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史可法死守扬州誓死不降 品德高尚但才能平庸 如何评价史可法?是民族英雄还是书生误国?

发布时间:2014-09-07 栏目:专题 投稿:稳重的钢笔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清军攻打扬州时被俘,史可法誓死不降,最终被清军杀害。后世普遍对史可法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南明弘光政权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就被清军攻灭,史可法作为朝廷重臣,难辞其咎。那么,史可法究竟算是民族英雄还是书生误国呢?

史可法出生于如今的河南地区,其实在他还没有当官之前他就已经很出名了它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短小精悍而是因为他非常的孝顺,据说他在家里的时候从来不会让自己的父母干重活,每一次都抢着帮父母干活。就算他父母离开了人世间他都守在父母坟墓旁边好几年。就是因为他的孝顺,让左右邻舍都熟知了他。

不久之后他就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进入官场后的他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一上马,他就开始被派任到西安府任职,不久之后他就一路升迁至右参议。

后来在崇祯17年的时候,李自成进攻北京。当史可法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他就连忙带军队前去营救皇帝,但令他想不到的是,等到他到达那里的时候皇帝朱由检却自杀了。听到皇帝自杀的消息。他悲痛万分,恨不得自己都要撞柱子死。他恨自己来晚了,没能够挽救皇帝的生命。最后还是由史可法为朱由检发丧。

到了弘光元年的时候,李自成更是猖狂,他开始一路北上进攻了河南。史可法他派高杰带兵去河南攻打李自成。但这一次又令他非常的失望,当高杰到达哪里的时候当时河南地区的总兵许定国却已经叛变了。这一消息的传来令史可法心痛万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史可法收到的消息都是令他非常痛心的事情。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地下定了决心说一定要亲手拿了李自成的脑袋。

后来在弘光元年的四月,当时史可法管理的高杰部落在这个部落当中有一个总兵长杨承祖却向清朝的军队投降了,或许因为有人带头投降,所以后来这个部落很多军官都纷纷倒戈。在他们倒戈之后是可法并没有很伤心,而是给这些人的家人写了遗书。他在遗书中称这些投降的军人已经死掉了,并且希望他的家人和他一起殉国。他通过这种方法来打击那些背叛的军人。

这一次,清军攻占的是扬州,但由于扬州的城墙非常的高。所以需要运用攻城大炮来攻城当时主持这场攻城大战的人是清朝的王爷多泽,这位王爷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他当时看到清朝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于是他就派人去招降史可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史可法不仅没有投降,甚至还严峥义词的拒绝了他。但是这位王爷并没有放弃史可法,这位人才于是他买通了史可法手下想通过他来绑架史可法。但是史可法到最后都没有投降,他不仅没有成为自己手下富贵的筹码。

4月24日的时候清军攻城大炮送到。这一天,扬州城被攻破了,史可法也随着想要自杀。但他自杀却没有成功被其他人给拦住了,因为清朝的军队,他们还是看中史可法的才能,想把他收为己有。但史可法到最后都没有投降,所以清军害怕他的才能,迫不得已就把他给杀了,他到最后都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祖国。就这样,他成为了当时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因为他到最后一刻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祖国。

史可法在明末抗清的斗争中被俘不降而死,被称为民族英雄。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作了过分的渲染。但从史实角度去看,史可法民族气节是实实在在的,品德也很高尚,但他的才能却非常平庸,在南明弘光政权的抗清斗争中犯了一系列重大的错误,他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微乎其微。

史书记载史可法为官廉洁,勤勉工作,同时爱兵如子,“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但在明清易代之际,品德高尚是救不了国家和民族的,要客观评价史可法就要看他在自己的官位上做了哪些事,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崇祯皇帝自尽后,大批宗室和文臣武将南下,在南京成立南明政权是大势所趋。而由谁来当这个新皇帝成为当时最急迫的事。从当时的法理和继承次序来看,福王朱由崧是崇祯最亲近的血脉皇室,他们的祖父都是万历皇帝,由他做皇帝无可厚非。

