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古人pk 盗墓贼,看古人护墓10大神秘招数!

发布时间:2014-03-18 栏目:专题 投稿:等待的乐曲

是……谁……吵……醒……本……将……军……

盗墓笔记》插画

盗墓招数一:虚墓疑冢

疑冢防盗,有一个考古名词,叫“虚冢”。虚冢,只是秘葬方式的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起来。

传说中最著名的虚冢,当数孔仲尼的弟子为其设的五座虚墓。晚清文人俞樾著《茶香室丛钞》引《东家杂记》称,当年孔子的坟西侧有五座假坟,都是石头砌成的。这些坟都是他的弟子为他造的,目的是防止后人盗掘。

据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命人掘开了这些虚冢,里面竟然跑出一只白兔子。此说显然是无稽之谈。但从中可以看出,盗墓掘坟,在孔子那个时代已是一种社会现象了。为了防止盗墓盗墓掘坟,反盗墓成了必须考虑的事情。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创立者,曾经是汉族豪强的奴隶。他少年英雄,十九岁时组建了军队“十八骑”,自号大将军,随着实力的发展,他攻城略地,建立了后赵王国,登上了皇帝宝座。

在他母亲王氏去世后,为了防止墓穴被盗,石勒将母亲秘密安葬,随后又大张旗鼓地用虚葬疑冢来掩人耳目。《晋书》中记载:“勒母王氏死,潜窆(音bian埋葬)山谷,莫详其所。既而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

二十年后的公元333年,石勒逝世,同样也采用了虚墓疑冢的反盗墓方式,和他的母亲一样,同样也是隐匿于山谷,然后用“高平陵”的名义,设置虚墓,以混淆盗墓者的视线。高陵位于襄国城西南三十里处,不筑墙,不种树。

盗墓招数二:构筑崖墓

将墓穴挖在山崖上的岩石中,是另一种反盗墓招式。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但这种莽法一般人家造不起,也造不成。

这种开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坟丘类型的墓穴,考古界惯称“崖墓”。这种墓在西汉时已颇为流行,如现今考古发掘发现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鲁王墓、徐州龟山汉墓,都是在山崖中开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的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崖墓,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经考古发现,多为战国古墓。从这点来说,皇家的“依山为陵”反盗葬式,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

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就是采用了这种防盗方式,是开凿九螋山(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

盗墓招数三:铁水浇筑

将墓穴开凿于山之中,坚固异常,防盗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显“漏洞”,其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闭洞口,工匠煞费苦心,其中用铁水浇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正史所记,最为著名的铁水封陵,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台葬墓——乾陵。据馆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乾陵墓道开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63,1米,宽3,9米,呈斜形坡。墓道与墓门间用吞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四‘千块。石条之间用铁拴板拴拉,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石条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发现“焦才…合一”等363字。

考古结果表明,目前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可见,武则天的反盗陵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尸穸》(卷13)记述了一个铁汁浇铸固墓的故事一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固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日:“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太,八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教十丈,遏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

可见,再巧妙的防盗招数,都能被狡猾的盗墓者破解。盗墓者用硫酸水天天浇灌,最终,铁汁溶解了,让盗墓者得逞。

盗墓招数四:积沙,积石

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和“积石”,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和“积石墓”,如果是复合型,则是“积沙积石墓”。

“积沙墓”俗称流沙墓,是盗墓者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出现时间很早。

在营建时,开挖十几米深、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据堪舆术。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为什么要将沙子炒干昵?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

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因为挖的时候,沙子会流淌,根本就形不成盗洞。就是挖成了,也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2005年5月,考古专家对郭庄楚墓进行了全面发掘。参与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事后透嚣,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设计也很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了方向,如果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这座楚墓内的陪葬品,能历两千多年而不被盗出。完全是因为这环环相扣的反盗墓设计。现场发现。此墓大大小小有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位于墓室北口外约三米处,这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了挖掘。

积石也是古人反盗的绝招,比积沙的使用更宽泛。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251号墓属春秋晚期大墓,打开后发现,面里有“积石积炭”,积石是为了砸死盗墓眷,积炭则是防止尸体腐烂。

考古发掘过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属大型墓葬。椁内外大都积石、积沙、积炭。积石一般置放在墓圹的四周或四角,但郭庄楚墓的积石防盗设计最佳。考古人员在葛庄楚墓积沙层中共发现了积石1000余块,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大致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墓者从不同的部位进入。

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残存50余块,重量、大小、位置均无规律,防不胜防,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盗墓招数五:伏弩、悬剑

在所有的反盗墓手段中,最为神秘的是“伏弩”。弩即是箭,伏弩,就是暗设在陵墓死穴(盗墓者必经之地)处,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一种反盗集机械装置。机弩,即装机械的弓。

伏弩一般只有帝王陵一类的高等陵寝才会使用,秦始皇的陵墓就有“伏弩”。郭沫若在《中国史稿》第三篇第三章第一节中写道:“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秦始皇命令工匠装置了许多机弩,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

曹操的高陵内传说也设有机关,但此说不见于正史。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曹操冢》(卷10)记载,“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中,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嚣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盗墓者将封闭的古冢打开后,怪事就出来了,“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进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一目后)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此文透露出了“伏弩”的厉害。在这个古冢里,反盗设计多种多样,不只有机弩,还有积沙,一个进入墓内的盗墓贼。因反应慢了一点,就被积沙掩埋了。

在墓穴中置放的杀人兵器,除了伏弩和机弩外,还有“悬剑”,但这两样东西的反盗誊原理都差不多。被盗的名人墓中,唐朝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墓里就有“悬剑”。

