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张之洞哪里人,一生有何作为,如何与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发布时间:2013-12-10 栏目:专题 投稿:清秀的老师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代末期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大臣,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张之洞哪里人,一生有何作为,如何与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号香涛,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清朝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清嘉庆年间有举人张瑛,一生为官三十余载,多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其中张瑛最为重视的则是教育事业。据传张瑛在安龙城任知府的时候做过一件善举。每到午夜交更时分,张瑛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送上知府大人的鼓励。不论刮风下雨,这一坚持就是数十年,成为了安龙城一道别样的风景。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就是张瑛的儿子,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出生。成长于这个治学严谨的书香门第,张之洞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

张之洞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他天资聪颖,5岁进家塾,10岁就已掌握四书五经。13岁参与县试更是再创辉煌,又以第一名身份中了秀才,不到2年,又是连战连捷,乡试第一名中举人。时人谓之为天才少年。

张之洞读书有一个怪癖,好夜间读书,一入夜就精神百倍,往往读一个通宵,白天再睡觉。其读书真谛为“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这一习惯陪伴了张之洞一生,彻底颠倒了他的生物钟,到他做了大官之后还给他惹了不少麻烦,这里岛主可以提前剧透一下。

因为张之洞习惯了过西方时间,下午两点睡觉,晚上十点起床办公。这可苦了其他与张之洞有事商议的官僚们,每次找他,只能强撑着睡意,大晚上去向他汇报。要是白天找张之洞,他倒也会接待你,只是当你跟他聊着聊着,就会听见一阵酣眠声…

因此事引起了部分官员不满,还专门弹劾了张之洞,称其“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慈禧太后专门调查过这事,对于张之洞这怪癖也是头痛不已。可谁让人家是自己一手提拔的爱臣,慈禧太后也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我们言归正传,中举之后,照这个架势,张之洞再接再厉,一蹴而就中进士也不是难事。可张之洞实力虽然够了,这一回运气却没有站在他这边。先是父亲张瑛去世,张之洞为父亲治丧守制了几年。再去参考,又正赶上哥哥张之万担任考官,按规定避嫌,第二年亦是如此。

一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这位27岁的少年天才终于“大器晚成”,考上进士,进而高中探花郎,正式踏入仕途。

入仕为官后,张之洞为救民族,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创办军备工厂。还倡导“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仅创办书院学堂,清廷还在他的提议下,首开公费派遣优秀的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风气。

张之洞中国教育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不光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他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为中华民族重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

张之洞十六岁中解元,同治二年(1862年),廿七岁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西巡抚、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有名言:“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已民。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张之洞一生: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战斗力非常生猛。

当时慈禧太后很需要一个曾国藩式的人来辅助她。通过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等系列重大事件,慈禧越来越看好张之洞。因为她从张之洞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曾国藩

鸦片战争爆发时,大清国内忧外患,道光皇帝重用了曾国藩曾国藩不负厚望,立了大功,一夜之间由四品官升为二品大员,连升四级。

曾国藩深得皇恩,知恩图报,他不仅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头号功臣,也成了兴办洋务实业的首领,位居中兴名臣之首,为大清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道光皇帝破格提拔和重用曾国藩的结果。

但是,曾国藩在为朝廷立功的同时,也给慈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朝廷大员和各省巡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来自曾国藩的“湘系”和他的门生李鸿章的“淮系”。

慈禧不能任这两派势力无限制地发展,她一直在物色属于自己的“曾国藩”,而张之洞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张之洞在办大事的时候,不仅坚持原则,坚守正义,还充分考虑了慈禧的感受,慈禧决定破格提拔张之洞

1881年六月,慈禧就像当年道光皇帝破格提拔曾国藩那样,让张之洞由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直接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一夜之间,张之洞连升四级。

前半生升迁太慢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张之洞开始步入后半生的辉煌人生。他已经等了近二十年。

1881年十月十六日,他接到了朝廷的一纸任命:出任山西巡抚。巡抚相当于省长。记得二十年前,族兄张之万曾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棒极了,想法也是很好的,不过这些好想法,还是等你今后成为封疆大吏时再去实现吧。”如今,他终于实现做封疆大吏的梦想了,他有满腔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像一艘大船正远航,将尽情地去实现。

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张之洞是东南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张之洞着力扶持民族工业,为武汉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筹建芦汉铁路。

他主持修筑了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

张之洞是个个性鲜明的人。往往杰出人物就是这样,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突出。

张之洞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加班完成。

张之洞也很大度,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的门下有各种学派观点的人。张之洞个子矮,两个主要助手也矮。

有个画家画了一张画,题为《三个矮子》,画得很像,挂到字画店里。张之洞知道后,没有生气,却叫人把画买回来,说画得不错。

张之洞一生: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

张之洞很自负,经常刁难人。

张之洞曾经刁难过早年的孙中山。早年孙中山从国外回来,也曾去拜会张之洞孙中山当时递呈了一张名帖,上写“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后很不高兴:“一个平民布衣,竟敢与我这封疆大吏称兄道弟,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于是在那帖子背面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然后叫门房把名帖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知道这位张大人瞧不起自己,当即回复:“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的这句话针尖对麦芒,很是直截了当,“孙大炮”的风格已经显露。张之洞看后一惊,认为此人日后定当有大作为,便马上有请孙中山

