的话,如果公孙衍是一个对国家有感情的人,早年就不会去为秦国效力了,毕竟魏国才是他的出生之国,更何况,秦魏还是敌对的。所以从一开始公孙衍就是不对任何国家报有感情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就可以很自然地完成从效秦到反秦甚至抗秦的转变了。

这种解释,也可以同样用于张仪身上,他也是魏国人,甚至还是魏国贵族的后裔。可是他就毫无顾忌地为秦国效力,在他的眼里,魏国就是敌国,而不是母国。只顾利益而不顾国家情感,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普遍态度,他们要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哪个国家能为他提供,他就可以全心全意地为哪国效力

纵观公孙衍一生,他多次组织合纵联盟攻打秦国。却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并不能说公孙衍没有本事。而是因为各诸侯国之间本来就互相之间有仇。想要他们亲密无间根本不可能实现。各诸侯国离心离德这也是合纵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公孙衍秦国并无愁怨,他之所以这么坚持不移的要攻打秦国。很可能就是出于报复秦国的目的。按理说秦国无愧于公孙衍。之所以公孙衍秦国弃用也是公孙衍自己作的。公孙衍如此不顾一切的去攻打秦国。除了出于报复的目的还真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相关推荐:

唐朝素来以胖为美 那杨玉环到底有多胖?杨贵妃为何能独得唐玄宗恩宠?只是因为胖吗?

锁龙井下面有什么玄机?北京的锁龙井为何没人敢动?

太平公主被赐死之谜:揭秘太平公主的两次婚史

揭秘:古代最残酷刑罚凌迟五百刀究竟是怎割的?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是否真去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