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大唐王朝的衰弱,这两场“战争”显露无疑,仅一场20万唐军命丧黄泉

发布时间:2013-12-17 栏目:专题 投稿:多情的歌曲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最为繁盛的王朝之一,但是任何朝代都有衰弱的时候,它也不例外,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大唐王朝的衰弱,这两场战争显露无疑,仅一场20万唐军命丧黄泉。

一,天宝之战

云南地区自古就是边陲之地,由于距离中央远,隋末唐初的时候,这个边陲之地,趁着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据称霸,搞得云南这片地区是小国林立,其中六个实力较强,称之为六诏。

当时大唐吐蕃的关系不是很好,准确来说,表面上大家和亲,维系着和谐的关系,但实际上,各自看不上谁。

想当年,大唐在唐太宗这位雄主的带领下,开拓四方,威震天下,而到唐高宗的时候,大唐的疆域,更是无与伦比。大唐牢牢占据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控制了俄属突厥斯坦的西突厥部落及原属突厥人统治的位于河中地区、吐火罗和阿富汗的许多城邦,疆域之大可谓空前。但就是搞不定这个很倔的吐蕃吐蕃就是不肯屈服。

吐蕃“形胜之地”,往北可以切断大唐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威胁安西四镇;向东可下四川和云南。所以,根本没把大唐放在眼里。

以至于大唐为了牵制吐蕃,不得不拉拢南诏国。南诏处于西南边陲,紧挨着吐蕃王朝,以至于成了唐王朝吐蕃争相拉拢的势力。南诏北部和东部有金沙江和大渡河做天然屏障,西部有怒江和澜沧江做天然屏障,天然的形胜之地。而南诏也靠着大唐的撑腰一举灭了其他五国,统一了洱海地区。

本来这样相安无事,三方平衡势力,可是到唐玄宗的时候,这种微妙的关系和平衡被一个叫杨国忠的人破坏掉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途径姚州。姚州都督张虔陀是个贪财好利之人,他直接向南诏王索要贿赂,还侮辱了阁罗凤的妻女。你说,这是干的什么事情,由此可见,唐玄宗晚年用人也成了问题,尽用这样的人当官,难怪大唐日薄西山。

不仅如此,这个张虔陀还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我们能说什么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小人就是这样的,做了坏事怕被人发现,先发制人。

这事让南诏王阁罗凤极为愤怒,干脆带兵攻陷姚州,揭开了南诏唐朝之间的战争

当时权相是杨国忠杨国忠自然向唐玄宗举荐了鲜于仲通,因为此二人是互惠关系。当年杨国忠落魄的时候,是他举荐了杨国忠,现在杨国忠发达了,自然要知恩图报。

可惜鲜于仲通是个草包,他率领唐军八万,兵分三路讨伐南诏南诏王阁罗凤本来摄于唐军的气势,决定向唐朝求和,息事宁人。但遭到了鲜于仲通的否决。没办法的南诏王只能向吐蕃求救。吐蕃求之不得,正发愁没理由,现在送上门来了,当然乐开了花。

鲜于仲通指挥唐军包围南诏腹地,派大将王天运从苍山西坡突袭,然后直捣南诏太和城,建功立业就在此时。但结果却让大跌眼镜,曾经战无不胜的大唐铁军在吐蕃南诏的联合下,战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大唐大将王天运当场战死,草包鲜于仲通连夜狼狈的逃走,史称第一次天宝战争

第一次天宝战争后,吐蕃南诏结为兄弟之邦,吐蕃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南诏改元为赞普钟元年。

大唐这边,鲜于仲通对第一次失败耿耿于怀,第二年,他再次出兵,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南诏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姚州,贾灌被擒,唐军三万再次败溃,史称第二次天宝战争

第二次的失败,大唐南诏杠上了,决定第三次出击,天宝十三年,也就是754年,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唐王朝大量征发士卒,乃至强抓壮丁。这次唐王朝共计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兵。可惜前两次的失败,让战士们心有余悸,所以,军心不稳的唐军再次被南诏击败,主帅沉河而死,数万唐军或战死或被俘,史称第三次天宝战争

三次天宝之战后,大唐损兵折将二十万人,无功而返。也大唐再也不敢出兵了,其实不是不敢了,而是没机会了,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了,大唐由盛转衰,再也无力染指南诏了。

此事在《新唐书》有详细的记载如下:鲜于仲通领剑南节度使,卞忿少方略。故事,南诏尝与妻子谒都督,过云南,太守张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閤罗凤不应。虔陀数诟靳之,阴表其罪,由是忿怨,反,发兵攻虔陀,杀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明年,仲通自将出戎、巂州,分二道进次曲州、靖州。閤罗凤遣使者谢罪,愿还所虏,得自新,且城姚州;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仲通怒,囚使者,进薄白厓城,大败引还。閤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夷谓弟“钟”,故称“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尝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会杨国忠以剑南节度当国,乃调天下兵凡十万,使侍御史李宓讨之,辇饷者尚不在。涉海而疫死相踵于道,宓败于大和城,死者十八。

