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平定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的两位名将为何结局如此迥异?

发布时间:2013-12-29 栏目:专题 投稿:失眠的小笼包

唐朝是历史上是十分强盛的朝代,安史之乱后,朝廷朝不保夕,此时却有两个小将站了出来,也是后来平定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的名将李光弼和郭子仪,但是他们做的事情都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为什么一个被后世赞扬,一个却默默无闻?

古代官场是十分黑暗的,大臣们上朝前要和亲人诀别,怕不知哪里冒出一件事或说错一句话惹怒皇上,立即被拉出午门斩首,或者杖死庭下。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能臣也轻松不起来。老子的哲学所以得到重视,“忍学”、“挺经”所以有了市场,善于自我保护、能握重权、在官场游刃有余者所以受到推崇,那些功成名就、利落抽身、得以善终者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由于官场生态环境恶劣所致。历史的不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课题。

唐朝中也有两位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就能力水平而言,两人是实力相当,李光弼还被认为是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人物。这个人物由于个性的原因,精彩亮相之后,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黯淡下来,乃至最后默默无闻。没有人能否认李光弼的本事,但个性使之不怎么随波入流,结果受阉宦馋间于前,为庸主猜忌于后,又由于对下管理严格,部属也对他有些怨言。

事情就是如此尴尬,领导对他不放心,同事对他有看法,下级又不说他的好话,在朝为官的日子显然不大好过,离开官场也没有人特别注意他,因为他不是全面成功的人物,不值得当代和后代效仿。相比之下,郭子仪就不同了。历史上人们评价他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简直一个完人。纯粹就人格而言,李光弼不逊于郭子仪,甚至高拔于郭子仪,至少他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分不大清。李光弼俯仰无愧于天地,敢于将自己的本色展示于朝野,应当予以肯定。

郭子仪一直受到后世的赞扬,除了他的成就外,是他非凡的做人功夫,刻意表现出对世俗技能、成熟细腻的人生原则的回应,他往往刻意掩盖自己的光辉,与各种人相处融洽,能够随波逐流,坚持同流而不合污,即使不得已而合污,也注意把对自己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真诚地爱惜自己的羽毛,才能闪亮飞翔。虽然有时他似乎有些世俗,有点可怜,甚至是道德沦丧,但以好的结局为考察的目标,一切都变得有意义了。正是中国人习惯于把结果作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标准。郭子仪所以为后世关注,确有长人之处。

比如对上,他绝对忠于皇帝,但凡皇帝的命令指示,不管正确与否都坚决执行,不讲价钱,不打折扣,而且一以贯之,较好地解决了顶头上司信得过的问题。或者可以说先当奴才,取得皇帝的信任。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的信任是作为的条件,这比本事,才能更重要,没有舞台再优秀的演员也徒叹奈何。可贵的是郭子仪的本领也不差,又不贪恋权位,历史如果不允许这样的人闪光就有点不公道了。郭子仪一生战功卓著,当他73岁的时候,还临危受命,以一万多人马抵抗数十倍的吐暮和回纥联军,他不怕搭上身家性命,敢于单骑退兵,传为千古美谈。

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在平叛“安史之乱”中,两人尽展平生军事才华,挽大唐帝国于将倾。郭子仪大战河北,收复两京,抗拒吐蕃,单刀赴会,智退30万回纥敌军;李光弼出奇制胜,取得常山大捷,和郭子仪、唐肃宗会师灵武。而后又以少胜多,在太原完胜叛军。此后两人同心协力,经过7年鏖战,成为李唐江山的最后守护者。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只活了5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它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

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这个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发的。但郭子仪为国家社稷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

反观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视,情商也显得很低。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职时,御史崔众迟迟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他缉捕下狱。适逢钦差前来宣旨,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坚持斩了崔众。在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劝告,将军队列阵于开阔地带,史思明乘机大败仆固怀恩,直接导致邙山战败。李光弼重惩了仆固怀恩,由此导致两人心生怨恨。太监程元振、鱼朝恩也曾屡次诽谤李光弼,但李光弼却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际,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相关推荐:

清朝为什么贪官杀不尽?看看官员的工资由哪些部分组成就知道了

宋江为何会被刺字?宋江是如何去除脸上的金印

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因迫不得已?孙权为何借给刘备

历史上达官贵人骇人听闻的餮饕盛宴:美味的人肉

三国的开始要从“一只母鸡变公鸡”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