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苏东坡本是科举第一,最终却成了第二?

发布时间:2014-01-02 栏目:专题 投稿:伶俐的鱼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科举制度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而苏东坡就曾经参加过,本来凭借他的文采,可以成科举第一的,最后却成了第二,这是为何呢?

说起苏轼苏东坡,我们并不陌生,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我们非常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他的代表作。

其实,北宋科举考试已经很公平了。不仅试卷首要弥封,糊上举子的名字,而且答卷也是由誊录院的书吏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无法辨认考生字体。但依然无法避免各种误会和无奈。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就发生这样一场。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当时年事已高,名声很响,他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而点检试卷官就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一年,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参加进士考试苏轼父子也在这一年考试欧阳修对曾巩的才华欣赏有加,悉心指导和提携。这年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的题目出自《尚书·大禹谟》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这对于苏轼来说是小菜一碟,苏轼以忠厚立论,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经据典,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辟严谨,文辞简练平实,结构紧密完整。反正才华横溢的文章

所以,当时副主考官梅尧臣在阅读此卷时,清新洒脱的文风,酣畅淋漓的论辩,当场就说好,马上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而欧阳修看后,也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大为赞赏,所以他评定为第一

正当欧阳修下手的时候,突然一想,这么好的文章,应该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难免让大家风言风语,谣言四起,所以他忍痛割爱,将此文评为第二。其实,欧阳修也是一片好意,他严于律己之风可窥一斑。当评定完名次,拆开弥封后,欧阳修却大跌眼镜,没料到此文不是他的得意弟子曾巩写的,而是苏轼写的。

所以说苏轼本来是第一名,但结果失去第一名状元,所以说,苏轼很冤枉,但没办法,他能找谁去?

苏轼没办法找回来,但下面这个人就很不服气,找回来了。

清朝末年,河南汶上城南岗子村有一个叫韩岩读书人。他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就十分刻苦,没用几年,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人见人夸。

这年,三年一次科考来临了,韩岩报名考秀才。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岩一看考试题目,觉得不难,提笔就写。不大一会功夫,他就交了卷,第一个走出考场,感觉一定能高中。

考官一看韩岩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文如行云流水,读来朗朗上口,不禁拍案叫绝。但读到最后,却因一句话读不通,考官就给他了他三等秀才。原来古时候写文章从来不加标点,造成了考官误读。揭榜之后,韩岩一看自己才中了一个三等秀才,觉得很不公平,但又无法改变,只能坦然接受了。

揭榜之后,主考官如释重负,次日就动身离开兖州,返回京城复命。得中的秀才们齐聚兖州城门口,摆酒为恩师送行。主考官见状,深受感动,对秀才们说:“众位才子,咱们师生一场,临别之时,我出个对句,你们来对。”说罢,吟道:

今朝离别金口坝;

秀才听后,顿时一愣,觉得太突然,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这时,只见送行队伍中有人高声对道:

他日相逢白玉阶

考官听后,当即愣住了,问道:“是何人作答?”

只听有人回答:“三等秀才韩岩!”

考官一听,又吃了一惊。心想:我只是信口说个十分平淡的上句,而他对得不仅工整,而且隐含了雄心壮志。如此有才之人,为何才中了个三等秀才?难道我评卷有误?想到这,他对众秀才说:“诸位,老夫临时有事,决定留下来处理,暂且不走了。”

考官回去后,马上调出韩岩的答卷,逐字逐句阅读,最后发现是自己断句有误,遂将韩岩成了一等秀才

人们知道此事后,十分佩服主考官知错能改的态度。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道光年间。

道光年间安徽有个王秀才,生性耿直,从十几岁就参加科举考试,直到年近古稀还尚无功名。反观那些胸无点墨的人平日从不用心读书,却凭借银钱关系屡屡中榜,让他非常郁闷难耐。

这年七十岁的王秀才又来进京参加考试,主考官看着面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了上联:“上勾是老,下勾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主考官这上联可谓把王秀才的一生科考经历都写了进去。王秀才一听,想到自己一辈子的科举考试的心酸历程,出了下联:“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这副下联将王秀才心里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考官一听,觉得确实是有才之士,当场将王秀才录取了。

秀才此后科举之路一片顺畅,最后考取了帮皇族宗室子弟教书的职务。有次他在书房外听到两位世子在对对联,一位说道:“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另一位一听正纳闷儿呢,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谜底,于是对出下联:“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银星。”王秀才这时不禁惊叹学生们的才华和机智,于是对走进来对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灯芯和秤杆对不对?”

两个孩子听了纷纷点头,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王秀才接着说道:“你们都是很有才华的可造之材,心里能装着学问,互相切磋比试是件好事,但是万万不可骄傲自大啊。”两位世子被老师看出了心思,红着脸答应继续虚心努力,最后都成了栋梁之才。

相关推荐:

揭秘:历史上残忍的“子贵母死”

揭秘《肉蒲团》作者:为古代最具实力戏剧家

咸丰后宫嫔妃众多 怎会只有慈禧给他生下皇子

老子母亲竟怀孕八十一年才将老子生下的吗

五千佳丽选一人 明朝选皇后要过哪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