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汉景帝同意了晁错的削番计划,又为何要杀他?概因为三点

发布时间:2013-12-23 栏目:专题 投稿:鲤鱼口红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臣最后都被冤杀,在汉朝汉景帝时期也有不少,今天我们说的这位汉景帝同意了晁错削番计划,却又杀了他。

晁错是西汉的政治家,他历经文景两朝,可以说西汉能够出现文景之治,晁错有一半的功劳。

其一,晁错早年是太子家令,也就是说是太子潜邸旧臣。大家都知道,君王的潜邸旧臣,都是君王最信任和最可依靠的人。

其二,晁错提倡削藩,全是为了汉景帝。因为晁错削藩,对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好处。那时候,他已经位列三公,再往上升,也没什么升职空间了。再说了,从晁错的一生言行来看,他也没想过造反,而且削藩也造不了反。

其三,汉景帝杀晁错毫无征兆。为什么说毫无征兆呢?在袁盎建议汉景帝杀晁错之前,汉景帝一直对晁错非常宠爱,对晁错言听计从。晁错提出的削藩措施,汉景帝拿到朝廷中去讨论,除了窦婴以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汉景帝宠幸晁错,提了意见,也是白提。

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汉景帝是非常信任晁错,非常宠幸晁错,和晁错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既然如此,汉景帝何以要杀晁错呢?

小编认为总的来说晁错被杀主要是三点:

1.晁错性格

晁错性格很刚强,为人又恨严厉。大家可能认为刚强是个好性格,但是与人交往时,这种性格就会给自身带来麻烦。

比如,汉文帝时期,晁错就提出来要削番,修改法令,虽然没有得到汉文帝的同意,但是得到汉文帝的赞赏,这就使得大臣们对晁错不满了。这样晁错在朝中就很孤立,除了皇帝支持他,没人支持他了。

而且他父亲都反对他,汉景帝继位后,晁错成为御史大夫,他继续提出削番,他父亲知道后,就说他不应该削番,这样会招来人家对他的怨恨,晁错却认为不这样,皇帝不会受到尊重,天下不会安宁。

他父亲认为这样下去晁家会遭难,于是回家后,自杀了。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出晁错性格很刚强,汉文帝没同意他的削番建议,他就向汉景帝继续提这个建议,他父亲用自杀反对他的削番,他也要坚持。

晁错性格太强硬,没有弹性,引起了同僚和家人的反感,这就给他后来被杀埋下了一颗炸弹,只要时机成熟随时都会爆炸。

2.执政思想

晁错小的时候,跟随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发家代表人物的学说,因此晁错具有了法家的思想,进入仕途后,晁错就用法家的思想来治国,由于西汉初年,国家百废待兴,所以法家思想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晁错很得文景二帝的信任。

但是,法家思想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够灵活,而且没有人情味,执行起来很呆板,容易得罪人,不太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晁错就得罪了除皇帝以外的所有人。

例如,申屠嘉,窦婴,袁盎,周亚夫等朝中重臣,他们都曾经弹劾过晁错,尤其是袁盎,他提出的建议直接导致晁错被杀。

七国之乱时,晁错建议汉景帝亲政,窦婴这时就提出来要景帝召见袁盎因为袁盎曾经在吴国做过相国,可以让袁盎出个主意,避免用武力平叛。

袁盎见到景帝后就提出来七国之乱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晁错晁错死了七国之乱也就容易平定了。

景帝就决定牺牲晁错来换取安宁,不久,大臣们纷纷联名上奏,要杀晁错景帝也就批准了,晁错在上朝的路上被杀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晁错的刚强性格是源自于他的法家思想,历史上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下场都很悲惨,例如,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人,当然晁错也是其中一员。晁错没能总结法家前辈们被杀的原因,因此他也步法家先辈们的后尘。

