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古代最残忍的殉葬制度,被下令殉葬的嫔妃们,如果不想去有何办法逃避?

发布时间:2013-12-11 栏目:专题 投稿:靓丽的鸡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代封建社会中有许多人神共愤的制度,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古代最残忍的殉葬制度,被下令殉葬嫔妃们,如果不想去有何办法逃避?

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骨,这些墓葬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根据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一文统计,已发掘的商代墓中,共殉近四千余人。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节丧》中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化。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良臣之子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列,秦国百姓为之哀恸,作《黄鸟》之诗。

至战国末年,由于铁器工具的发现,农耕技术的改进,生产力逐渐发展,于是作为劳动者的“人”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同时由于人本思想萌芽,人殉逐渐受到非议,开始多以陶俑、木俑来代替。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下令废止人殉。但这一禁令即使其子孙也没有遵守,秦始皇死后,“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西汉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废除。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国的处罚。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跟随太宗多年的两个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杜尔和契何力铭感于太宗的知遇之恩而自请殉葬,被刚继位的高宗皇帝李治所禁止。

但在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人殉这一丑陋现象却一直没有禁绝。唐武宗病危,他平日宠信的王才人对武宗说:“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自经于幄下。《宋史》中也看出宋代亦有妃嫔殉葬之事。宋高宗宠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驾崩后,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让她们自便,实际就是胁迫她们自杀,殉高宗之葬。从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亦可看到元代的人殉现象。书中说:“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历代人殉之不绝。1971年在洛阳东关发掘到东汉晚期的墓葬,内殉有10人,男女各5。近年来凤翔县境内抢救出土一座唐代古墓,其中亦有两具殉人朽骨。

汉代以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殉现象虽不乏记载,但终究属于零星发生,那种制度性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杀殉毕竟已不复见。但人殉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在时隔千年之后,在明代却又死灰复燃。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首开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恶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葬入孝陵。《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为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所效仿,重新成为一种制度,制造了大量人间悲剧。

仁宗朱高炽献陵有5名妃嫔陪葬。据《明宣宗实录》,计有:贵妃郭氏,谥恭肃;淑妃王氏,谥贞惠;丽妃王氏,谥惠安;顺妃谭氏,谥恭僖;充妃黄氏,谥恭靖。其中贵妃郭氏身份特殊,在所见明代皇帝殉葬宫人中未见地位如此之高者。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说明郭贵妃是自愿殉葬,但也不能排除是宫廷斗争的结果。仁宗在位仅一年,临死前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就是这样,却还殉葬了5名妃嫔

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则有10名妃嫔殉葬。《明史·后妃传》载:“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盖宣宗殉葬宫妃也。”这十名妃嫔比起许多同样殉葬却连姓氏都没留下来的那些妃嫔,多少也算是幸运了。

殉葬妃嫔、宫女都是在宫中被缢死,然后再装敛入棺从葬。殉死时,其状甚惨,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宫女们被吊死之前,嗣皇帝朱高炽还假惺惺地接见她们,以示褒扬。《李朝世宗实录》中还特别记载了有个朝鲜选献的韩氏宫人,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落,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十年后金黑等朝鲜婢女回到朝鲜,朝鲜史官记下她们的亲眼所见,即是《实录》中的这段记载

殉葬妃嫔,往往都是宫廷中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名叫郭爱的宫人,进宫不到一月,连宣宗的面都没见过,就被迫作了殉葬人。《明史·后妃传》中载:“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才华横溢的郭爱临死前给世人留下了一首楚辞,字字血泪,嗟叹命运的捉弄,更声讨了吃人的人殉制度,揭下了封建帝王伪善的面具。

当时人殉不仅出现在皇帝的葬礼中,诸王的葬礼中人殉也屡见不鲜,在正史的记载中就可窥一斑。《明史·诸王传》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愍王朱薨,“王妃殉”。

永乐十二年郢靖王栋薨,“王妃郭氏,……遂自经”。

宣德元年(1426年),唐靖王朱琼烃薨,“妃高氏未册,自经以殉,诏封靖王妃”。

宣德五年(1430年),蜀靖王朱友薨,“妃李、侍姬黄皆自经以殉”。

正统三年(1438年),卫恭王朱瞻埏薨,“妃杨氏殉,赐谥贞烈”。

正统四年(1439年),越靖王朱瞻墉薨,“妃吴氏殉,谥贞惠”。

正统四年(1439年),周宪王朱有薨。因朱有生前曾上奏折表示“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故明英宗下旨命“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谁料圣旨未到,“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诏谥妃贞烈,六夫人贞顺”。

另外,考古发掘也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2006年年初,湖北钟祥郢靖王墓考古发掘队在清理该墓东、西两耳室过程中,发现了6个腐朽的棺材,证明除了王妃,当时还有六名女子为郢靖王殉葬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正史中记载下来的应该只是少数,大概只涉及王妃及部分有名分的女子,而没有记载的却是大多数,当时诸王葬礼都应有许多女子殉葬,而这些女子却根本连被记载下来的资格都没有,成为无名冤魂在地下陪伴着帝王。

那么,在皇帝死后被要求殉葬妃子她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是否能拒绝呢?不去会怎么样?

事实上,当一个妃子被选为殉葬者就已经死定了,没有任何的办法。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如果是皇帝生前挑选的,那么就相当于是列入了圣旨,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命令,不会给你任何的申诉机会和反抗的借口,有的记载里甚至还会宣扬为先帝殉葬是一种荣耀这种说法,可见在古代,妇女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权的。

皇帝挑选殉葬妃子有可能是皇帝生前最喜欢最宠幸的,死后都想要她们继续陪伴,可见在古代被宠幸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二、挑选妃子殉葬有时候也牵扯了很多人为因素,其中是有很多斗争和利益考量的,有的殉葬只是为了,是打击对手的一种手段,就曾经迫使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殉葬,这也导致了多尔衮对他恨之入骨。

三、一般殉葬妃子不会是皇后或者有很深厚皇亲国戚背景的,很可能都是出身较为普通的家族。每个妃子在入宫之前就会记载是出自哪个家庭的,家里是什么情况都会被记录在案,妃子在皇宫里的际遇有可能会直接导致家族的兴衰。

当一个女子入宫成为嫔妃时,她出身的家族也会得到一些好处。如果被选为殉葬者但不配合的话,不光是这些好处将不会再有,甚至会拖累整个家族家族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那些被要求殉葬嫔妃们为了家族的安全也都会选择牺牲自己,因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相信每个嫔妃内心其实都是不想死的,她们也许当时还很年轻就被迫要接受这样的命运,但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实属无奈。如今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度的文明,如今的我们都有享有相对公平的公民权利,法制也开始逐渐完善,让我们都拥有了安全自由的生活,不用再过着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但你也许很难想象,我们脱离野蛮走向文明其实也不过才数百年,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依然保留着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那就是用活人殉葬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王公贵族中间,尤其是在皇帝的葬礼上最多,普通的达官贵人和有钱人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古代皇帝死后通常会有嫔妃被赐死,随着皇帝下葬。寓意让皇帝死后也能享受嫔妃们的陪伴。

到了清朝时期,人殉就被废除了,在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时期,是出现了人殉。可是到了顺治帝死时,人殉妃子达到了三十多人,康熙帝对此感到残忍,于是将其废除。

相关推荐:

宁古塔不是塔!清朝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

刘关张三兄弟遇害真相:刘备关羽张飞是怎么死的

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竟因受宠无望变成女同

我国古代退休年龄:从周代到明代都是七十岁

史上最贵妓女看一眼得花4万 睡一晚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