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为何劝身边的奖励多读读书?

发布时间:2013-12-29 栏目:专题 投稿:虚幻的麦片

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陈桥黄袍加身后,一路势如破竹,统一了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建立了大宋,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崇尚文学,更是劝说过身边武将多读读书,但是他自己就是武将,知道军事力量对国家的重要,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五代十国,兵祸连绵,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藩镇节度使在外拥有重兵,一些宿将在中央典领禁军,对于手掌兵权的这些人来讲,过把皇帝瘾是潮流所向。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兵权的重要性。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削夺兵权,并为大宋王朝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

建隆三年,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赵匡胤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在宋太祖看来,任用文士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像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不管赵匡胤的本意如何,随着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重文轻武成为了宋人的普遍风气。

赵匡胤出身行伍,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其实是数千卷书籍。周世宗说:“你做的是武将,应该花心思在坚甲利兵,带着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啊。”周世宗听了赵匡胤的回答,越发欣赏他了。

赵匡胤书读多了,偶尔也能吟上两句诗。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记载,有一次,赵匡胤和几个朋友相聚,大家兴致盎然,彻夜长谈。翌日清晨,东方破晓,太阳冉冉而升,在座一人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咏日》。众人纷纷叫好,唯独赵匡胤不以为然,认为诗句虽然工整,却没有什么气势,当场做了《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水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这首诗用字粗陋,对仗也不押韵,但是意境开阔壮观,充满了王霸之气,果然胜却前诗,受到众人夸赞。

当时赵匡胤还未发迹,而这首诗已经显露了他高远的志向,同时也让他觉得身为武人而多读书更能获得尊重。

所以,赵匡胤成了宋太祖之后,说出“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话,一方面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诫武臣们不要一门心思放在用兵上,要多读书才能通晓治道。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因此他本人深知兵权附加在皇权上的重要性。而他的能力让他选择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即我们都很熟知的“杯酒释兵权”。通过这种方式,他也将古代封建制度的集权政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我们常说,对于问题我们仅仅只是提出解决办法还是不够的,我们大部分时候应该以预防为主。而宋太宗赵匡胤提出的解决方案,则是选择将文武分流,达到文人治国,武将安邦的效果。各位看官朋友可能看的有点乱,老赵详细说明一下。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文人手头上都有点功夫,因为行走祖国山川的时候,保不齐会有个劫道或是山贼。而那时候的治安情况肯定不如现在,因此大部分人都会在读书的同时锻炼身体,锻炼雄浑的体魄。

赵匡胤本人则希望,能够通过对两种方向的分流或是钳制,达到纠正宋代未来走向的作用。而这项作用的确起到了作用。而赵匡胤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后代对这条命令理解的偏差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而最终的文人数量爆发式增长并被重用,让整个国家都盘旋在一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浪潮中,这种想法甚至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直到近代才被纠偏。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大部分人都在倡导进行体育活动的原因。事实上,宋代大部分人都有着相当浓厚的文化底蕴,甚至“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但这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军事或是国防实力的建设。

相关推荐:

活了七十一年的孙权,晚年还是年轻时熟悉的明主么?

揭秘清朝皇室的饮食规范:皇帝独自品尝108道菜肴

揭秘神医华佗真实死因!并非死于曹操的多疑!

古代春节休假:唐朝春节单双号上朝 民国不休假

康熙皇帝内急怎么办:宫女用手捧 太监用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