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刘备:夷陵之战为何不听劝阻,犯下大错,致使蜀汉后期无兵可用?刘晔道出真实原因

发布时间:2014-09-07 栏目:专题 投稿:大气的宝马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其中蜀汉的君主刘备一生堪称传奇,然而在晚年的夷陵之战,却败光了蜀汉的兵力,那么他为何不听劝阻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夷陵之战爆发前夕,许多人对刘备出兵攻打东吴的想法提出了劝谏,其中又以赵云、诸葛瑾、黄权的劝谏最为恳切。

赵云劝刘备说:“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魏,则孙权自然归服。如今曹操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儿子曹丕窃夺了汉朝的皇位。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叛逆,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一 定会自带军粮,驱策战马迎接陛下的正义之师。我们不应置曹操而不顾,先和孙权开战。两国战端一开,不可能很快结束,这不是上策。”

公元221年七月,孙权听说刘备发兵来攻,派使臣向蜀汉求和,刘备置之不理。时任南郡太守的诸葛瑾(诸葛亮的兄长)于是写信劝刘备说:“陛下认为,您和关羽的感情比您和先帝(笔者注:此处先帝,指的是汉献帝,当时蜀汉地区传闻汉献帝已经遇害,故如此称呼)的感情,哪个更亲密呢?荆州地盘比起全国地盘,哪个更大呢?曹魏和东吴都是您的仇敌,但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您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决定。”

赵云和诸葛瑾的劝谏,说白了就是劝刘备应该以大局为重,先联合东吴打败曹魏,然后再与东吴算账。但刘备都没能听进去,坚持要出兵进攻东吴

治中从事黄权见刘备执意要攻打东吴,便退而求其次,从战术上劝谏刘备说:“吴人强悍善战,而我们的水军顺江而下,前进容易,撤退因难。请陛下派我率军为前锋,向敌人发动攻击,陛下应该在后方坐镇。”

刘备最终也没有采纳黄权的劝谏,自己亲率将士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向东吴进发,驻军在夷道县的猇亭,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派他去统领长江以北的各路蜀军。

至于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所以他自然也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但在当时,诸葛亮的劝谏刘备恐怕也听不进去。因此,在刘备惨败夷陵后,诸葛亮才会无奈地感叹说:“如果法正仍然在世,一定能够阻止主公进攻吴国的行动;即使东下,也绝不会失败。”

总之,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蜀汉的许多大臣都持有与赵云相同观点,向刘备提出劝谏的人非常多。此外,广汉郡有个叫秦宓的士人,一直不愿为官,但此时听说刘备准备率兵攻打东吴,竟然也上书陈述天时对蜀军必定不利。

这说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既得不到上层人士的支持,也得不到普通民众的支持。然而,刘备却始终没有醒悟,不仅将自己的大臣们的劝谏全都置之不理,还像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对待田丰一样干了一把蠢事,把秦宓逮捕入狱治罪。

作为三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枭雄之一,刘备不仅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著称于世,为人也十分谦和,能够礼贤下士,宽以待人,不算是一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劝谏的人。那么,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夕,刘备为何不听众多人的劝谏,执意要攻打东吴呢?

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关羽报仇,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在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刘备是重义气的,对于关羽的死刘备肯定是不甘心的。所以人们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为关羽报仇。刘备颠沛流离了半辈子,不会分不清轻重缓急的,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肯定是有更为重要的事。那么夷陵之战的发生,肯定有其它原因

对于刘备打不打东吴,当曹魏的战略家刘晔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刘晔认为刘备肯定会攻打东吴。也就是刘晔所说,刘备必须攻打东吴,他认为刘备这样做有两个原因。在三国时期,刘晔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

刘晔认为,刘备必定要出兵攻打孙权。第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关羽情如兄弟,关羽被杀,刘备不可能坐以待毙,从这一点来说刘备也必须出兵。那么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蜀虽莅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蜀汉虽然是地界狭窄,国力较弱,但是刘备想要靠威武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势必要出兵。通过这样的行为向人们证明刘备的强大。刘晔认为,刘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出兵攻打东吴。不得不说,刘晔说得有道理。

当时的刘备蜀汉毕竟是外来户,根基并不牢固。关羽被杀,荆州被夺,这让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那么荆州对蜀汉来说,无疑是门户,不可否认的是,荆州对于蜀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有想要夺回荆州的想法。

那么夷陵之战发动,就是刘备为了宣扬自己的威武。刘备如果不能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的根基肯定会动摇。原因就是刘备是一个“懦夫”,根本没有血性。这样会被其他人看贬,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肯定是必定发动夷陵之战的。

夷陵之战的出现,除了为关羽报仇之外,还为了耀武扬威,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才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夷陵之战的发展进程,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进攻。

时间是公元221年的初秋到初冬,大致是七月到十月。蜀汉的东征大军,兵分南北两路。南面一路是主力,由刘备亲自统率,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将军张南为前部,吴班、陈式、辅匡、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北面一路是偏师,由镇北将军黄权统率,主要任务是防备魏军袭击。

