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赵鼎:忠贞刚烈的南宋贤相 曾两度入枢为相 最后被逼绝食而逝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爱笑的舞蹈

赵鼎南宋初年政治家,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功劳卓著,曾两度入枢为相。但随着秦桧等人逐渐得势,赵鼎被逐渐贬谪,最后客死异乡。

大厦将倾,独木难撑。这便是赵鼎的可悲处。

关于两宋臣工,有这么一种说法: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但在实际上,北宋不乏良将的存在,而南宋也并不缺少贤相。在南宋,便有这么一位文臣,他曾被后世史家视为南宋头号贤相,此人就是赵鼎。其地位之殊虽比于王导、谢安、李纲等名相,但就知名度而言,赵鼎却是远逊于这几位名相的。故赵鼎事迹,应广而告之。

国难中的守节派

赵宋帝国在北方强敌的频繁打击之下,中途短暂亡国,故可二分为北宋南宋赵鼎就是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时诞生并成长成熟起来的。北宋元丰八年,赵鼎出生于解州闻喜,史载他“生四岁而孤”。按照《孟子·梁惠王下》一文中的说法:“幼儿无父曰孤。”这说明赵鼎在很小时候便失去了父爱。

幸运的是,赵鼎有一位孟母般的慈母,赵母一人担负起了对爱子的教育之责。赵母腹中有诗书,在其教导之下,赵鼎得以“通经史百家之书”。儿时的“家学”为赵鼎日后的从政和赋诗打下了基础,赵鼎后来名声享誉政界与诗界,无不与母亲的倾心付出有关。这一点,赵鼎北宋贤臣欧阳修的经历是相似的,欧阳修同样也是四岁丧父而母教之。

崇宁五年,赵鼎进士及第。在考卷中,他抨击了一年前去世的朝廷重臣章惇,算是在政见上将章惇“鞭尸”。此后赵鼎曾为地方长官——洛阳令。在洛阳任职期间,赵鼎理政有方,政绩突出。时任宰相吴敏看中了他的不凡,遂拔擢为开封士曹。

赵鼎初涉官场之际,正赶上国家遭遇危难。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与金先后对北宋进行了旨在将其颠覆的大规模军事进攻。靖康元年,金朝军队攻占了赵宋北部军事要地太原,宋廷商议割让北部三镇太原、河间、中山于金。这个舍土保国的屈辱性政策,遭到了当时依然人微言轻的赵鼎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割地策略不值得一提,他愤慨道:祖宗的土地是不可以让与他人的,这难道还需议论吗?

但此时,北宋的危险已经不单单是失掉几座城池的问题了,强悍金人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们就是要把女真的铁爪伸向中原腹地,进而吞食整个宋王朝。而此时,在宋廷内部,不仅投降派已占统治地位,而且作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也只知道弃国保命,把烂摊子交给了嗣君宋钦宗。宋朝最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难——“靖康之变”,徽、钦二帝成为金人的阶下囚,被虏到了北国。北宋覆亡。

金人扶植原宋朝太宰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建立起了傀儡政权。作为北宋遗臣,赵鼎与胡寅、张浚三人不甘受辱,他们决定为亡国守节,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赵鼎为国的赤胆忠心,也成为他日后在南宋受到重用的一大凭资。

廷臣中的直谏派

“靖康之变”后,北宋皇族多被俘至北方的金国。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有幸免难而立足相州,称河北兵马大元帅。后赵构又于北宋灭亡之年即靖康二年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帝,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改年号为“建炎”。南宋的建立,给赵鼎带来了新的政治希望,他先被高宗朝廷吸纳为户部官员,后又转任谏官。

在谏诤官生涯中,赵鼎以自己的铮铮铁骨和两袖清风,为南宋初期的政治清明和政权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南方久旱无雨,宋高宗下诏廷臣进言。赵鼎上书说道:百姓贫弱,原因在于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破坏了祖宗之法。故应当废除王安石在太庙内的配享资格。对此,宋高宗表示完全认可,将赵鼎建议付诸实施。后赵鼎由右司谏而迁为侍御史。在处理刘光世部将与韩世忠部将之间的杀戮问题时,赵鼎建议又得到宋高宗的褒奖。

高宗说:昔日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得一李勉,肃宗朝廷开始众望所归;如今我得到了爱卿你,也算在前人面前无愧了。在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中,唐肃宗灵武即位,当时得拜监察御史的李勉因注重维持朝廷的仪范准则而深得唐肃宗信任。在宋高宗的眼里,赵鼎便是他身边的李勉。

