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揭秘:财神范蠡最终的结局,考古发现颠覆史书

发布时间:2013-12-21 栏目:专题 投稿:碧蓝的薯片

中国历史上古代封建社会,虽然商人的地位都很低,但是其中也涌现出许多惊才艳艳之辈,今天我们就说说,财神范蠡的故事以及他最终结局考古发现颠覆史书。

提起范蠡,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

卧薪尝胆

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立志复仇,夜卧柴堆上,屋梁上悬挂苦胆,每日舔舐,用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大志,最终成功击败吴国,称霸诸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是越王勾践的隐忍和意志力。其实,主导整个故事发展方向,并最终使它有个圆满结局的却是足智多谋的范蠡。如果没有范蠡和文种两人的辅助,勾践是绝不可能战胜吴王的,正是范蠡洞彻历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导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第一次散财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王,被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的性命。后来,他又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范蠡与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行,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白手起家成为巨商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象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

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第二次散财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详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从头再来成就辉煌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首富。

三聚三散布施典范

范蠡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第三次散财

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后,没有象其他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并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有三次之多。

那么他最终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记载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后,写信劝说文种归隐未果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之后他来到了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致富,闻名天下,最终老死于陶地。另外根据其他史料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就是范蠡西施在吴国灭亡后,携手登舟,归隐江湖,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加上明朝文学作品的渲染,因此人们对这种说法坚信不疑。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严重问题,直到21世纪初,考古专家们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东部发现了一座特大型贵族墓葬,而根据推测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范蠡!

在鸿山大墓中,专家们先后发现了土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共计1098件文物,大墓采用了中原贵族的常用“中”字形,根据相关资料、考古发现的推测,专家们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越国贵族范蠡的墓!

除了考古发现外,在历史文献资料上,也有许多关于范蠡西施结局记载。比如西汉初年的文学家贾谊,他所在的年代要早于司马迁,他的著作《新书·耳痹》中明确记载,“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大夫种系领谢室,渠如处车裂回泉”。

就是说,越王勾践灭吴后,将帮助他灭吴的几位功臣都被他杀掉,范蠡是被捆上石头后,投到五湖(即太湖)中淹死的。至于西施,他的结局范蠡是一样的,“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所谓“鸱夷”,有人认为就是范蠡,也就是说两人都被扔到了水中,活活淹死。

在淹死范蠡之后,可能勾践良心发现,于是命人将其遗体打捞出来,在太湖附近的无锡,也就是今天发现越国大墓的地方,为范蠡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葬。那么人们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范蠡死了,那么陶朱公到底是不是范蠡呢?根据文献的记载陶朱公不是范蠡,而是另有其人!

范蠡生活在春秋末期,勾践灭吴发生在公元前473年。按照文献的记载,梁惠王曾经遇到过一件疑案,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他说“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国,是必有奇智”,“ 乃召朱公而问之”。而梁惠王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19年。

即使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369年,此时也距离勾践灭吴已经过去104年了!范蠡要真是陶朱公的话,此时至少已经一百好几十岁了,怎么可能呢?

相关推荐:

忽必烈生母是谁?连生四个儿子都是皇帝,被称“四帝之母”

大唐最穷宰相,每天白菜泡开水过日子——陆贽

一向厉害的梁山108将为何攻打方腊仅36人活命?

在古代老百姓为了生存 竟然用黑社会的套路

敢跟皇帝谈“姐弟恋”的女子 皇帝一生只爱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