此外,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地区用金帛爵赏招纳少数民族出兵协助破吴。

战争开始以后,蜀汉方面不断取得胜利。刘备的大督将军冯习和将领吴班等人,接连攻破东吴将军李异等人守卫的巫、秭归,前锋进到荆州西境的夷陵县,深入东吴境内五六百里,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表示愿意出兵响应,声势很是浩大。

第二阶段:吴蜀相持。

时间大致是公元221年年末到222年的夏天,共七八个月。

这时,刘备的统帅部已经到达夷陵战场的前线。起先驻扎在秭归,后来又率领诸将“缘山截岭”进军到夷陵,在夷陵南部的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安黄权所统率的北路诸军也从长江北岸进军到夷陵道,同东吴军队相恭其他蜀汉军队也先后出巫峡,各自据险屯兵,树栅立营,从巫峡到夷陵连营七百里。

与此同时,陆逊所率领的大队人马也陆续到达夷陵战场。陆逊的部将宋谦到达前线以后,攻打蜀汉的五个屯兵处所,都得到了胜利,蜀汉军队的攻势受到遏制。

于是,刘备使用军事计谋。他一面把大批人马埋伏在山谷中,一面派吴班率领几千人在平地立营,企图诱惑陆逊出战,以便聚而歼之。东吴将领看到吴班的人马不多,纷纷要求出战,陆逊看出了刘备的计谋,拒绝了盲目出战的建议。刘备左等右等,也看不到陆逊有任何战斗的表示,只好撤出了埋伏在山谷中的人马。

经过同刘备初步接触,陆逊了解到蜀汉军队的一些特点。认识到刘备是一个“猾虏”,而且锐气方足。因此,不宜匆匆忙忙地去同他们进行决定性的战斗,而应当采取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策略。也就是有意识地把他们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拖上一段时间,拖到他们“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地步,再狠狠地打。同时,陆逊还看到,刘备不用水军配合陆军顺江而下,反而在沿江的山地到处安营扎寨,前后连营数百里,把兵力分散在不易集中的漫长战线上,实在很愚蠢。这样的敌人是不难对付的,只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捕捉到有利的战机,就一定可以战而胜之。

在作了这些分析以后,他充满信心地上书孙权说,他纵观刘备前后带兵作战,总是胜少败多,如今刘备舍弃舟船专以步兵作战,正是攻击刘备的时候,希望至尊高枕无忧,不必挂念。

第三阶段:陆逊反攻。

时间是公元222年的夏末到初秋,大致是闰六月至八月。

这时,吴蜀在夷陵战场相持已经七八个月了。陆逊所计划的疲劳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等待已久的有利的决战时机即将来临。在侦察性的试攻之后,他命令各部军士手持茅草,先用火攻的办法焚烧刘备的军营,然后一齐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势。蜀汉军队由于长期疲乏和缺乏思想准备,在军营被烧和东吴军队大规模的进攻下,纷纷四散逃命,大督将军冯习、前部将军张南被斩,四十余营土崩瓦解。

刘备仓促间登上马鞍山自保,陆逊亲自督促各部四面围攻,守山的军士战死者上万。后来,刘备利用夜色的掩护,烧了盔甲断后,才逃离猇亭,到了秭归以后,收集各部散兵,从陆路返回鱼复,进入白帝城(都在今重庆奉节)。

总计这次战役,蜀军死伤惨重,“尸骨漂流,塞江而下”。舟船器械,军用物资,也都损失殆尽。向东吴军队投降的还有数万人。

刘备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以后,感到愧恨。他忿恚地说了两句很能代表他思想情绪的话。

一句是针对陆逊的,原话是:“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一句是针对当时在战场上追他追得最厉害,几乎把他俘虏了的吴国小将孙桓的,原话是:“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追孤乃至此也!”

是的,刘备当年去东吴迎亲娶孙夫人时,陆逊、孙桓都是青少年,当时陆逊二十六岁,孙桓才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他一个六十三岁的老头,现在竟给当年的娃娃们打败了,这是多么丢人呀!这种愧恨情绪不断地折磨着他,不久以后,他就病死在白帝城。

“年轻的无名小辈,战胜了年老的庞然大物。”这是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时对三国时期吴蜀夷陵之战的评语。这里说的年轻的无名小辈指的是东吴年轻将军陆逊,年老的庞然大物指的是蜀汉皇帝刘备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影响。因为刘备蜀汉之地,有一些蛮族的军队。在夷陵之战中贡献较少,战败后损失也比较少。而蜀汉军队却损失严重,撤师之后,难以对全境内产生有力的控制。在刘备死后,益州统领雍凯和南蛮统帅孟获相继叛乱。所以,蜀汉所处在的局势可谓是内忧外患,

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兵折将,损失大批优秀的将领。而且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上更多的是完成刘备的遗愿,没有过多的创新与改革,诸葛亮死后,部下更不敢进行改革与创新。所以说蜀汉的政治也是直线下滑。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相关推荐: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丐帮帮主 手握打狗棍

汉朝十大名将之一:汉和帝麾下名将大将军窦宪

曹雪芹传说:去世后刘姥姥第一个来奔丧

陶渊明简介 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生平

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伟大的一生 詹天佑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