史可法时候却因为门户偏见死活不同意立朱由崧。他不立有人立,马士英联合刘孔昭、刘泽清等人将朱由崧推上了皇位,史可法只能接受。而导致的后果就是弘光朝的大权落入了马士英等人的手中,史可法大权旁落,被新皇帝不喜欢,不久就被排挤出朝廷。如果他不因为门户偏见,按法理立福王,不就掌握了朝廷大权了?史可法作为政治家在最关键的事上“掉链子”,才能可见一斑。

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当时江北四镇,二十多万军队都归他节制。但他在江北辛苦操劳了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能打下一块新的土地,毫无作为。四镇的将士在他的节制下纪律涣散,士气低下,战斗力堪忧。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江北四镇投降满清的军队就达到23.8万人,这些军队掉头就攻击南明,成为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也由此可见。

具体到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清军于四月十八日进抵扬州城下,因为当时攻城大炮还没有到,所以当时没有正式攻城。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结果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

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实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顺治十年,史学家谈迁路过扬州,曾经专程到梅花岭寻谒史可法衣冠冡,回首往事,不胜感慨,他写道扬州的地形多是陵阜,扬州城也是城坚濠广,怎么一天就被攻下了?于惋惜之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无能。

史可法究竟是抗清英雄还是书生误国?

首先,史可法宁死不屈,从个人气节方面来说,绝对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就个人能力方面而言,史可法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赞的地方。史可法在明朝崇祯年间已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成为南京首屈一指的高官。但他的存在感很低,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史可法真正进入了权力最中心。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史可法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接连犯错,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史可法一开始打算拥立桂王朱常瀛为帝,还抛出了福王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个不可立的理由。结果福王在权臣马士英以及江北四镇武将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史可法被迫接受了这一结果,但之前他提出的“七不可立”之说,却成了捏在马士英等人手中的把柄。

由于失去“定策之功”,再加上被政治对手抓住了小辫子,史可法不得不自请离开南京朝廷,前往江北督师四镇官兵。史可法以堂堂内阁大学士身份督师江北四镇,花了近一年时间,耗费朝廷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是毫无作为。江北四镇总兵自恃“天子乃我辈所立”,个个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史可法面临这样的局面一筹莫展,只能无奈地在江北四镇为争夺地盘相互火拼的时候,充当调解员的角色。清军南下时,他所节制的江北四镇官兵在人数远胜于清军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却选择望风而降。由此可见,史可法在治兵方面能力实在非常有限。

1644年末,清军主力倾巢而出去攻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北方防备空虚。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必定会趁此良机挥兵北上,收复失地。但史可法却抱着“联虏平寇”的想法,不敢贸然发兵。结果清军在迅速打败了李自成后,转头就向南方杀来。扬州之战中,清军在二十四日夜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时间就将扬州攻下。扬州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防御体系仅次于北京、南京。守城将士在史可法的指挥下,却连一天也撑不住,足见史可法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平凡得很。

反观同年闰六月,清军在攻打小小江阴县城时,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抵抗,坚持了八十一天时间。两者相比,高下不言而喻。因此,说史可法是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官,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抗清英雄没有错。说史可法难堪大任,书生误国也没有错。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不能简单用非黑即白来描述,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关键只在于我们更希望自己看到对方的哪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易代之际,宁死不屈的仁人义士远不止史可法一人,仅在扬州之战中捐躯的就有扬州总兵刘肇基、知府任民育、何刚等人,以及无数血洒疆场的明军士兵。史可法之所以特别被后人所追捧,仅仅是因为他的官大,而那些人在史可法的光环之下,自然就显得没有那么耀眼了。

总之,史可法的一生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明清易代之际为国身死的义士如牛毛,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但官越大责任越重,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推荐:

康熙临死前留下一封诏书 雍正看到后马上封朱元璋的后代为侯

史上最穷困潦倒的皇帝 最后连住房都是租的

袁世凯的秘书步章五:好收美女弟子的青帮大佬

武则天杀孙女之谜:武则天亲孙女永泰公主死因

史上“连自己的皇后都救不了”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