建炎四年,宋将韩世忠取得了对金斗争的“黄天荡大捷”。时任同平章事的吕颐浩建议高宗巡幸浙西,趁着军事胜利亲征金军。对此,时任御史中丞的赵鼎表示反对。这原本是非常普遍的政见不一,而吕颐浩却“恶其异己”,改赵鼎为翰林学士。赵鼎愤而拒绝赴任。吕颐浩又改任赵鼎为吏部尚书,他依旧不接受任命,并慷慨言道:皇帝陛下有虚心纳谏的诚意,而宰相却宣扬拒谏的主张;皇帝陛下有眷佑善待谏官的心意,而宰相却显露出压抑贬斥言官的威风凛凛!为示抗议,赵鼎索性称病不出,并且还上疏揭露吕颐浩之过。

虽然从总体上看,宋高宗为一昏聩胆怵的无能之君,但他在辨析廷臣政争时,好些时候还是能分清是非曲直的。面对吕颐浩与赵鼎的争辩与矛盾,宋高宗索性罢黜了吕颐浩,并将赵鼎官复原职。高宗赵鼎说:朕每每听到别人提及前朝的忠谏之臣,总是苦于自己身边缺乏此等贤臣,如今有了你,我便不再有此憾事了。后宋高宗又将赵鼎高升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赵鼎荣为掌管南宋军政事务的副长官。

赵鼎不仅才干为人所知,而且还积极引荐对江山社稷有益的人才。襄阳陷落后,赵鼎得拜参知政事。获得这一政治头衔,意味着他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仅一步之遥了,这也更意味着他将在朝廷决策中扮演更为关键与重要的政治角色。在宋高宗面前,赵鼎认为收复襄阳,非岳飞莫属。高宗采纳了赵鼎建议,启用岳飞抗敌。岳飞果然未令高宗赵鼎失望,“出师竟复襄阳”。

赵鼎还非常有自知之明。宋高宗任命其为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使,使赵鼎获得了最高军务裁决权,而赵鼎却“辞以非才”。赵鼎首先担心在管理权问题上与川陕宣抚副使吴玠发生矛盾与冲突,故宋高宗决定重新任命其为都督川、陕诸军事。对此,赵鼎依旧认为是“小才大用”,深感自己不能胜任川陕军事指挥。他将自己与有“补天浴日之功”的张浚相比,认为自己:没有张浚的功劳而充任他的角色,远去朝廷,怎能免去众人的纷纷议论?而高宗却说道:爱卿怎能离我而远去,我应当立刻册封爱卿你为宰相

宰执中的贤能派

绍兴四年,宋高宗正式任命赵鼎为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当时宋廷宰相有二,一为左仆射,一为右仆射,两者级别相当而以左为稍贵。赵鼎在半百之际,实现了位极人臣的政治殊遇。当任命赵鼎的诏书公布于众时,“朝士相庆”,可见赵鼎之高升实乃众望所归。

赵鼎为相之初,金人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遣其子刘麟与金军合兵攻宋。有的朝臣建议高宗御驾亲征,而宋高宗本人亦有此意。赵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军事情势还没有到劳驾圣躬的地步,并建议朝廷起用久废的张浚,在他看来,“浚可大任”。宋高宗采纳了赵鼎建议张浚出山后,对敌军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金军“知南兵有备,渐谋北归”。

高宗见危难暂消,欣慰地对赵鼎言道:近来我们的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也能同心协力,一致对敌,这些都是我重用爱卿的结果。赵鼎谦虚地说:这都是出自皇上的圣明裁断,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宋高宗在其他人面前也毫不掩饰赵鼎对江山社稷的重要功勋,他还曾对张浚讲:赵鼎宰相,是上天派他下凡来辅佐自己实现国家中兴的,这真可谓是宗社的幸运啊!

第二年,宋高宗回到临安后,以赵鼎为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宋高宗赵鼎宰相兼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历史。在赵鼎的主持之下,两部史书皆实现了“是非各得其正”的结果。宋高宗对此非常满意,亲书“忠正德文”四字及《尚书》一帙赐予了赵鼎

张浚在外带兵之时,常常派遣其下属吕祉代他向宋高宗奏事。吕祉爱吹牛,每次他向宋高宗奏事,都会夸大张浚的功绩。对吕祉的夸大之词,赵鼎总会加以驳斥。宋高宗很敏感,他警告赵鼎:他日张浚与爱卿不和,问题一定出在吕祉的身上。果然,后来张浚赵鼎之间滋生了分歧。

