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 人称六不总督 生前为国尽忠 死后却臭名昭著

发布时间:2014-09-07 栏目:专题 投稿:老迟到的百褶裙

叶名琛是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自诩“海上苏武”。人称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的进士,道光二十八年,授广东巡抚,咸丰二年,擢两广总督。这位自林则徐之后的两广总督似乎也继承了一点林则徐对待洋人的霸道作风,当时英人屡屡要求大清修改曾经签定好的商约,有一条就是要大清履行他们可以入居广州的协议。叶名琛不理会,英人屡来广州希望他能理会,他要么不见,若见就是强词拒绝之。英国方面气得要死,但由于当时国内用兵于中东地区,无暇力争,只好作罢。

叶名琛大名顿时四起,北京方面大喜过望,认为他是民族英雄,诏封他为一等男爵。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向很自负,喜欢吹牛的叶总督更加自负、更加喜欢吹牛了。他把英国军队因为无暇顾及进入广州居住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成功交涉,在后来一遇中外交涉事谊,他显示出了中国文言文的魅力,能用一个字,就绝不用第二个。到后来,居然不作答了。英国人实在受不了这个总督的接待方式,更受不了他总在自己面前仰着脸。他们想找一次机会来一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讲,跟清朝打仗,就像是狩猎。

机会终于来了,咸丰六年九月十日,一艘名为“亚罗号”的商船,挂着英国国旗从厦门驶入黄埔。在停泊之时,一名水师千总巡河,他发现这艘商船挂着外国国旗,船主却是中国人。一时恼火,觉得可疑,就上船搜,搜获了十三个人十分可疑,要走时,又把英国人的国旗拔了扔在地上,踩上两脚。

英国人的爱国情绪是高涨的,国旗被人踩上两脚,他们已经怒不可遏,更何况他们还想要进广州城居住呢。英领事巴夏礼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喜,立即写信给叶名琛,责问为何如此。叶名琛不理,巴夏礼讨厌死了这个满清官员,就带领几百名士兵跟玩一样地攻下了陷广州

但他进入广州城后,发现中国人太多,虽然都不抵抗,可看着这些麻木的黄种人在街上走,这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另外,他此次出兵完全是对叶名琛的“无为”行为厌恶透顶而意气用事,他并没有取得自己政府的命令。于是,几天后,他退出广州城。这是一副多么戏剧性的场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仿佛是当时中国广州人全死光了一样。

叶名琛立即向朝廷报捷,朝廷又是大喜,当时就有大臣摸着胡子称赞叶名琛要比林则徐强出百倍。因为林则徐引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叶名琛不但没有引起,反而扬了中华国威。朝廷的嘉奖让叶名琛飘了起来,当巴夏礼以“面议善后”的借口想再入广州城时,叶名琛坚决拒绝。巴夏礼就请在城外,叶名琛打死也不出城。巴夏礼威胁他,他立即让广州市民火焚城外各国商馆及洋行。巴夏礼没有办法,只好报告本国,请派遣大军东来。

咸丰七年九月,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抵达广东海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开始。这些英法绅士们仍旧幻想着和叶总督谈一谈,但幻想永远都是幻想。叶名琛不理会,关起门来扶乩请神,得到一上上签。很高兴,跟下属们讲,有天兵自四面八方来,敌人不久即退。本年十一月十二日,英法绅士们发出最后通牒,限其两天之内出城投降,不然,就打将进去,削了他两广总督的鸟位。

叶名琛赶紧跑到长春仙馆去求签,也真他妈的怪,又是上签。他看着城外的英法联军,连自己都不相信了。但仍旧跟属下讲,不要惊慌,四面八方就有天兵来。两天后,联军进入广州,如入无人之境。事实上,广州城上的确没有多少大清官兵。叶名琛被活捉了。当时立即就有人痛恨地评价他道:“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我们知道,中国人喜欢评价别人。尤其是当别人做了一件看似错误的事情后,这些评价就会像苍蝇见到粪一样越来越多。然而这种评价往往失真,因为他们不会为别人考虑,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叶总督在英法联军压境之时所面临的一起困境。不战,因为没有本钱可战;不和,因为没有朝廷的授权;不守,因为守无疑于脱了裤子放屁;不走,他不敢走。按照清朝法度,地方官守土有责,如果弃城而走,日后是要掉脑袋的。一介县令尚且不能逃,何况堂堂的两广总督?走尚不可,降就更不行了。当然,他可以选择死,抽出清朝军队特有的大刀或者是长矛照着自己的身子来两下就可以了。可他不能死,因为这个总督有着天大的抱负,在没有实现这种抱负之前,他坚决不能死。

可种种理由却也讲不过当时人们的一张臭嘴,广州又不是第一次沦陷,如果以后广州恢复,这些人会不会又反过来把功劳记在叶总督的头上?若说战,大清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战了,冒充土匪攻击人家使团在先,在八里庄的平原上让士兵们拿着大刀长矛摆好阵形与洋枪洋炮对阵在后;换来的,不过是自家士兵被屠戮和京师的沦陷。

