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竟然是假的,真相竟然是这样

发布时间:2013-12-25 栏目:专题 投稿:背后的芹菜

说到康熙皇帝,相信许多人都听过或者看到过关于他微服私访的事迹,可是你知道么这其实是假的,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真相。

纵观康熙皇帝一生,他是清朝历史上最热衷于出巡,巡视地方的帝王,据现存历史文献记载统计:康熙皇帝三次东巡;六次南巡;三次西巡;四十八次北巡。另外,对京畿地区有过二十七次视察,还五次临幸五台山。

康熙皇帝出巡的热衷不但惹得他的孙子乾隆皇帝拼命效仿,还被后世改编整理拍成影视作品,其中对于“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演绎最为大家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上,康熙皇帝真的微服私访过吗?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以及康熙皇帝本人存世上谕的认真研读,小编找到了答案:康熙皇帝根本就没有“微服私访”过!

一, 出巡目的

我们以康熙皇帝“六巡江南”为例,对其出巡目的做出说明。

1、调查官风、整顿吏治,以求保证清政府的钱粮来源。

顺治皇帝登基以后,多尔衮率领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定都北京,而后任命阿济格、多铎为左右路大军,开始了对南明政权和大顺政权的征讨和平定。在平定江南地区的时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多尔衮下令利用血腥手段征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惨案。所以,自清朝一统中原地区以来,江南地区都是反清、抗清情绪最为激烈也是反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江南地区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城市繁荣,一直被清廷视为大清国的“钱袋子”、“粮仓”,所以江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大清王朝繁荣昌盛的坚实保证。《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六》中记载了康熙皇帝江南地区官员辞行时的告诫:

“江苏风气奢侈浮华,当加意化导;钱粮历年不清,亦需留意;吏治稍稍就理,还应洁己率属以求改观。”

法国传教士白晋所著《康熙皇帝》也对康熙皇帝南巡江南目的做出过说明:

康熙皇帝为了了解国民生活和官吏们的施政状况,时常巡视各省。康熙皇帝时常向百姓提出各种问题,而且一定要问到他们对当地政府官吏是否满意这类问题。如果百姓倾诉对某个官员的不满,他就会失去官职。但某个官员受到百姓赞扬,却不一定因此而得到晋升。”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于江南地区的“钱粮”、“吏治”、“官风”等问题甚为重视,也是康熙皇帝南巡的主要目的所在。

2、黄淮之患

康熙皇帝数次南巡的说明上谕中,首先提到的肯定是“视察黄淮之患,寻求治河方案”。虽然后世研究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康熙皇帝用来掩饰“用整顿吏治、整肃官风来拉拢和控制江南士绅阶层,以维护和加强清朝统治的真正出巡目的”的官方说辞,但康熙皇帝的历次南巡中确实对治理黄淮之患做出了成绩和贡献。

清末朝野见闻作家徐柯所著的《清陪类钞》中有一篇《圣祖六巡江浙》,专门描述康熙皇帝视察黄淮患区时对官员训话的情况:

“上问:太湖广狭若干?答曰: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区志》止称五百里?奏云:积年风浪冲溃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很多地方,何不奏闻开除粮税乎?奏云:非但水东一处,乌城之胡溇,长兴之白矛嘴,宜兴之东塘,武进之新村,无锡之沙墩口,长洲之供湖,吴江之七里港,处处有之。上云:朕不到江南,民间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

从上述君臣问答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黄淮之患给百姓带来的疾苦甚为关心,也间接证明了康熙皇帝南巡中“治理黄淮之患、寻求治河方案”的另一目的

二, 有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性

了解了康熙皇帝南巡目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康熙皇帝是不是非要“微服私访”才能完成对官员的考察、对百姓疾苦的了解和对黄淮之患的掌握呢?

在清朝,奏折是皇帝了解帝国详情最根本的制度所在,这种臣子和皇帝之间单线联系的“奏折”制度就是成熟于康熙朝。它基本满足了皇帝了解地方情形、控制地方官吏的要求。

美国当代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中就揭露了康熙皇帝南巡手段以外,掌控和了解江南地区官员生态和地方政务、财政、民间疾苦等具体办法: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结束地六次南巡以后,康熙皇帝宠臣曹寅便开始了对皇帝递送重要密折,就是因为康熙皇帝意识到步入晚年后已经不能再实行南巡,便授予了曹寅密折专奏的特权,用以汇报江南地区官风民情,以便于康熙皇帝掌握内情。”

从上述描述就能看出来,康熙皇帝除了能够利用“南巡”途径了解和掌握地方情形,控制地方官员,达到稳固江南地区的皇权统治目的。“密折制度”在康熙皇帝出巡之外,也是他利用效率最高的办法之一。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出巡和“密折制度”的双管齐下中,根本不需要“微服私访”这个危险性非常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得目的

另外,在《清圣祖实录》中收录的一份康熙皇帝上谕也直接揭露了康熙皇帝利用“密折制度”就能了解帝国各省详情,没必要进行“微服私访”的说明。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皆可密奏,地方有事皆可据实奏闻。前者四川之民流往贵州地方者甚多,贵州巡抚奏闻,可知四川巡抚能泰之无能。”

江南三江口地区,朕曾驻跸,此地盐贼藏于芦苇之处甚多,官方并不查拿。至于山东地方盐贼,于沿村买卖之处散盐于百姓,公然勒取重价,以致官盐栓赛不通,商旅受害,官方并不查拿。”

“曹寅、李煦曾有密折启奏。其江南、山东之督抚、提督、总兵官内,并无一人据实奏闻。”

由此可见,在“密折制度”的推行下,康熙皇帝对于盐贼这样的小事,甚至对于地方官员有无“据实奏闻”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就更没有必要进行“微服私访”的举动了!

