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吴国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 吴国是如何崛起的?春秋末期吴国为何能突然称霸中原呢?

发布时间:2013-12-13 栏目:专题 投稿:忧郁的泥猴桃

吴国春秋时期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那么,疑问来了,春秋末期,吴国为何能陡然称霸中原呢?

吴国历史,一般是指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南奔立国开始,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73年吴国越国灭亡为止,大约700年,历经二十五世君主。泰伯建立的勾吴国,传至第五世君主周章时,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时,周武王派人寻找当年让位南奔的泰伯和仲雍的后代,得知仲雍的曾孙周章已任吴国君主,周武王便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君,封为伯爵,列入诸侯。周章被封意义重大。一是在行政上,远在南方偏僻一隅的吴国正式纳入了西周朝廷的行政范畴;二是在宗法上,周章被封表明了泰伯、仲雍南奔的这一支姬姓周人支脉重新认祖归宗。

周章之后吴国又经过了十四代的传承,十九世寿梦继位后出现了新的亮点。寿梦不同凡响,即位便有强国梦想,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采取的措施就是改革开放,重用人才。寿梦二年,楚国逃亡晋国的名将申公巫臣由晋国来到吴国,带来了三十辆兵车,教会吴国用车战之法,辅佐寿梦对抗楚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了吴国中原诸侯交往的新时代。

先进的中原文化让他大开眼界,进一步激发了寿梦要改变落后现状、奋力追赶的强烈愿望。在申公巫臣等贤能的帮助下,寿梦确立了“西拒楚,南制越,北交中原”的国策,开始参与中原诸国盟会,同时努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力日增,疆土渐拓。吴国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逐渐强大摆脱了楚国的统治,成为楚国在南方的劲敌。《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王,这是吴国确切纪年的开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寿梦之后,其子孙诸樊、余祭、余昩、王僚先后继位。公元前515年,寿梦长孙、诸樊之子公子光发动宫廷政变,刺杀王僚后登上王位,这就是二十四世吴王阖闾。从此,吴国历史创出了辉煌的篇章。阖闾吴国争霸过程中功勋最大的国王,春秋吴国第一个霸主,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以及后来的勾践并称为“春秋五霸”。

史书记载,阖闾登上王位后“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阖闾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物,具有王者之气,不仅有雄心,有智谋,而且还有胆识,有识人之明。也因此,一心要为父兄复仇的伍子胥得到阖闾的信任和重用,阖闾即位之初就召伍子胥谋划兴霸之策。阖闾欲与楚国争雄,伍子胥欲为父兄报仇,虽然原因不同,但打败楚国的目标完全一致。

所以,君臣共同努力,采取了“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廩,制兵库”的具体措施,使吴国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粮食丰富,府库充实。在伍子胥的举荐下,阖闾任用军事家孙武为将整顿军旅,严明军纪,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吴国具备了进行争霸战争的条件,矛头首先指向西边的楚国阖闾九年,吴王阖闾率师西进伐楚,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国,并攻入楚国国都郢,迫使楚昭王仓惶外逃。

这是苏州历史上最具有王者之气的时代。吴王阖闾以勇敢无畏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广纳天下名士,发展经济军事,促使吴国成为雄居一方的强盛国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慑越人,霸气冲天。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伐越之战中箭而死,其子夫差继位。他念念不忘要为父王阖闾复仇,叫人站在庭院里不断提醒这件事,终于在三年后率军进伐越国打败勾践,掳走越王,可谓功业盛于一时。只可惜,夫差不是阖闾,没有战略眼光,没有识人之明,更没有纳谏的雅量。打败越国后,目光短浅的夫差越国君臣的花言巧语所忽悠,允许越国求和,并且放虎归山。

伍子胥竭力劝谏吴王夫差不要上当受骗,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灭掉宿敌越国。然而,夫差就是听不懂也听不进伍子胥的耿耿忠言,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虽然在黄池之会中争得诸侯盟主之位,但是,因为长期北上中原穷兵黩武,造成国内民不聊生,民心丧失,最后,正如伍子胥所料,骄傲自负的夫差最终败于卧薪尝胆的勾践之手。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灭吴,二十五世吴王夫差成为亡国之君,自杀身亡,把他父亲创下的强大王朝断送了,令人扼腕叹息。

春秋五霸中,吴国崛起得比较晚,却是势头最猛的。可以说是蛰伏了几百年,突然崛起于春秋末季,横扫楚国,攻陷越国,北威齐晋,真可谓无坚不摧,一度成为号令诸侯的霸主。只可惜,好景不长,吴国的辉煌犹如一颗流星倏忽而去。吴国兴霸成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灭亡的深刻教训,一直成为后人总结、反省的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国的历史成为苏州文化的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吴国为什么突然就强大起来了?

