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结局真如三国演义那般吗?

发布时间:2013-12-09 栏目:专题 投稿:真实的豆芽

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多闻名于世的人物,例如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诸葛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结局真如三国演义那般吗?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小说中对于诸葛亮有着太多的神奇事迹描写,像是火烧博望坡,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但是在历史上诸葛亮刚刚出山,并没有做出火烧博望坡的事迹,而是刘备做出来的。只是小说为了增加诸葛亮的事迹,并且营造出一种一出山就一鸣惊人的氛围才这样写,毕竟之前有着很大篇幅的三顾茅庐,描绘诸葛亮。至于赤壁之战,在历史上若是论功劳,当仁不让的第一人应该是周瑜,至于诸葛亮并没有什么草船借箭等事迹,并且苏轼所形容的羽扇纶巾,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形容的当时周瑜的形象。至于空城计,虽然这个事件在野史以及小说中都有许多的描绘,但是奇怪的是在正史中却没有一点儿描写这件事的纪录,至于究竟有没有这件事,恐怕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难道诸葛亮的事迹就是全靠小说中所说才如此的厉害吗?当然不是,若是历史上诸葛亮只是平庸之辈,自然不会被罗贯中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顶梁柱,也自然不会被誉为“千古第一相”。

诸葛亮有一段动荡的童年经历,父亲早逝,家乡遭遇战火,叔父把他带到荆州不久后也撒手人寰。这段经历必然会使诸葛亮过早成熟。他在庞德公和司马徽那里学习时,表现的多么恭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表现出格外的尊重。也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早熟与努力,最终俘获了黄承彦父女的心,成为江夏黄氏的乘龙快婿。再加上诸葛亮两个姐姐分别嫁入庞家和蒯家,诸葛家族已经成功在荆州扎下了根基。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山至入川前,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外交能力。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游说,使得孙刘结成同盟。当然从后来来看,蜀国内部有这样外交能力的人还有很多,如邓芝、郤正等人,但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谈论战事时的精细,与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参军校尉鲁肃等人不谋而合,说明诸葛亮对这场战争还是看得很清的,诸葛亮有军师之才。

第二阶段诸葛亮入川到白帝城托孤,这一阶段诸葛亮主要表现的是自己出色的治政能力。可以说蜀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一段时间就和这一段时间诸葛亮对西川的治理有关。这一阶段,刘备先后屯兵于公安和阳平关,成都的全部内政都交给了诸葛亮。和演义中不同,汉中之战以及此前的定军山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守在成都。

第三阶段是刘备死后到诸葛亮病逝,这一阶段诸葛亮的精力已经由内政转向了军事。然而就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是长于治军而短于计谋。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发明了木牛、流马以用来运输粮草(注意,这里的木牛、流马是两种工具,而且也是要由人力来推动的,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并且创造出了八阵图(八阵图今已失传,不过八阵图更向是两军对垒时的一种阵法,而不是演义中说的石阵)。

诸葛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历史上诸葛亮是旧病复发病死的,终年54岁。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但是具体病因是什么,包括《三国志》 在内的史书资料都没有提及,不过根据诸葛亮生前的生活习惯来看,他死于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他是伟人更是智者,他既是蜀汉的丞相也是三国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操劳,忠心耿耿的他54岁那年就因为操劳过度得病死了。

据悉,历史上诸葛亮是在率兵北伐的时候,在军中病故的。关于诸葛亮之死,他的对手司马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大意就是诸葛亮废寝忘食,忧心忡忡,活不长久。

而事实证明诸葛亮之死,的确也跟这方面原因有关。诸葛亮一生一匡扶汉室为使命,北伐中原屡次失败,让他忧心如焚,虽然诸葛亮表面上没有流露出什么,但实际上内心的压力跟负担也很重。心病加上旧疾,诸葛最后病逝于五丈原,终年54岁。

相关推荐:

安史之乱危害到底有多大?为何说唐朝会被安史之乱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国家?

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 但为什么没有废掉吕后立戚夫人为皇后?

清朝皇帝洞房花烛夜如何才能享鱼水之欢?

战争年代如何过春节?志愿军在朝鲜用炮弹壳包饺子

趣闻: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玩的调情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