张之洞还曾刁难过早年的梁启超。相传,梁启超当年到武昌讲学时,曾慕名拜访张之洞

一见对方很年轻,张之洞这位晚清“探花”便缓缓道:“听说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老夫倒想请教请教。我出过一上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想请你对个下联。”张之洞的上联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潜台词自然是“老夫第一”。

年轻的梁启超随口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意思是是:我这个读书人尚知尊敬前辈,是故“何敢在前?”但以真才实学来看,我可能还略高于你老人家,所以可以当仁不让地“何敢在后?”清高的张之洞听了连声称赞对得好。

张之洞爱养猫。卧室中常有猫,张之洞经常亲自给它们喂食。

当时人称,清末有“三屠”:袁世凯喜欢打仗,人称“人屠”;岑春煊喜欢弹劾官吏,人称“官屠”;张之洞所到之处,建设花费很多,人称“财屠”。张之洞也是慈禧扶植起来的用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但与以激进改良派持有不同的主张,对革命党人采取镇压态度。

张之洞称赞左宗棠一直督办新疆军务,忠勇可嘉。张之洞建议慈禧太后加强东南海防和西北边防力量,并上书推荐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称赞他能征善战、屡立战功且精力充沛,堪当此任。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时期,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筹饷、调兵、反对撤兵议和。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认识到日本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主张。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张之洞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汉阳步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他派学生数百人前往日本留学,甚至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张之洞一生: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

张之洞家族以耿直清廉为训。张之洞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

这样一位地位赫赫、成就巨大的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办理后事时竟然连丧葬费都拿不出,还是靠其亲朋门生筹集的(包括后来的“反清先锋”黄兴、中共元老之一董必武等)。

尽管清廷赏银3000两治丧,但仍远不够开销。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40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

张之洞想做事,想干大事,工作上他总是自己找困难的事做。他一生清廉,成当铺常客。张之洞当总督每年的薪俸一万多两银子,还有些其他收入,在当时,是高收入,但他的开支也很大。

有一次慈禧赏他5千两银子,他自己加1.2万两银子,在老家南皮办了个小学。各地发生灾荒,他也捐钱。他的幕僚是自己出钱养。张之洞有个理论,讲公利不讲私利,他当官以后,没有给老家祖产添过一间房,添过一亩地。

作为晚清政治界、思想界、经济界和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树敌很多,死后毁誉不一。

但他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很好。他在湖北打下的基础,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爆发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毛泽东主席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很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近代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也有特殊贡献。他任湖广总督时创建两湖书院,在广东创办广雅书局并设立藏书楼。

筹资兴建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为学术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视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尽极详,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

亲自选定馆址,购江南著名藏书家归安姚氏、南陵徐氏藏书,并翰林院旧藏,合为京师图书馆,制定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章程,为国家图书馆建设贡献卓著。

张之洞忠于清朝,他兴办教育,发展民族实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廷的统治,但是历史有自己的规律。

张之洞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大功臣。

张之洞这种读书人出身,并且接触过西学的人物,理应注重家教、家风。但是,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张之洞的两个儿子,都做了汉奸。

张之洞一共有十三个儿子,张之洞临终的时候,他的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只有十三岁,另一个则只有九岁。

在明清两代,由于世卿世禄和门阀政治早已经绝迹的缘故,很多官宦人家一旦出现后继无人的状态,其没落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张之洞死后不久,大清国也随之崩溃。民国时代的张家,出现了没落。

这种没落,让张之洞最小的两个儿子:张仁乐和张仁蠡感到反差很大,甚至用心理蒙上阴影来形容也不为过。

因此,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张仁乐就有了前清遗少的倾向——张仁乐倒不是对清朝有什么忠诚,而是怀念自家在清朝显赫时候的光景。

张仁乐长大后,前往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和日本官方有了来往——日本官方摸清了张仁乐的心思,而张仁乐日本的拉拢,也没有任何拒绝。就这样,张仁乐成为了亲日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帝国”。伪满政权的国家元首是清朝的宣统皇帝,因此,很多清朝的遗老遗少——比如郑孝胥之流,纷纷出来为伪满政权效劳,并幻想可以利用日本人的势力,复辟清朝

张仁乐作为日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参与到了伪满政权的建设中,张仁乐一度担任伪满的外交部长,堪称地位显赫。

民国二十六年(西历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日军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很快攻占武汉

日方在攻占武汉后,想起武汉是战略要地。想要安抚武汉的民心,就需要找一个能让武汉百姓认同的人来担任武汉的地方官。日方于是想到了张仁乐,打算委任张仁乐就任武汉市市长。

哪料到做过伪满外交部长这类“大官”的张仁乐,实在看不上市长这类小官,但又不好拒绝日方的差遣,于是,张仁乐想到李代桃僵:向日方举荐自己的弟弟张仁蠡做市长。

就这样,在张仁乐的拉拢下,张仁蠡也成为日伪政权的汉奸、要员。

不过,随着抗战结束,很多日伪政权的要员遭到了国民政府的审判和处决。张仁乐托关系辗转逃到日本,最终客死日本,而张仁蠡则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处决。

相关推荐:

曹操是如何从忠臣变成乱臣贼子的,只因他杀了这两人

曹操的子孙资质都不差,为何还会被司马懿夺权呢?

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登上帝王之位

居然敢对太后说皇帝阳痿 统帅桓温胆子是有多大?

解谜金箍棒到底是谁制造的?并非东海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