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鲁迅有多伟大?他的成功与背后一个神秘的女人分不开

发布时间:2013-12-24 栏目:专题 投稿:勤恳的魔镜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中鲁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他有多伟大吗?而他的成功却与背后一个神秘的女人分不开。

鲁迅成就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有多伟大,最伟大一点在哪里?

鲁迅伟大的,他最伟大在哪里?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他的自我解剖精神。

鲁迅爱在杂文中怼人,这是大家都知道,像梁实秋、郭沫若、吴宓等作家学者也概不能幸免。因为“怼”人太多,鲁迅也因此成为文坛上的好战分子。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在临终之际,鲁迅依然坚持自己的批判作风:“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要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大概会被千夫指责为太阴暗、太缺乏正能量的愤青或反社会作家。

但是,只要我们愿意直面鲁迅,就会发现他评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同样适用于他自己:“凡是人的灵魂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鲁迅母亲曾说:“大先生(鲁迅)所以死得这么早,都是因为太劳苦,又好生气。他骂人虽然骂得很厉害,但是都是人家去惹他的。他在未写骂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气得死去活来,所以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直在直面自己最真实的灵魂。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话,他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瞿秋白也难以启齿,足见其灵魂之幽暗难明。

“我时常在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更无情面的是解剖自己。”这是他的自白。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这是他的反抗。

“谁要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成分里只有‘恨’而没有爱,我就和他拼命!谁要把鲁迅先 生的哲学解释成唯恨哲学,我就永远痛恨那个人。”这是他的自白。

光看杂文,我们会觉得鲁迅的文笔太犀利,恨不得将一切牛鬼蛇神斩尽杀绝,但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像《一件小事》《祝福》《故乡》《伤逝》等作品,都能看到作者的忏悔意识(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的忏悔、家境优渥的少爷的忏悔、伤害妻子的丈夫的忏悔,等等)。

鲁迅忏悔是极其柔软而又极其坚韧的,完全不像杂文中表现出的横眉冷对、咄咄逼人,但其忏悔确可以说是用心良苦,“鲁迅用毕生精力揭露的就是那些伪道者的嘴脸。鲁迅先生解剖自己开始,然后解剖别人。他从解剖自己看到人性最黑暗的东西。从自我反观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看清楚了他们背后肮脏的灵魂,丑恶的面目。”学者何永国笔下的鲁迅,与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的自我解剖有些相似。

奥古斯丁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忏悔者之一。他近乎迷狂地分析自己的一切,包括他想到的一切阴暗面——情欲、恐惧、阴谋、野心、谎言、辩论、偷盗、荒淫、荒谬……为什么他要如此自我揭露?因为他要在上帝面前直面最真实的自我,而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人们总是对见到的世界评头品足,但他们从来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灵魂。”奥古斯丁的这个认识,在向来缺乏自我批判和忏悔传统的中国,可能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这几十年,绝大多数人都只想着挣自己的一份,只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忘了应该首先深刻反省我们自身的欲望,连知识学术界也浮躁起来,作家莫言指出:从80年代开始,尤其到了90年代以后,忏悔变成了知识分子口边特别热的、特别俗的一个词,每个人都逼着别人忏悔,很少自我忏悔

莫言还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我有一个亲戚,每次见他,他都义愤填膺地痛骂当官的,但是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我们县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五分。他找到我说:‘就差了五分,你找一找人,让他帮助。’我说:‘现在谁还敢?反腐败的呼声这么高!’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你不是痛恨贪官污吏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你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由此,莫言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大家在不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问题的时候,都是非常正派,非常刚强,非常廉洁,非常正直的人?”