虽然天宝之战接连惨败,但可笑的是丞相杨国忠不但隐瞒实情,还向唐玄宗报捷。

相反,南诏王体恤大唐战士的亡魂:“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收拾唐军尸骨,就地下葬筑成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以存恩旧。这就是大理的“大唐天宝战士冢”。

二,安史之乱

其实,以大唐帝国的底蕴来说,南诏的惨败并不致命,只要有时间休养生息并不会真正的伤筋动骨。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发生了一件要命的事情。

这时的唐玄宗可能安定繁荣的日子过久了,开始沉溺于享乐,他宠幸杨玉环,信任宦官高力士,大奸臣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得宠而全面把持朝政。范阳、平卢、河东的三军镇节度使安禄山独掌大军,陈兵边陲。他颇受唐玄宗器重,却引得杨国忠的暗中嫉恨。安禄山杨国忠因此交恶,上演了唐朝版的“将相失和”,他久怀异志,当窥明了唐室腐朽不堪,军备废弛,便在公元755年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之名乘机起兵。

安禄山挥兵从范阳南下,属下唐军精锐15万惊起烟尘千里,声势十分浩大。因此时唐朝承平已久,地方官员已对战争没有丝毫心里准备,叛军所过之地,州镇无不望风溃败,弃城而逃。不久,安禄山就已经完全控制了河北。

这时才知道安禄山谋反的唐玄宗赶紧招见杨国忠商议平叛之略,随即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安禄山。可这时刚刚经历了南诏惨败,损失了20万精锐的唐玄宗已无精兵可用。高仙芝只得在长安和洛阳临时募兵,而得到的尽是一些市井之徒,缺乏基本的战斗经验,没有经过训练根本不堪一用。而像郭子仪等镇边名将的军队,一时间还来不及赶回勤王,在这样的情势下,唐军亏崩千里,不能一战。不久,洛阳失陷于安禄山的叛军之手。

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异常愤怒,他听信前方宦官监军的谗言,杀死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起用了已隐退在家许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他率军20万防守潼关,不谋进攻,只是固守,倒也把安禄山的叛军抵挡在潼关外数月,不能再进寸步。

狡猾的安禄山心知硬攻潼关不智,便把麾下精锐尽皆隐藏起来,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屯于明处。哥舒翰不为所骗,继续稳守于潼关。而这时奸相杨国忠却认为哥舒翰是在为自己谋私,于是上书唐玄宗,强迫哥舒翰出战。玄宗听信了谗言,便连续遣使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明知此战必败,但无奈在皇帝的旨意逼迫下终于还是领兵出了关。而结果是被叛军引入隘路,近20万大军葬送在安禄山的滚木礌石之下。不久,潼关失陷。

洛阳与潼关的陷落使长安已无天险可守,完全暴露在叛军的眼皮子底下,唐玄宗在龙椅上已经坐立不安。安禄山的大军日渐逼近,玄宗只得明面上说要整顿大军,御驾亲征。暗地里却整顿马匹,带着杨玉环、杨国忠、陈玄礼及皇子皇女等人连夜从从延秋门出逃了。不久之后,安禄山便长驱直入,占领了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元气大伤,对西域都护府早已经无力控制,甚至连河西走廊一带,都被吐蕃占了去。当时的汉人有上百万被土蕃人控制奴役,汉人尽数吐番化。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有这么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说的就是当时汉人被吐蕃化景象。

试想一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风雨飘摇,如果西边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此机会联合周边的国家,一同向唐朝进攻。那么,汉人的中原王朝还能不能存在?这还真是个未知数,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啊。要知道,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被大唐压制,少说也有上百年了,要说没怨气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敢怒不敢言罢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于这些周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好机会,一次利好好消息。如果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或者说带头势力,带领他们向唐朝复仇,唐朝能不能顶住,真的很难说。不过,老天终归还是保佑中华的。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之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也不太好过,也爆发了严重的内乱,导致他们的东扩战争没有精力再继续进行。而且,唐朝西边的邻居土番也崛起了,成为中亚的一个重要势力,阿拉伯要想触及到唐朝,那也得先过了吐蕃这一关。而吐蕃唐朝算是老对手了,可以说是相爱相杀了几个世纪。

最有意思的是,风雨飘摇的唐朝,竟然先把吐蕃给耗死了。当然,中原地区是躲过了外来文化的侵袭,但脱离了唐朝控制的西域那块地方,就比较惨了。本来西域都护府那块地是佛教主导的文化,后来就开始被伊斯兰化了。甚至到了清朝的时候,再次把这块土地收回中央,但佛教文化早已经回不来了,伊斯兰已经全面的主导了那块地方的文化。

相关推荐:

古代女官被皇帝玩后的下场有多悲惨

古代一夫多妻的日子怎么过?争宠有哪些妙招

唐朝连离婚都好讲究:夫妻讲究好聚好散!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长生不老药吗?

揭秘:为何北朝有那么多的帝后竟选择出宫为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