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刘禹锡:位极人臣却因永贞革新三起三落 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 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

发布时间:2014-09-07 栏目:专题 投稿:苹果鸡翅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大唐贞元二十年,东宫禁内。是夜,月朗星稀。“侍读,太子登基,天下已变,我们干不干?!”烛火微明的房间里传出一个年轻人急迫的声音。“是啊,国事危急,时不我待!”“太子登基,乃是险中求胜,我等当速行新政,将宦官藩镇之流以雷霆之势压之”第二、第三个人的声音依次传来,讨论越来越激烈。直到东方既白,屋内才渐次安静下来。

随着“吱呀”一声门响,房间里依次步出十个人,虽是一夜未眠,却个个毫无倦色,走在最后的年轻人更是满脸掩饰不住的兴奋与期待,望着东方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他不由紧紧握住了拳头:实现理想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个兴奋的年轻人便是本期主人公刘禹锡,字梦得,时任监察御史。他的理想是:中兴大唐,再现盛世!此时此刻,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要为此付出何等沉重的代价。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及至中唐,朝政上下已是纲纪崩坏,混乱万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熟悉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危急时刻必有猛人出场。而这一次,选择站出来的人是以王叔文为首的太子党,我们的男主角刘禹锡同学和他的好基友柳宗元正是这个团队中重点培养的核心骨干成员。

他们在唐顺宗登基之后便火速发起新政,意图打击宦官和藩镇势力,以及肃清贪污腐败。改革,向来都是得罪人的,而诗人们天真的心性也难免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好商量,但只要涉及到利益二字,翻脸会比翻书更快。而翻脸的程度及其表现方式,就要看利益多少了,动嘴动手,还是动刀子动导弹,都取决于此。”

刘禹锡他们的新政“内抑宦官,外制藩镇”,可谓招招都触动了对手们的命根子。你敢动老子的蛋糕,老子就敢要你的命!于是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和手握重兵的藩镇势力联合起来,疯狂进行反扑,再加上因循守旧的保守派官员们添油加醋,煽风点火,革新派很快便步履维艰。

知道改革很难,没想到这么难……而且更要命的是改革派的靠山唐顺宗也是个点背的主,其在登基之前就已中风卧病,登基后不久即被太子李纯和宦官合力逼宫,被迫退位。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只坚持了100多天,就随着顺宗的下台而仓皇落幕。刘禹锡就此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铁卢,而在此之前,他一路走来可谓顺遂至极。

公元772年,刘禹锡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自称乃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请注意是“自称”。现已被考证出此为刘同学谎报身世,其非但不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且还被确认是匈奴人后裔。不过不要因此就认定刘同学攀龙附凤,爱慕虚荣,人家这么做实在是有苦衷的:主要是唐代的门第观念实在太严重了,大家都以贵族出身为荣,不论是科考拜谒还是男婚女嫁,门第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

大臣们为了与望族结亲连公主都不愿娶。所以,形势所迫,不找个牛逼一点的祖宗,在唐朝实在不好混啊。再者,也不是只有刘禹锡才玩这一套嘛,酷炫狂拽如李白不也是只要见到皇室后裔就热情地迎上去,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亲呐,我是北凉武昭王的九世孙啊,您是多少世呢?咱俩是兄弟吧?”

刘禹锡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深知家世作假容易,才华却必须是真材实料,所以学起习来简直不要命,不管走到哪都随身携带笔记本和铅笔头,见到擅长诗词的文化人就紧跟其后,问东问西,是典型的“比别人聪明还比别人努力”的超级学霸一枚。

793年,胸怀报国之志的刘禹锡自信满满地奔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一试而中!时年21岁,和上篇的王维有一拼,果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啊!话说刘禹锡同学的这个高考成绩的确是很值得骄傲的。要知道此时比他大21岁的孟郊同学还在家捧着《大唐历年高考真题库》辛苦复读,在此三年之后才终于跻身榜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而和刘禹锡同年出生的另一位诗坛巨擘白居易同学也要在7年后才荣登科榜,还十分傲娇地写了下“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意之句。我相信刘禹锡看到这句话一定会笑着摇摇头,拍拍白同学的肩膀说:老白啊,你们这届学生不行,你28考中都是里面最年轻的,得瑟成这样我们那届我21都不是最年少的,我们还有个20岁的超级进士柳宗元同学,服不服?!