我想,骂他人骂社会容易,骂自己难的根源在于,骂他人骂社会可以显示自己见解之高明,且不用承担自己的责任,还可以把自己的责任转嫁他人和社会。骂自己,反省自己,那是要实实在在付出的。

而他之所以如此伟大,与背后一个神秘的女人分不开。

此人就是他的母亲鲁迅先生的众多成就离不开母亲的教导,鲁迅母亲名为鲁瑞,从未上过学,那个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鲁瑞却不想沦为芸芸众生,没有人教导就自己找来哥哥们的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虚心请教先生,靠着自身努力终于摆脱了文盲的境地。

读书认字的鲁瑞思想上也发生了众多变化,对于新鲜事物十分好奇,清朝末年来自西方势力的冲击,让清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思想解放,女性开始寻求地位增加,很多地方废除了“裹脚布”的陋习,但是这一“传统”延续了上千年,怎会轻易的被接受。

鲁瑞的父亲曾在京城当官,算得上是大户人家,除了不被准许读书之外,鲁瑞自幼接受传统家庭教育,待人和善,富有同情心,经常施舍给穷人,许多女性畏手畏脚,明明不愿裹脚却甘心向现实妥协,而鲁瑞不同,认为接受新思想才能进步,坚决不再裹脚,对此家人曾说鲁瑞这是在向洋鬼子学习,对此鲁瑞并未反驳,也没放在心上。

据说鲁迅先生曾给母亲写信,让她“放足”,没想到鲁瑞早已经这样做了,她还经常劝说家族里的男人剪掉辫子,对于新事物充满钻研精神,70岁的时候还跟年轻人学习刺绣与织毛衣,丝毫不输给年轻人,鲁迅先生曾说如果母亲年轻二十岁,说不定能成为改变传统的女英雄。

北伐战争爆发以后,诞生了许多新时代女性,她们开始追求自身美感,走在时代前沿的鲁瑞自己剪了一个时髦的发型,虽然现在看来是最普通不过一件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别说自作主张了,女子都要听从父母公婆的话,只有听命的份,哪有人想鲁瑞这样富有反抗精神呢。

曾经鲁迅贪玩惹恼了爷爷,竟然要动手打他,还是母亲鲁瑞站了出来,说道孩子们的事情就应该自己解决,解决不了也还有父辈们,爷爷认为说得有道理,于是不再打骂鲁迅鲁迅少年时科举制依然盛行,人们为了做官还得在束缚性极大的八股中写文章。

鲁瑞认为时代变了,科举只能培养没有思想的人,因此不顾家人反对,想办法筹集学费,送鲁迅去江南读书,后来鲁迅出国也是母亲一手操办,酷爱学习的鲁瑞自然支持儿子出国深造,与当时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旧社会不重视女性教育,甚至持有反对态度,耐不住鲁瑞的求学精神实在太强,晚年时还经常让鲁迅给她读一些时政报刊。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鲁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三个儿子,将他们全部培养成才,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竟成了自己的妻子,对于同样接受新思想影响的鲁迅先生来说,根本无法接受,最终酿成一段悲剧,而这段悲剧却是母亲一手造成的。

鲁瑞毕竟生活在旧时代,那个时候包办婚姻盛行,鲁迅先生常年在外求学,母子二人经常分别,因此鲁瑞就像给儿子物色一个媳妇,归根结底也不算过分,只是那个时代的限制罢了,对此鲁迅先生虽然不满意,但是也理解母亲的做法。

后来鲁迅先生病逝,消息传回之后,母亲鲁瑞十分悲痛,却没有在外人面前痛哭失态,等到外人都走了之后,鲁瑞才号啕大哭,当时文学界都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悼念,对此鲁瑞十分欣慰,直喊:“儿子死的不冤枉”,总而言之鲁瑞开明乐观,是一个伟大母亲,值得所有人敬佩。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相关推荐:

刘铭传:从杀人犯到民族英雄,一生堪称传奇

皇帝的毒誓不可信:乾隆为何忤逆雍正生前旨意?

才女李清照为何被批荒淫放肆:曾以身体写作

慈禧的传奇一生:如何从宫女登上权力高峰?

出生富裕的糜夫人为何会选择嫁给刘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