实事求是地来看,二人关系恶化,主要还在于政见的不合。绍兴六年,伪齐以金朝的名义进攻南宋赵鼎安排退守江南,而张浚主张坚守抵抗。伪齐战败后,赵鼎主停战,而张浚却主乘胜而上。赵鼎张浚的矛盾逐渐白热化与公开化,甚至他们的门人也在明争暗斗。张浚的门人竟还作诗讽刺赵鼎,双方简直势不两立。与此同时,宋高宗还接到了对赵鼎的弹劾奏章。同年,赵鼎第一次罢相,转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张浚欲夺军将郦琼之兵权并处其死刑,不料被郦琼觉察。郦琼抢先发动兵变,裹胁四万多淮西军投降了伪齐政权的刘豫。此事一出,朝野震惊,张浚遂成为大家愤起攻击的目标。无奈之下,张浚引咎去相位。张浚罢相之时又向朝廷建议重新启用赵鼎,而宋高宗亦有此意,赵鼎因而得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第二次被皇帝任命为宰相

身居宰辅,赵鼎对政务的参与,依然少不了直言进谏,而他所居之立场,也总是客观公正的。对于张浚之错,宋高宗主张将张浚发配到偏远之地。而赵鼎认为此种安排有欠妥当,便谏言道:张浚母亲年迈,并且他还有勤王的功勋。宋高宗固执己见,仍决定将张浚发配到岭南。

对此,赵鼎坚持劝谏而不懈,他召集朝廷同僚一齐为张浚说情。赵鼎言道:张浚的罪过不过是失策罢了。凡人计虑,谁不想万无一失。倘若因一时疏漏便要将人置之死地,他人若再有奇谋秘计,还有谁敢提出呢?这件事情关乎朝廷的形象,我并不是单单只为张浚一人开脱讲情。至此宋高宗方才决定,将张浚以散官安排于永州。

外交上的主守派

论及南宋初的朝廷官员,一般分为主战派与投降派两类。其中,主战派以枢密副使王庶为代表,投降派则以宋高宗秦桧为主。其实两者之外,还有一派,即以赵鼎为代表的主守派。按照赵鼎的构想,南宋朝廷定策为北上灭金或向金屈膝投降皆不可取,而应当将主要精力用在守住现有领土上。

张浚建议南宋朝廷进攻金人的傀儡刘豫,从而收复河南。而赵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歼灭刘豫并不能保证国家北境之安危。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赵鼎认为:豫不过是案几上的一块肉而已。他仅就是仰仗金人的重视,不知道我们擒灭了刘豫,得到了河南地区,是否便可以有效防止金人的入侵……强弱不敌,应当暂时自守,而不可以采取冒然进攻。

赵鼎再次入阁拜相后,在对金态度上依然坚持以守为进,以静制动。他曾劝宋高宗:如今我观察诸将士的状态,更坚定了应当静以待之,不然将会增益他们的骄傲浮躁之心。当那些谏官建言应在淮西一带加强守备以防侵袭时,赵鼎自信十足,认为假若金兵南下,南宋完全有能力守住疆土,其言曰:我朝目前拥兵十万,敌人的骑兵前来进攻,我们的军队足以抗衡,若真出了什么问题,我赵鼎愿承担相应责任。对于淮西军民而言,宰相赵鼎的话就是他们的定心丸,自此他们便不再担忧遭遇金人的侵袭。

其实,赵鼎奉行的是一种立国之初所必须的休养生息。如同汉朝建立之初一般,国家机器刚刚建立或重建,当将注意力转移至国内的社会经济上,外交及军备上应该趋于保守甚至无为。当时,许多人认为赵鼎二次为相“无所施设”,他便以自己的休养生息论应对:今日之事就如人患上了疾病,当静心修养。如果复加攻砭,必定会大伤元气。

当时北南中国基本上势均力敌,双方谁都难以在短时期内吞并对方。在此情形之下,金人决定首先向南宋遣使议和。对于金人的议和,宋高宗是求之不得,但许多廷臣明确反对,让宋高宗非常恼火。

此时,赵鼎认为议和可行,但有两点条件是南宋一方必须要坚持的:第一,金人需送回受尽屈辱而崩逝于五国城的宋徽宗遗骨;第二,金人需送回高宗生母、已被遥尊为皇太后的韦氏。这两点对于金人虽是无关痛痒的,但对宋高宗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为宋高宗找到了在“孝顺”这顶虚帽下的议和“尊严”与“颜面”。当宋高宗将这两项条件公布于众时,朝廷上那些反对议和的大臣们虽知于宋并无具体实惠,却也不便再去阻挠与金议和

正因赵鼎的如上作为,《宋史》才对赵鼎有如此之评论:赵鼎任相当国,专以巩固既得之根本为先,根本固而后敌可图、仇可复,这才是赵鼎的真正意图。

忠贤中的悲壮派

随着赵宋与金朝对峙局面的形成,双方议和的脚步也逐渐加快。绍兴八年三月,投降派代表、大奸臣秦桧被宋高宗委任为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秦桧正式进入最高决策层,这也标志着主守派代表赵鼎政治命运的本质性转折。其实赵鼎曾促成过秦桧的政治崛起。当初,张浚向宋高宗推荐秦桧,赞其“可与共大事”,赵鼎再登相位后也表示秦桧堪当大用,明确表示“秦桧不可令去”。殊不知,秦桧乃是唐代口蜜腹剑之奸相李林甫的再生,是一“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的伪君子、真小人。