而且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直到69岁在畅春园病死,在位长达61年。他每天的活动在《清圣祖实录》有详细记载,可是他没有一天微服私访,甚至连悄悄出行也极少有过。对于微服私访,他曾公开表示反对。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1717年4月16日),他谕示大学士、学士及九卿等高级官员:“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在讲这番话的时候,已是63岁年纪,身体也不怎么健康,过了5年多点儿就去世了,不必怀疑说了这话又再变卦。他反对微服私访的谕旨是可信的。

康熙皇帝既然没有微服私访,为什么能制造出这么多有鼻子有眼的“私访故事呢?说来也并非无缘无故,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康熙频繁出巡,为私访故事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亲政以后,按捺不住少年好奇之心,当年五月就到京师郊区转悠了一圈。康熙十年,他又以祭陵的名义驾临沈阳,从此拉开了多次出巡的大幕。其后分别以体察民情,查看边事,视察水利,祭奠祖陵,涉猎行围,参与佛事等种种名义,六下江南,三巡北边,四上五台山,二十多次巡视塞外,至于在京畿视察的次数,尚未计算在内。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还以66岁的高龄巡视热河。每次出巡,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在当时知名度,丝毫不亚于现今的各类明星。比如他在扬州巡视,发生因为观看皇帝而踩死人的现象,山东欢迎他的人数达到“数十万人”,康熙要想私访谈何容易?

当然,康熙也有轻装简从的时候。康熙二十六年大早,皇帝“素服步行,祈雨于天坛”。所谓“素服”,也就是没有穿戴皇帝的礼服,但也绝不挑会穿一般人的服装,因为是求老天爷办事,必须放下皇帝架子,所以不得不“素服步行”。后世文人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加以丰富想象,杜撰了所谓康熙私访”的故事

二是乱世思念英主,时势呼唤皇帝“微服私访”。康熙是满清贵族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史书说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环宇一统,虽日守成,实同开创焉。”以其为始乾隆继之,祖孙俩人共同开创了有名的“康干盛世”。可是,到了乾隆后期,盛世的光环暗淡。至道光中期,已是内忧外患,国事日非。后来的几个皇帝,如同“黄鼠狼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人民群众自然怀念昔日的“康干盛世”,盼望当今皇帝也像康熙爷一样勤政爱民,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振兴国家,再造一个什么盛世。他们知道,这种良好的愿望,既不会依靠上疏劝谏求得实现,也不可能指望权臣变为现实,但是,有一点可以做到,就是希冀借助前辈皇帝的形象,刺激一下当今圣上,能够有所作为。于是,一些文人开始在康熙外出方面寻找灵感。凡是他到过的地方就给他编造一些故事。如:山西五台山的“康熙私访误会‘字王’”;山东临清的“康熙三上碧云楼”;济南的“大明湖的蛤蟆不会叫”;江苏宿迁的“康熙赐匾兴福寺”;扬州的“皇帝题诗蜜香居”等,真是临文不讳,应有尽有。尽管这些故事美好逼真,但是,无一不是向壁虚构,并非康熙真实的“私访”经历。

三是《永庆升平》的传播,使“康熙私访”广为人知。咸丰、光绪年间,出现了长篇评书《永庆升平》,开始为评书艺人姜振名演说,听众反响平平。后来吴辅庭、哈辅源师兄弟接着说,并因此在京城成名。光绪十七年(1891年),通州人郭广瑞看好这部书的市场,根据哈辅源的稿本“录成四卷”,“增删改补”为“百数回”(实为97回)评书。第二年由北京宝文堂刊行,仍名《永庆升平》。过了两年,又有贪梦道人续演为100回,因而该书又有前、后传之分。经过多个说书艺人的演说,康熙“微服私访”的事迹广为传播。其后,又有人改编成京剧上演,影响越来越大。改编后的《永庆升平》,集中展示了康熙皇帝的优秀事迹。该书以清王朝如何剿灭“天地会”、“八卦教”起义为主要线索,通过康熙巧扮巡行、微服私访之类的行动,体现了这位“一代英主”如何体恤民众,维护朝廷,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极力宣扬康熙皇帝的无比“圣明”,赞扬了大清国曾经有过的太平盛世,引起人们无限回味和向往。该书情节曲折,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效果感人。特别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接缝斗榫,不留痕迹,成功塑造了一个善于“私访”的可爱皇帝,达到了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效果。再加上京剧舞台有声有色的宣传,康熙“微服私访”的故事流传更加广泛,影响更加巨大。但是,不管这些故事编织的如何巧妙动人,效果多么良好,都明显违背了康熙反对“微服私访”的主张,这是英明的康熙皇帝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由此可得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中的康熙“微服私访”是假的,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相关推荐:

驸马不易!公主和驸马不能同席饮食规矩多多

解析为什么古代称女孩子为黄花闺女?

清朝外交令人哭笑不得:李鸿章用手抓烤鸡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不给灭蜀名将邓艾平反?

唐朝人离婚缠绵悲怆:丈夫休妻后不忘送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