追求上进的刘同学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因为在唐朝,想要做官考中进士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还必须通过吏部考试或者博学宏词科。刘同学就此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在两年内先后将博学宏词科和吏部考试统统拿下。考神附体,三科登第!至于三科登第有多牛,我们再找一个中唐大V对比下就知道了,比刘禹锡早一年考中进士的韩愈同学曾三试吏部而不中,以至于蹉跎十年仍然是穷困潦倒的布衣一枚。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禹锡同学的科考之路简直顺遂到了人神共妒的程度!不过别急着羡慕,因为刘同学开挂的人生这才刚刚开始。

三科等第后,刘禹锡被任职为太子校书,虽然官职不高却绝对是人人眼馋的好职位——有机会接触到帝国接班人太子大大,你说你馋不馋?近水楼台先得月,太子及其亲信侍读王叔文很快就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个才华侧漏的年轻人——嗯,可造之才,他日须为我等所用。就这样一路顺风顺水的刘禹锡在30出头就做到了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别看品级不高,权力却相当之大:“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素有八品宰相之称,据说连京兆尹见了都要乖乖让路,实在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刘同学已经是东宫太子党重点栽培的精英骨干,王叔文每提及刘同学都忍不住要连连赞叹:“梦得有宰相器!”可以料见,如果唐顺宗没有中风卧病,如果革新大业没有中途夭折,刘同学的前途简直好的看不到边。可惜天不遂人愿。永贞革新到底失败了,虽然这场变革只匆匆上演了100多天,却彻底改写了刘禹锡一生

排斥永贞革新的宪宗上位后,刘禹锡马上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湘西,多少数民族杂居,生产落后,巫风盛行,在唐代可谓是流放罪臣的绝佳选择地。从叱咤风云的革新战士到穷山恶水的司马闲职,人生急转直下,刘同学并不能平静视之,内心深处,他无时不刻不期待着能够重返长安,再展宏图: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然而期待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一年后,宪宗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就在刘禹锡仿佛看到了一丝返回长安的希望之时,宪宗却特别体贴地针对永贞革新成员另拟了一道补充说明:“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绝望,彻底的绝望。而且这种绝望的日子一过就是9年。“屈贾谊于长沙”也不过才三年,而我已贬谪九年,却仍不知归期何在。九年了 ,昔日的黄发小儿已长成堂堂男子汉,来时刚刚发芽的幼苗也已变为参天大树,山更高了,水更远了。光阴流转,物换星移,我的生活却始终看不到光亮。雪上加霜的是,在朗州的第八年患难与共的妻子也因病去世,而当时他们最小的孩子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

想到过惨,没想到这么惨!刘禹锡终于痛苦地意识到:原来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有时并不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是在门上再添几把锁!上帝却对着愤怒的刘禹锡微微一笑:谁说我没有为你开窗?我不仅为你打开了一扇窗,里面还有一顶闪耀千古的“诗豪”桂冠。

如果你没有被绝望征服,你就会变成一个更刚强的人。刘禹锡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没有在悲苦绝望中沉沦,而是把痛苦咀嚼后谱出了一首气势如虹,响遏行云的秋之赞歌!伤春悲秋,从来都是诗人的职业病,而刘禹锡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你们都喜欢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春天,我偏要歌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的秋日!你们想看我哭的样子,老子偏要笑的更灿烂!