当时宋廷中,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决定不惜以丧权辱国来换取苟且偷生,此长彼消,朝廷里的主战派与主守派渐渐失势。赵鼎主张以黄河为界,宋金二国分而治之,反对屈辱性议和。然而此时,宋高宗已不再需要赵鼎的逆耳忠言,他迫切需要在秦桧的帮扶之下向金朝屈膝投降,以换取自保。'

绍兴八年十月,在秦桧为相七个月后,赵鼎的宰相生涯也算是走到了终结点,宋高宗正式罢免了赵鼎。赵鼎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又被改封奉国节度使。为了安抚赵鼎,宋高宗还虚情假意地册封赵鼎为检校少傅。

其实,除了反对屈辱性议和之外,赵鼎失宠并遭废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便是高宗建储问题。宋高宗赵构仅有一个儿子,即是在南宋初期“苗刘政变”时曾被拥立为明受帝的元懿太子。后来元懿太子夭折,因高宗再也没有生育能力,帝国无皇子。迫于众臣压力,宋高宗只得在流落民间的宋太祖后裔中寻求中意宗室,以便将来册封为皇子并承袭大统。太祖后裔赵伯琮与赵伯玖二人先后被选入皇宫中。先是赵伯琮受封建国公,并为包括赵鼎在内的朝廷大臣所普遍看好。

后来,宋高宗又欲册封赵伯玖为吴国公。宋高宗的这个想法遭到赵鼎等人的强烈反对,赵鼎对宋高宗陈谏道:建国公赵伯琮虽然还没有正式获得皇储的名分,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这是江山社稷的大计。在今日礼数不得不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这是涉及到人心,且让其无所适从,感到迷茫的问题啊。赵鼎的言论隐含着对皇上没有期待而持失望态度,尤其是在生育上。这引起了高宗对赵鼎的气愤与反感,成为赵鼎遭到罢黜的一个重要缘由。

赵鼎罢相离京之时,秦桧竟还假惺惺地率领参知政事等官员为其饯行,“鼎不为礼,一揖而去,桧益憾之”。秦桧自讨没趣,这也成为秦桧日后仍对赵赵鼎不依不铙的一个隐仇。赵鼎离朝后,宋高宗曾对王庶坦言:赵鼎曾经两次担任宰相之职,他对于国家是有着巨大的功劳的。

秦桧的迫害下,赵鼎辗转几处,后来落脚到了潮州。赵鼎在潮州一共生活了五年。此间,他闭门谢客,绝口不提政治。若有人向他询问罢相原因,他便以引咎辞职来搪塞对方。后来他又被转移至吉阳。在谢辞中,赵鼎仍不改其刚烈忠贞本色,有言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身居吉阳的三年时间里,赵鼎依旧保持“潜居深处”,过着低调而平淡的生活。广西将领张宗元出于敬仰与同情,曾赠送一些物品以供赵鼎食用。当秦桧知晓这件事后,立马将张宗元调往他处。由此,赵鼎判定秦桧依旧对他这个老政敌心存恶毒之心,于是对其子赵汾说:秦桧是想杀害我的,他必将对我下毒手。假若我现在就死了,家人都将会平安无事;我若不死,必将给我们家庭带来祸害。

不久,借着染疾,赵鼎自书墓中石,铭旌中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箕尾”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颗,据说曾经辅弼商王武丁的贤相傅说死后,灵魂就曾骑跨在箕宿和尾宿二者之间。于是,后人就将“身骑箕尾”来指代忠臣良将的死。大诗人陆游读到这两句话时曾感慨道:“呜呼!不可谓伟人乎?”此后,赵鼎便不再进食,一代名相终于绝食而终。

赵鼎其实一直都没有走出南宋官民的记忆,得知赵鼎惨死,“天下闻而悲之”。直到明君宋孝宗即位,他才得以被平反。宋孝宗追谥其为丰国公,赠太傅。《宋史》上说:“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赵鼎被正史视为了南宋中兴第一贤相,得到如此之高的历史定论,赵鼎自当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相关推荐:

载沣接受立宪派大老张謇上书 缩短预备立宪期限

吕布和和干爹董卓其实只是“结拜”而已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身边不一样的四位女人

李自成的重要谋士牛金星:他是否最后投降清廷

历史上最牛的大臣宇文护:他为啥不谋朝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