有人说,无论怎样讲,叶名琛不战却是事实。的确,这是事实。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叶名琛已经基本放弃了“以民制夷”的策略。“以民制夷”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对团练、团勇的使用。他难道傻吗?有这样的政策而不用,中国人那么多而不用。事实上,他不傻,他之所以不办团练是因为缺乏经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前,他对团练的策略是,如果你们组织到一起想要爱国,那就自己去寻找钱,我这里没有

本来,当时的国家就是皇帝一个人的,老百姓想要爱,皇帝不让。遇到了大危机,百姓们自身受到了威胁,他们才不得不爱。可一听叶名琛这么一说,简直就是混帐话。我为国家不但出命,还出钱,鬼才干呢!另外,叶名琛之所以不用这些团练,是因为他曾看到武装暴动的很多人曾经就是朝廷训练出来的人,他害怕“勇”变“匪”的这种转化。最后,在他看来,中西冲突一触即发之时,动员民众起来虚张声势,反会加速冲突的到来;在冲突爆发之后,利用民众恐怖主义式和“鸡蛋撞石头”的袭击不仅徒劳,而且更会引起侵略者大规模的报复。

可谁又能理解他呢?当时有人除了封给他“六不”总督的称号后,还有人作诗讽刺他:“叶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无事’,十三夷炮打城惊,十四城破炮无声,十五日无事灵不灵?……”又有人撰一联:“气慑蛮风,竟向天南吹叶去;名闻夷裔,争传楚北献琛来。”把他的姓名、籍贯、押解方向、臭名远播(夷裔争传)等意思隐含于联中,讽刺意味十分地强烈。

叶名琛受到的不仅仅是被活捉的耻辱,还受到了自己民族百姓的嘲讽。晚清官员做到他这个份上真是生不如死。他被活捉后的一些可歌可颂的事情却很少有人提起,中国人脸谱化地评价一个人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1859年1月5日这一天对于叶名琛来讲,是个很不幸的日子。他被几名英兵掳到了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作为朝廷一品大员——两广地方最高指挥官的他居然被几个小卒押到军舰上,并且前途未卜。他心里如果要是个滋味,那才怪呢。当时《香港纪事报》所,这位叶总督虽然是以俘虏身份走向军舰的,但却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骑士风度。庄重高贵的举止让懂礼貌的英国人只能以礼相待。文章写道:“偶然有人上舰,都向叶脱帽致意,他也欠身脱帽还礼。”

在军舰上呆了一个多月后,“无畏号”驶离香港,3月12日晚,“无畏号”抵达印度的加尔各答。3天后,叶名琛穿着他那套大概很久没有洗过的清朝官服走上甲板,一边向人们鞠躬致意,一边仪表堂堂地走下接他上岸的驳艇中。上岸后,叶总督开始了他的被囚禁生涯。在囚禁地威廉炮台,他写了一首怀念广州镇海楼的诗,在诗中,他自称“海上苏武”。

晚清的一品大员出国了,并且无法回国。在兔子都不拉屎的加尔各答,叶总督十分关注时事新闻,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人拿来当地报纸,并且翻译给他听。该年4月9日,叶名琛死掉了。这位总督临死前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事前叶无甚病痛,当地医生也无法解释其死因。据叶的中国仆人说,早在3月20日,从国内带去的食物已尽,他们打算去购买,叶氏不允。以后英籍翻译官屡次将食物送来,叶名琛都拒绝不用,如果说法真实,他应该是绝食而死的。与这个贪生怕死的中国仆人相比,叶总督不愧为民族英雄。

广东近代历史上,不食英国人提供的食物而死者,有一马一人。马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广东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乘坐的黄骝马,陈战死沙场后,马被英兵捕去,它不受喂养,日夜悲鸣,终于瘦死,时人哀悼,称之为“义马”;人即是叶名琛,他在被捕后始终保持清朝官员风度,不食“英粟”而最终饿死他乡。

他死时,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结束。就是因他的不守城而导致英法军队进入中国鸦片战争没有结束,所以,他的死没有人关注。或许有人关注,也肯定是几副嘲讽他的对联而已。他从两广总督的光彩照人沦落到“海上苏武”的尴尬之境,到底他本人该付多少责任,大清朝又该付多少责任?谁也分不出来。

当英国人以及其隆重的仪式将其尸体归还给中国时,流言依旧未止。许多人想从他的尸体上找到他不抵抗的原因。但这种寻找只是出于对他不抵抗这种结果的反推,因为不抵抗,所以有罪,为什么有罪,因为他不抵抗。中国人的逻辑就是如此。叶总督为什么不抵抗,在上面我们讲到过,因为没有实力。事实上,作为两广总督叶名琛是非常有实力的。不过他把这种实力用在了剿灭国内叛匪身上了。

他非常爱满清朝廷,也正是因为这种爱,他才能看清一点:农民武装暴动是要革清政府的命,而夷人最多只是寻求通商而已。他的这种选择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选择,而且是客观形势使然。在近十年的时间中,他把广东的兵力几乎大都用于征剿广东境内的匪乱和防堵太平天国南下进入广东