吴国的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风剽悍

现在一提到吴地,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吴言侬语、烟雨江南,温柔、婉约,但这种形象至少要到唐朝才形成,在先秦时期,吴地的代表形象是剽悍。从宋朝起,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了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民谚说“太湖熟,天下足”,但在先秦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并不先进,产量也不高。

当地人一面要应付酷热的南方环境,以至于断发纹身,跟中原人迥异,被视作蛮夷;另一面还要跟自然灾害搏斗,最为常见的当然是每年必至的台风以及随之而起的浪潮水灾,而其破坏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吴人锻炼出了剽悍的性格,他们对力量的追求可比安逸的中原人强多了,这大概是春秋霸主为何都产自四方国家的原因吧。

第二,水军强悍

我们知道,吴楚两国都在南方,南方的地形特点就是水网密布,所以晋国人带来的战车技术并没有太多作用,在南方作战,船才是主力。楚国的重心长期放在北方,发展战车跟晋国争霸,水军的发展相对滞后,反倒不如吴国,后面吴王夫差北上争霸,要修邗沟,这不仅仅是为了后勤,还为了把他们的王牌带上去。

吴国因为水军比楚国强,军队可以迅速调送和回撤大量军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水战战法。这一点,楚国大夫巫臣不会不知道,也是因此,他认为吴国有威胁楚国的能力,劝晋国扶持吴国,让吴国打开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局面,傍上晋国这个强大的盟友。

第三,兵器精良

吴国虽被视为落后地区,但武器制造业却非常发达,尤其是青铜剑,更是冠绝天下。最早被提及的吴国宝剑,属于寿梦的第四子季札,这位爷喜好文化,经常跑到中原交流礼乐,齐、鲁、郑、卫、晋等国都去了个遍。寿梦觉得他贤,想传位给他,他不接受,撒腿就跑,他的三个哥哥商量着大家一起兄终弟及,迟早轮到他。

在季札到访徐国时,徐国国君表示出了对其佩剑的巨大兴趣,但没好意思提出。季札看在眼里,不过他当时是带着外交任务出门,打算回来再送给徐国国君。可等他回来时,徐国国君竟然已经去世了,季札“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这段故事,可以理解成吴国特产青铜剑很受别国君主欢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吴国的剑很不错。历史上,吴国能够叫出名字的宝剑不少,专诸行刺吴王僚时的鱼肠剑、伍子胥自尽的离镂、湛卢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等,在《吴越春秋》中,干将也被定为吴人。

第四,明君迭出

寿梦称王起,吴国就没怎么出过庸君。不过因为季札不愿继位,在其三哥吴王夷昧去世后,吴王夷昧的儿子继位,也就是吴王僚。这引起了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的不满,明明我爹才是老大好不好,四叔不上让我上啊,怎么轮到三叔的儿子了?于是专诸出场,公子光弑君上位,成为吴王阖闾吴国迅速崛起,也是从他这一代开始的,连楚国都城都给他拿下了,最后却死在了楚国扶持的越国手里。

吴王阖闾的儿子就是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却又因专心争霸,被越国偷袭反推,亡了国。至此,从寿梦夫差吴国兴盛了四代人百来年,但在之前,可是十九世的积累。

相关推荐:

名将吴起的胜利之道,以治为胜,以精为胜,一生中有哪些功绩?

朱元璋曾是张无忌手下 为何最后是朱元璋称帝

清代曾有官员因赴宴迟到被骂 自觉理亏急忙告退

甘宁究竟有没有射杀凌统父亲?甘宁与凌统恩怨

三国中牛的家庭主妇竟让司马懿哭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