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王旦:心胸宽广的北宋宰相 一心为国为民 却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堪称完人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贪玩的火

王旦是北宋名相,进士及第,善于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力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他以自己宽阔的胸襟为北宋培育出了众多人才,他的光辉却从来没有被淹没。

王旦祖籍山东聊城莘县,出身于三槐王氏家族。宋真宗赵恒在位22年,王旦在其手下连续任要职18年。这18年中,有10年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上。王旦久居相位,真宗对他言听计从,但他从不利用职权安插亲信,结党营私,卖官邀宠,贪污腐败。他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以责己 宽以待人;清廉节俭 至死不渝。他为人为官令当朝叹服,令后人敬仰。这里且不说他如何帮助真宗处理内忧外患的国家大事,只说他日常待人处事的小节。从这些见于史书记载的小事中,已可窥见他清正为官的人品和节操。

知人善任 任人唯贤

王旦身为宰相,又得到真宗特别倚重,在皇帝面前有一言九鼎之重。正因为如此,王旦在荐人方面独具慧眼,且十分谨慎。

不用小人。

王钦若是个善于耍两面派的人物,且善于巴结皇帝,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有一次真宗欲提拔王钦若为辛相,王旦坚决反对。他说:“任人须用贤人,王钦若绝非贤人,朝中大臣都有这样的看法。”直至王旦死后,王钦若才爬上宰相宝座,因而他常恨恨地对别人说:“王旦使我晚做了10年宰相。”但事实证明,他是个奸臣。

翰林学士陈彭年,为人奸诈,外号“九尾狐”。他两次找王旦要求升官,王旦都避而不见。又转而去找另-位宰相向敏中,向敏中把陈彭年留下的材料拿给王旦看,王旦闭目置之,不屑一顾。向敏中不解其意,王旦说:“这个人只知往上爬,别的一无所能。”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彭年的品行果如王旦所言。

反对要官。

当时对宫内宦官有加封虚职的习惯,但所封之职都是观察留侯类的低职。一个受真宗宠信的宦官临死前要求加封个节度使,王旦不同意,真宗也就没有这样做。连虚职都不许自己要,可见王旦对要官者之厌恶。谏议大夫张师德是个有本事的人,两次登门拜访王旦请求晋升职务,王旦都拒之门外。张师德以为有人在王旦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求向敏中向王旦解释。

王旦对向敏中说:“我多次在皇上面前夸师德品行好,有才干,没想到他竟两次登门要官。一个状元及第后,重用只是早晚之事。如果再登门求官,让那些无门路可走的人怎么办呢”。史料记载,后来张师德先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礼部郎中、谏议大夫,都是王旦推荐的。

知人如镜。

中书省请求让盛度任右谏议大夫兼开封知府,真宗征求主旦的意见,王旦说:“我估计盛度一定不情愿担任此职。”任命既下,盛度果然坚辞不受。原来王旦深知盛度虽有学识,但酷爱文学,对政事官位不感兴趣。真宗听说后感叹地说:“王旦知人如镜,总能使人各得其所。”有一次,好友杨亿问王旦:“你看丁谓这个人怎么样?”王旦说,丁谓有些才能,但治国道理懂得不多,任了要职,如有个贤能正派的人帮助他,或许能有个好结果;若是独自当权,必定误国害已。”后来丁谓当了宰相,终因勾结官官恶僧,多行不法之事,被罢官抄家,死于异地。王旦的预言竟成事实。

爱护属下。

许州知州石普有违法行为,朝廷的意见是派人到许州就地审判。王旦说:“石普是个武人,性情粗暴,不懂法典。如就地审理,他必自恃有功,妄生事端,对国家和他本人都不利;不如将他召回朝中问罪。”御史按王旦的意见办,果然一讯而服。朝中大臣都认为王旦这种安排既正了国法,又不使属下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堪称两全之策。

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奉旨征兵,因军令太严且方法不当,士兵有哗变迹象。真宗王旦如何处置,王旦说:“ 张旻忠心为朝廷办事,只是方法有些粗暴简单,如加罪于他,恐伤其他武官之心;若镇压闹事的兵士,又必扩大事态。不如将他调上来当个文职军官,既解了他的兵权,又能平息众怒。”真宗采纳了王旦的建议,果然各方皆无异词。
薛奎被任命为江淮发运使,向王旦辞行,王旦只说了一句话:“东南一带的老百姓已经很困难了!”言外之意是,你去了之后要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听命于朝廷的同时,多为老百姓办些好事,改变一下他们的困难处境。薛奎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公含而不露,一语中的,真有宰相风度!”

不遗贤才。

寇准宰相王旦早。后来寇难被人诬陷罢官,王旦才当了宰相。因此,寇准一直认为是王旦自己挤下去的,因而常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真宗将此事告诉了王旦王旦却不以为然地说:“ 我虽然年龄大些,但治国经验不多,寇准能向你坦言我的得失,正说明他的正直忠诚。对这样的官员,朝廷应当重用。”真宗感到惊讶,便私下问王旦:“你经常称美寇准寇准他却数次说你的短处,你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王旦微笑着答道:我身居相位久了,缺失不少。因为职位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能够直陈我的不足,足见他直率坦诚。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呵!真宗听后,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可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的宰相呵!”