明知无望却偏不绝望,靠着这番不屈的意志刘禹锡在朗州苦苦支撑了9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召回长安的好消息到底还是来了!这一刻刘禹锡已经盼了太久,大喜过望的他幻想了无数种回到长安的光明前景,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次奉诏回京等待他的却并不是柳暗花明,而是另一段痛苦贬谪的开端。

长安历来有春日赏花的习俗,可是从前看的都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啊,曾几何时,开始流行看轻薄妖冶的桃花了?!刘禹锡不喜欢桃花,觉得灼灼其华的它们像极了朝堂之上那些趋炎附势,不可一世之徒!流连花丛之中,想到自己一心为国,却被无情贬谪,日思夜想回到长安,新的任命却迟迟不见发布。

一时火起刘同学提笔挥毫写下了这首古今皆知,极富戏剧色彩的“桃花诗”。此诗一出,算是彻底捅了马蜂窝。朝中新贵们纷纷对号入座,群情激愤:我去!很明显这货是在映射我们呀,说我们都是靠打击迫害他上位的!讽刺,赤裸裸的讽刺!同时被深深刺痛的还有逼宫上位的唐宪宗:好你个刘禹锡,时至今日你对永贞革新居然还是死不悔改,你没错那就是我错了?!好,你打我的脸,我就贬你的官!有多远贬多远!!

这样刚刚从朗州回来的刘禹锡一下子又被踢到了岭南作刺史,“官虽进而地更远”,此后又辗转夔州,和州,到处支边,一贬又是14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算上之前朗州的9年,刘禹锡整整被贬了23年。人生苦短,能有几个23年。后来连白居易都看不下去,替他鸣不平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兄弟,知道你是有才才被贬的,但是贬了23年确实也太多了!

你是不是以为听到这句话的刘禹锡会一把抱住白居易哭出了鼻涕泡:呜呜呜,乐天,还是你懂人家的苦哇。NO,NO,NO!完全不是这样的。在苦难面前,刘同学再次展现出了威武不屈的诗豪本色,回复了白居易这样一句刷屏千年的人生格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一叶沉舟挡不住千帆竞发的洪流,一木之病压不住万木争春的生气,理想和希望一直都还在我老刘心中。老子还能再战500年!

贬谪是政治生涯的厄运,却是文学创作的福音,对古代文人而言,这是一条屡遭验证的铁律。刘禹锡当然也不例外。贬谪朗州他留给了我们一首惊艳千年的秋之赞歌,而第二次被贬更是成就了他纵横中唐诗坛的两项独门绝技——民歌乐府诗和咏史怀古诗!在夔州刘禹锡结合民歌韵律首创《竹枝词》系列乐府诗,其中传唱最广的当属以下这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将初坠情网的少女内心既惊喜又困惑的复杂情绪巧妙刻画出来,以“晴”代“情”,匠心独运,一语双关。即委婉含蓄,又耐人寻味:郎啊郎,你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意?爱情真是件折磨人的事啊!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也让刘禹锡对历史沉浮洞若观火,独具慧眼:《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中晚唐诗坛之上,若论咏史怀古诗,刘禹锡说自己是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而在其30多首咏史诗中,作于和州任上的《金陵五题》又当属巅峰之作!第一首《石头城》只区区28个字便将六朝古都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冷寂萧条之状描写的淋漓尽致,尤其一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堪称神来之笔!

连白居易看到后憋了半天都想不出更好的句子,无奈感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而刘禹锡对此也是相当自得:哎呀,老白啊,你夸的有点过头了,不过呢,也不算很过头。不得不说,白同学还是相当有先见之明的,此后模仿刘禹锡此作者果然不胜枚举,连宋朝第一大V苏轼也未能免俗,仿写如下: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

有意思的是,苏大神经常模仿唱和别人的佳作,大多都是和作胜过原作,但其模仿刘禹锡这句却是公认的不如原作来的精彩,由此也可见刘同学咏史怀古之功力,实非常人堪比。

《金陵五题》中另一篇不得不提的佳作则非《乌衣巷》莫属: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是写历史兴替,这首诗妙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燕子作巢这一特写镜头巧妙折射出金陵的沧桑巨变:燕子依旧飞来,世家豪族的华贵宅第却早已沦为普通百姓的烟火民居。每每读来,今昔异貌,繁华成空的凄凉之感毕现。