3.汉景帝的考虑

袁盎提出来要杀晁错时,汉景帝其实不想杀晁错。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后来还是杀了晁错呢?因为汉景帝考虑到除了七国之乱的这几个诸侯外,还有其他诸侯,晁错提出来的削藩,其他诸侯会不会也反对呢?杀了晁错会不会也可以稳住这些诸侯呢?这是第一点。

晁错与朝中大臣们关系不好,如果杀了晁错大臣们可能会更卖力地攻打叛军,这是第二点。

杀了晁错,叛军就没有理由反叛朝廷了,因为七国之乱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这是第三点。基于这三点的考虑,汉景帝最后决定杀晁错

但是晁错死后,七国联军并没退军,最后还是靠周亚夫等人率军打败了叛军,平定了叛乱。

那么从晁错提出削番到被杀的整个过程来看,晁错削藩想法是没有错的,但是用的方法不合适,导致了藩王们的叛乱,再加上大臣们与晁错关系不好,也反对晁错的做法,最后汉景帝是丢车保帅,杀了晁错

晁错的结局是悲惨的,然而也怪他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晁错学的是法家学派的思想,结果形成了他刚强的性格,这样使得朝廷内外,上下一片反对声,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

虽然七国之乱是以杀晁错为由起兵反叛的,然而也说明晁错做人很不谨慎给别人创造了杀他的理由。

除此之外,还要归功于一人,此人就是袁盎

晁错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时,对内得罪了朝庭重臣,对外得罪了众诸候王,早已经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削藩政策一出台,七个诸侯国随即联合造反,发动“七国之乱”。因为早有预谋,判军势如破竹,很快席卷全国大半土地。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意思只要杀了晁错,把我们的封地还回来,我们就退兵。

这些,还不至于置死晁错。直接导致他杀身之祸的导火索,是他一时心慈手软,放过的一个人:袁盎

袁盎本是派到最大诸侯王吴王那里的相国,是朝庭派去卧底的,没想到这家伙到吴王那里大肆收受贿赂,被吴王打发得服服帖帖,反倒替吴王说起话来,说保证吴王不会造反,给朝庭形成了错误判断。晁错削藩之前及时查出他收贿的事实,可景帝不忍杀了他,免官了事。等到“七国之乱”爆发,晁错认为这袁盎信誓旦旦担保吴王不反,现在反了,应该治他死罪。可手下有人说,证据也不是很充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算了吧。晁错哪里想到斗争是你死我活,心头一软,就饶了袁盎。看来,这晁错虽然“俏直深刻”,可能对事儿认真了些,对人可不是那么心狠手辣,还只是心太软。由此想到离晁错家乡不远的一个后辈小老乡:东汉时期“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陈番,在制定了剿灭太监的方案后,却把方案放在那些太监的眼皮子底下,自己照例歇公休,离开皇宫回家了。在这生死攸关的点儿上,你陈番还有功夫歇公休,太监们可不手软,还不趁机把你干掉了。那是跟“七国之乱”齐名的“党锢之祸”。

袁盎对待晁错,也是如此。袁盎绝不放过他。有人故意走漏消息,把晁错要杀袁盎的消息告诉了他。这袁盎想尽办法,见到景帝,对景帝说,七国本意不是造反,我有一计,可让他们退兵。景帝刚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忽然来了个全国大乱,哪见过这样的阵势,早吓得没了魂儿。一听有退兵良计,高兴得不得了。袁盎说,诸侯并不反对皇上,只是反对离间刘姓君臣的晁错,只要把晁错杀了,我保证能劝他们退兵。六神无主的景帝沉吟良久,经过内心痛苦的斗争,终于做出了贻笑千古的决定:杀掉自己的恩师。

就这样晁错最终被腰斩于市,想必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死在了自己甘愿为之献出一切的“爱徙”手上吧!

相关推荐:

历史上这个女人让汉武帝面对她一生都自卑

包拯为什么要杀了自己的师爷公孙策?因为包拯身上具备的一件东西

冷漠《沉沦》歌词

彭丽媛《三十里铺》歌词

容中尔甲《又见高原红》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