盗墓招数六:巨石堵门

另一个反盗墓手段是用自霖石顶死墓遭。在帝王陵中,反盗设计严密。特别是后室(客骞所在)的防盗更严谨。在专供棺棒运行的长长墓道上,从入口到地富一般至少设有兰道石门,多者七道,道道有机关,石门燕迭数吨至数十吨。最外面一层俗称“盘刚墙”,而金刚墙的位置相当穗蘸,艘有知情者很难找到-l雠9年蓿发掘的第一座帝王葭寝,是明神宗朱翊钧自臼‘‘定陵”19弱年5月19日,考吉_人员挖了第一铲土,但直到当年的9月2日,才找到传说中写有“此石到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然后才找到金刚墙。

在金刚墙的石门后面,项有一根同样神秘的。自来石”,这块石头,其实是一根长方形的石柱,起抵门棍的作用,有“一石当关,万夫莫开”的奇效。定陵两扇石门十分沉重,高3,3米,宽1,7米;顶门的自来石长达1,6米。

棺椁摆定,人员退出,里面不留一人,这自来石是怎么梅门顶住的?原来,秘密在石门和门轴的设计,两门的对接边缘扣榴,门轴上下端打磨成球状,打凿时,叉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多留出一个凸起的槽口。关闭石门前,工匠将自来石放在地面的石厦凹槽内,通过_把牛茔殊∞工具,7”字状、俗称拐钉的物件套住自来石。当1人员从地宫中垒帮撇出后。先关起i离门,工匠拉动拐钉,让其慢慢前倾。使之与石门上磺留槽口对接。石条倾斜后,借助巨大的重量,会压迫有门轴的石门转动。这时候,工匠迅速拿开拐钉,石门自动关闭,直至完全合缝。两端均插在石槽内的自来石,便将石门死死顶住,不知窍门的人根本无法打开。

陵墓内一般设有多条迷道,盗墓者打开第一道石门后,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门,找到第二道石门,也未必就能打开第三道门,道道石门背后的“机关”也不尽相同。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兵分几路。在盗慈禧陵寝时,地宫的最后一道石门拦住了他。本来打算用炸药炸开的,但又怕震坏陵内宝物,遂改用笨法子,撞。40名士兵用粗木杠子,硬是将石门撞开了。后来,调查人员在现场调查时发现,项门的自来石被撞成了几截。

另一路士兵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时,怎么都打不开玄宫前的石门,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石门炸开后,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其他五个桔椁都在石床上,唯独乾隆盼棺椁“走”了下来,成了“自来石”,将石门死死地顶住。

迷信的说法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有贼人要来盗掘裕陵,便只身下来顶门。但同样的奇事在1975年,考古专家清理裕陵地宫时又出现了,乾隆的棺椁又“走”下来顶门了。有专家认为这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将棺漂起来所致的,但是其他五具为何不动呢?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当有很大的波浪才成啊,而渗进来的水显然不存在这个条件。

乾隆棺椁顶门一事,至今专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结论,成了有趣的谜题。

盗墓招数七:深藏伏火

《汉旧仪》里所言,“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这段文字中透露出,古墓中的“伏火”是古人盗墓设计的传统手段之一。

这种古墓也有一个名字,叫火坑墓,有些地方的盗墓者俗称火洞子。

曾震惊世人的长沙马王堆1号墓(“辛追墓”),就曾出现“伏火”。这座墓的发现颇为传奇,该墓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此处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71年,各地纷纷开始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为内容的备战运动,驻守在长沙市东郊的军方医院看到高达几十米的马王堆,决定将高堆挖空,建一座秘密的地下医院。

打孔探测中,有一种冰凉的气体从孔中喷出来,作业人员想试试喷出的气体压力有多大,便往里面灌水。但水竟然反溅了出来。有经验者便想到了火洞子,划着火柴一试,凉气啪地一下就烧了起来,于是,他们就推测下面必有未经盗掘的古墓

作业部队及时将异常情况报告给了湖南省博物馆。1972年初,考古专家对此墓进行了全面发掘,两千年前那位名叫辛追的利苍侯夫人。才得以出现在现代人面前。伏火颇令盗墓者恐惧,但古墓中的伏火到底是不是反盗设计,学术界却存有争议。墓中有无伏火,成为盗墓者判断古墓是否被盗过的经验之一,如果有火出来,基本上可以断定,此墓完好无损。

盗墓招数八:置放毒物

古籍中,毒墓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古代人常使用的毒物是水银,在秦、汉及之前的陵寝中,使用水银的记录较多,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置水银在陵墓中,最著名的当是秦始皇陵。《史记秦始皇本}己=》(卷6)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

古墓中的尸毒、毒气到底是古人有意放置,还是后天形成。在考古界也有争议。古人在临终前几日,知自己寿限到了,往往会服食丹砂一类的东西。以保证死后尸体久放不腐。还有一个原因。包括帝王在内的古人迷信增寿一类的不老药,丹砂、不老药这些药中,都含有水银一类的有毒物质,累积在体内、骨骼间,时间久了肯定要散发出来,客观上也就形成了“尸毒”。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但毒墓确实是存在的。所以,后世盗掘者或考古专家都会小心谨慎,防止中毒。

☞ 欢迎喜欢,对刀剑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师傅号: woaimi87

☞欢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识的朋友,关注冷兵器自媒体:zglengbingqi

相关推荐:

慈禧秘史:慈禧是如何在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的?

他让中国领先了世界近2000年却饱受后人诟病

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什么头衔?

火柴也曾是奢侈品:作为贡品被进贡给清道光皇帝

曹操与张绣:为何'盗婶'仇人相见分外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