而令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的是——这两首殿堂级神作都是刘同学凭空想象而出的,彼时他根本未曾到过金陵古都!去都没去过,就写到后人无从下笔的高度,奇迹,简直就是奇迹!不仅怀古诗独领风骚,因为贬官走遍大江南北的刘同学写起山水诗来也是出手不凡,构思新奇,比如纵目洞庭,刘禹锡看到的是:《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将波平如镜的洞庭湖比作银盘,而青翠的洞庭山恰似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缀放其中,比喻之形象,想象力之丰富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无由白居易同学感慨道:“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是的,一波三折的仕途之路,让历史上少了一个志得意满的政客,却让我们多了一个独出机杼的诗标国手。一切自有天意。

文学创作井喷的同时,仕途的转机也再次降临。828年,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大力举荐下,刘禹锡再返长安,时年56岁。历经23年的风风雨雨,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刘禹锡会收敛锋芒,谨慎做人的时候,他却又一次语不惊人死不休!又逢阳春三月,时光改变了玄都观的景象,却没有改变刘禹锡的铮铮傲骨,故地重游,他再一次掷地有声:《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小人们,你刘大爷我又回来了!不服来战!

此诗一出,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惊了整个长安政治圈——疯了疯了!这人莫不是个傻子吧,不是傻子,也是个精神病!二十三年的穷山恶水还没享受够?还敢写?!朝野上下喜欢刘禹锡的也好,讨厌刘禹锡的也罢,此时此刻也都忍不住发出了同样的心声:见过骨头硬的,没见过这么硬的!牛逼,佩服!

而对于刘禹锡而言,官场沉浮几十年,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再度惹祸上身,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他就是要告诉那些执政者:永贞革新没有错,你们可以贬我的官,但却永远也改变不了我对理想的坚定!“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理想当然值得坚持,却绝非廉价之物。

果不其然,刘禹锡再一次付出了代价,博足了眼球的桃花诗第二弹令当政者深感其桀骜不驯,难以驾驭,本想委以要职的计划也转为其他无关痛痒的闲职。三年之后,裴度下台,已近60岁的刘禹锡被再度排挤出京,又历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三度遭贬,年近花甲的他早已看透世事,从容赴任。从此,他再未回到长安

836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三起三落,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曲折皆因永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逞一时意气,误一生大计!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

是的,这个分析完全没有错。但是如果你读过他高中进士之后写就的《华山歌》,你就会明白他为何要走这样一条荆棘遍布的路,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从科场才子到钢铁战士,只因为一件东西——信仰。刘禹锡最终将他对永贞革新的忠诚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退居洛阳6年后,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物王叔文倾情辩护,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永贞革新历时只有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

即使没有人理解,即使所有人都不支持,即使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无怨无悔!沧海桑田,此心不移。

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842年在自己倾情歌颂的秋日里带着对理想的缅怀驾鹤西去,终年70岁。在高手林立,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或许不是才情最盛的,却一定是最倔强最乐观的,他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斗士情怀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豪迈诗情让我们相信:即使身处逆境,也永远不只有悲观绝望这一个选项,我们还可以选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而刘禹锡选择的是:坚守信念,永不言弃。豪情一生若此,恰似碧霄一鹤,吟啸千古!

相关推荐:

曹操的女人:揭秘让曹操栽跟头的三个美女是谁?

唐朝皇帝李隆基为什么叫唐明皇而又叫唐玄宗?

传奇女人的传奇人生 慈禧身世之迷的五种异说

周厉王以'专利'治民:引发史上第一次平民暴动

三国时的聪明小孩儿有很多 曹冲并不是最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