一心打着教派幌子而行着狗一样行径的洪秀全之所以绕开广东从广西直接进入湖南,与叶总督重兵集结广东边界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太平军纵横南方多个富裕省份,但惟独广东没有进入太平军主力的征略范围就是因为叶名琛的“实力”在。

由于多年内战的消耗,清政府已经达到了求死不能的程度。而在叶名琛主持两广期间却源源不断地把已经紧缺的广东库银作为协饷输往北方各个战场充作军费。在1851年7月,清廷一次即令广东统筹一百万两银拨解广西。他马上就做到了这项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在广州十年的真正功绩是维护住了清帝国对那里的军事控制。

当英法联军在广州城下刺刀闪闪之时,难道他就真相信天上有兵来?中国的百姓自己愚昧到极点,就认为别人也跟自己同样地愚昧。他无非想要安定民心,这是不得已,对中国人来讲,也是最直接的好办法。如从这一角度考虑,叶名琛对清政府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叶名琛在抵御英法联军的入侵时,难以从国内战场上分兵抵抗,也难有充足的财力去组织新军来补充兵力。

叶名琛的悲哀即在此,对于整个中国来讲,他不抵抗外族侵略就是大错。即使他对于朝廷贡献了多大力量,在百姓心中,他永远是个误国贼。

在百姓心中,叶名琛是个怪人。但从当时整个大局势来看,满清政府的官员们不得不怪,也只能成为怪人。如果把死在加尔各答的叶名琛非要和中国古人靠上一点的话,那么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就是他的知音,因为他真的不食“洋”粟死掉了。他自比为苏武,恐怕不太正确。因为苏武是汉朝的使节,被扣押在匈奴,放了十九年的羊。但他却不是这样,他是被人从中国活捉到异国的。一个是出自愿出国被人扣留,一个是被人逼着出国被人扣押。

但这位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却认为自己就是苏武,因为他永远认为自己所效忠的国家是天朝上国。天朝上国的他被人捉来扔在这里,那就是苏武。况且,按清朝的制度,虽然总督实际上是疆臣,但名义上却是上面派下来的中央官员,而两广总督,一向是负有跟洋人打交道办交涉的使命的,在鸦片战争之后,这种职责更是明确。所以,叶也可以说是具有使臣的身份,作为使臣办交涉而交涉不明白,进而被野蛮的洋鬼子扣押,所以,他当然是苏武。

为了不辱使命,他要保持中国人的名节,所以,他只好饿死。有人说,叶名琛的“怪”,事实上是两个文化差异巨大的世界碰撞之初很容易产生的现象。当时的中国人,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跟洋人打交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人家软硬不吃。打又打不过,谈吧,又不是一种话语体系,自己很是放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心里总是拿洋人当本该给自家进贡的蛮夷。

这种“怪”依旧在叶名琛早上起来看报纸的时候继续发生着。英法联军派出的使者居然被文明的大清扣了,关在天牢里,第一项罪名居然写的是“叛逆”。苍天啊!此时已经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好多年了。大清朝还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角色呢。分明是人家都兵临城下了,还拿人家当自己的属国。

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被外面百姓知道的。或许百姓们也知道了大清国以天威扣押了蛮夷。但有什么用,大清朝的威名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后来不断的与洋人的冲突中丧失殆尽了。百姓们信你病猫又进化成老虎,才怪呢。从扣押英国特使这件事上来看,当时的皇帝和满朝文武,其实没有一个比叶名琛更明白,更有章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怪的是那个咸丰皇帝和那个看起来十分强悍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叶名琛之所以看起来怪,仅仅是因为他的处境。他不幸的是一个特别有抱负的旧式士大夫,却撞上了新时代的门槛。他到死也没有明白对手是些什么人,只有按照古书上的古人模样行串,学伯夷叔齐,自许苏武。善于绘画的他曾经把自己所画的山水飞禽送给来向他讨的洋人,他很得意,洋人皱着眉看他画的东西。叶名琛肯定在想,在战争中我赢不了你们,我用中国画来教化你们。

叶名琛的事情发生后不久,洋人扛着枪溜达着进了北京,“天朝上国”终于在刺刀下放下了架子,被人强拉进了人家的世界体系。不仅允许外国使节驻扎北京,而且成立了第一个专门应付西方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那以后,如何跟西方打交道就成了国人长期的难题。

叶名琛永远也不会解开这道难题了,因为他死了。但活着的大清朝也像一具活死人一样无法解开。后来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个想玩以诚服人,一想玩打哈哈,都并不成功。晚清的朝廷政事居然会在与洋人打交道的事情上折腾了近半个世纪。叶名琛当时的“六不”和后来的“海上苏武”再也被大清提起过,或许,这个朝廷已经愚蠢地认识到了,叶名琛叶名琛的方式,大清朝有大清朝的方式。一个是个人,一个是国家,根本扯不上关系。

相关推荐:

黎元洪三当大总统之谜:各派间妥协的不二选择

西汉宣帝刘询皇后霍成君:权势之争下的牺牲品

逆境中挑战最强大的帝国:汉尼拔辉煌的征战史

唐朝第一猛将有多猛?单枪匹马闯25万敌军阵营

李莲英的为人处世之道 让他成为慈禧身边的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