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在清朝人口增长的背后,原因竟然是这样

发布时间:2014-01-01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芝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看人口增长,而这一表现在清朝时期,可以说是尤为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明末清初的人口锐减

明末清初,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高峰。因为流寇扰乱、清兵入塞、入关战争与三藩之乱的关系,人民生命与财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而饥馑、瘟疫使得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与此同时,史书上关于战争所引起的残暴屠杀的记载不可计数。

李自成三次攻打开封的战役中,“时流贼围开封久,人相食。守臣谋引黄河灌贼。贼知,予为备;令其党黑蛇刘都古决河灌城。城内之水几与城平……士民溺死不可计数。”另一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实行灭绝政策,“坑成都民于中园”。“贼兵……不论老幼男女,逢人便杀”。“成都有大城小城……尽为瓦砾矣。献忠又令其众遍收川兵杀之,及其妻子男女,惟十岁以下者仅留一、二”。

而在清军入关过程中,暴行更是惨绝人寰,其所实行的“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也为大规模屠杀提供了借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满清罪行罄竹难书。有关史料记载,清军占领江阴后“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据统计,清军入关导致至少5000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死于战乱。而明清之际总人口的跌幅估计可达40%,从崇祯元年(1628年)以来平均每年下降19%,至顺治末年达到谷底,全中国登记在册的人口仅仅只有1400万。

康乾盛世时期人口的快速发展

康乾盛世,开启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事爆发,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是盛世的最主要的表现。

以康熙为代表的清初统治者实行“安民”、“宽民”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特别是“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伟大改革措施彻底消除了一直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蛇影”,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促使清代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急剧膨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而且生活基本上比较安定。从康熙51年永不加赋后至雍正12年,21年中人丁的年增长率达达到13.4%,实际人口增长率将更高。最令人震撼的是乾隆6年至道光15年,100年中我国人口连破四道大关。在乾隆六年突破一亿,在乾隆27年突破2亿,在乾隆55年突破3亿,在道光四年突破4亿,年增长率超过25%。一个世纪的人口增长以几番的倍数超越了数千年的人口积累,呈指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中国人口史在这里第一次写下了奇迹。

而在这奇迹的背后,少不了一样东西。

众所周知,明朝其实也曾经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封建王朝,无论是1405年到1433年,为了炫耀国威而进行的郑和下西洋,还是1592年的万历援朝,都是大明帝国曾经辉煌的象征。但是在明朝后期,却因为种种原因衰落了下去,人口也一落千丈。

明朝人口的骤减离不开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明朝末年连年不断的战争战争往往是最能损伤一个国家的元气。1627年,陕西澄城的饥民因为不满明朝政府的统治开始暴动,这个暴动在明朝中央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却不想就是它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

在暴动之后,有农民起义军接连反抗明朝政府,其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最广为人知,在1644年,李自成建国并于同年攻克北京城,农民起义军虽说是站在农民这一边的,但战争就势必会有伤亡,在战争中死伤的人不计其数。

除了农民起义军外,在同时期还有满清部队虎视眈眈摩擦不断,清朝明朝、起义军的战争也给当时就已经不多的人口带来了重创。

这样大大小小的战争大的削减了明朝人口数量,再加上战争带来的朝政混乱,对于安居乐业时期才有的人口普查和税负自然也就十分混乱,有很多人死亡、出生都没有被记录在册,所以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明朝末年的人口自然就显得十分稀少。

而另一件让明朝人口骤减的事情就是可怕的饥荒,尤其是明朝末年接连出现数场巨大的饥荒。据《明史》记载,崇祯六年,陕西、山西出现了很大的饥荒。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

崇祯七年,北京遭遇饥荒。在饥荒之中,太原最为严重,这里的饥荒让走投无路的人们甚至发生“食人”的悲剧。崇祯九年,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演,在南阳的饥荒中,甚至有母烹其女者。崇祯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甚至有人把已腐烂的尸体从墓中盗出来食用。这样饥荒自然让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可以说,清朝人口骤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朝末年连年不断的战争饥荒带来的人口稀少,这样才有了极为大的反差。而另一个原因就要归功于一个引进而来的外国食物:番薯

它进入中国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当时有一个福建人叫做陈振龙的,带着自己的儿子在菲律宾(明朝叫做吕宋)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陈振龙发现当地种植有一种块状作物,大的像拳头一样,外皮是红色的,脆甜多汁,生和熟都能吃,产量高,还不挑地。然后又想想自己家乡,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产粮食不够,如果能把番薯带回家乡,造福家乡的人民该多好。

但是,那时候菲律宾是在西班牙人的统治之下,西班牙人也知道番薯这东西是好东西,就严禁把番薯带出菲律宾。明着带走是不行了,陈振龙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番薯的藤蔓和绳子缠在一起,外面抹上泥,外面看起来就像一个很脏的绳子一样。就这样躲过了西班牙人的检查,回到了国内。

虽说,番薯传入了中国,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快大面积被推广。那到底是什么时候番薯人口暴增带来贡献的呢?

番薯最早是在南方福建、广东等地方传播,它的大面积种植是在清代,并且让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据调查,明朝永乐时候,人口大约是在6700万左右,到了明朝末期,因为有连绵不断的动乱,人口最多也就以一个亿左右。

是在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全国总人口超过了三个亿。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清朝人口明朝人口的三、四倍,简直就是爆炸性增长。有这么大的增长,番薯功不可没。

在这其中,陈振龙的子孙们也有功劳。据记载,康熙初年的时候,陈振龙的第五世孙子陈川桂,就把番薯引种到浙江地区。陈振龙的六世孙陈振元还带着番薯,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宣传番薯的好处,劝当代的百姓种植番薯

到了乾隆时候,番薯种植得到官方提倡。乾隆更是下令让各地官员们“广劝种植”,因为有了官方推荐,番薯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很快就推广到全国范围。更是成为除了麦子、稻米、玉米外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可以说,番薯的大面积种植是导致人口大量增长的直接原因。但是也有人认为,正好相反,是因为人口大量增长才导致番薯的大面积种植

相关推荐:

盘点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八大离奇后妃

潘金莲为何能在男人中独领风骚?

清代将军墓现盗坑 盗墓人玷污百年女尸后被剥皮

王才人穿男装射猎被迫殉葬:王才人因何被逼殉葬

历史那点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竟都是出自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