王旦病重,真宗问他,“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天下事应当托付给谁呢?"王旦不肯推荐,真宗一再要求,他才郑重地说: "一定要问我的愚见的话,我认为没谁比寇准更合适。”真宗其实想让王钦若宰相,说:“寇准就算了,再提别人吧。”王旦说:“其他人我就没那么了解了。”言下之意就是王钦若不能用为宰相王旦死后,寇准复登相位。寇准真宗谢恩,真宗说:“这事不用谢我,要谢王旦。王且临死前对我说,目前朝中唯一可担当宰相重任的人就是寇准。”寇准一听,感慨万端,并深深自责,自愧不如王旦

不图回报。

王旦很受真宗信任,他推荐的人真宗一定重用。正因为如此,他对荐人十分谨慎。对那些言语中流露出一些才华或有些名气的人,他不忙于推荐,而是先暗中察其言行,再当面询问他对朝政利弊的看法,有的还要让其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稿呈上,从中选出优秀的,暗中把名字记下来。到了需要提拔官员的时候,就秘密地写上几个人的名字交给皇上,由皇上作最后决定。王旦推荐的人,外人很少知情,被荐者也大都浑然不觉,不知官运为什么会突然落到自己头上。王旦死后,史官撰修《真宗实录》,检阅内廷保存的奏章底稿,才发现朝中有很大一部分要员是王旦推荐的。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王旦身为宰相,对自己要求一贯严格,出了问题自己首先承担责任;对别人则宽大为怀,从不责备求全。

身正不怕影子歪。

有一次真宗作了一首《喜雨》诗,拿给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官员传看。王旦看后对王钦若说:“皇上的诗中误写了一个字,是不是呈进去改过来?”心怀回测的王饮若说:“一字之误,无碍全诗,不必改了。”背后却把诗中有误字的事告诉了真宗,并颠倒黑白地说王旦明知有误,却不让改。真宗责备王旦,王且不为自己辩解,只是连连请罪。马知节了解实情,详细告诉了真宗王钦若此举不但没有达到打击王旦的目的,反而使真宗王旦更信任了。事后群臣纷纷议论:“王公大度能容,真宰相器也!”

勇于承担责任。

有一年宫中发生火灾,王旦立即上表请罪,请求皇上追究自己的失职之罪,免去宰相职务,真宗不允。后来查明火灾是荣王宫侍婢盗卖宫中金器,恐被发觉,故意纵火所致。纵火者被处死,失职与知情不报者也当斩首,案件涉及一百多人。王旦真宗说:“罪犯已受到应得的惩罚,以我为首辅的朝中大臣也都上书请罪,如再归咎别人,岂不失信于民?”一句自担责任的话使一百多人得以幸免。

有个占卜师上书议论官中的事情,被处死刑。抄家时发现了一些朝中官员向占卜师求问吉凶的书信。真宗大怒,要将这些人交监察御史问罪。王旦说:“趋吉避凶是人之常情,只要不议论朝政,不应问罪。”真宗仍怒气不息。王旦取出自己曾用过的占卜之书让真宗看,并说:“我年轻时也常做占卜之事,如要问罪,臣亦不免。”真宗这才消了气,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王旦回到中书省,立即将抄出的信件一火焚之。后来又有人想借此事整人,因无证据,终未得逞。

不挟嫌报复。

有一次,王旦掌管的中书省往寇准掌管的枢密院送的文稿中有些失误,寇准告诉了真宗真宗贵备了王且,有关人员也因此受到处罚。时隔不久,枢密院送往中书省的文稿中也出现了失误。办事人员高兴地拿给王旦看,想让王旦告诉皇上,来个以牙还牙。王且却让他们退回枢密院改正后再送来。寇准知道后很惭愧,见了王旦赞叹地说:“老朋友,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度量?”王旦一笑了之。

寇准在边关过生日,造假山,搭帐篷,大摆宴席,穿用之物既奢侈又超格。有人奏知真宗真宗很生气,对王旦说:“寇准做什么事都想模仿我,这怎么行?”王旦故意轻描谈地说,“寇难实在是个贤能之臣, 就是好办点俊事,真拿他没办法“。这句话把寇准的问题由大事变成了小节,真宗也顺水推舟地说:“对,这样做确实是傻。”寇准因而逃脱了一场大祸。

是非分明,大智若愚。

陈彭年等人曾劝王旦说:“平常议事时,有些奏章未经皇上过目你就擅自批复,恐怕别人会说你专权。”其实这是真宗特别授予王旦的权力,其他大臣不知内情。但王旦并不解释,更不以皇上之名压人,只是很谦虚地感谢他们的关心。真宗得知后,对陈彭年等人说:“王旦在我身边多年,我知道他禀公处事,毫无私心,我早已告诉他小事可以自行做主,你们要好好维护他。”陈彭年等人为此特去向王旦道歉,王旦却说:“我身居高位,正需要大家的监督和帮助。”对此事毫不在意。

御史中丞王嗣宗好言人短,常以诬陷为能事。为了诋毁参知政事冯拯,王嗣宗有意与王旦之弟王旭结交,以便寻机进言。王旦察知此事,反而有意处处出面保护冯拯。王嗣宗心怀愤恨,王旦却泰然处之。

主动避嫌。

王旦步人官场不久,真宗就发现他是个堪当重任之才,连连提升。当真宗要加封王旦任知贡举等掌管官吏审选要职时,王旦的岳父赵昌言正任当参知政事。为了避嫌,王旦再三向真宗辞去了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重要职务。两年后,赵昌言出任凤翔知府,真宗当天就加封王旦为知制制诰,并给予特别赏赐。

王旦的弟弟王旭为官清廉,才气过人,真宗欲委以重任,王旦以避嫌为由坚辞。真宗说:“前代兄弟同居要职者不少,朝廷任人唯贤,岂能因为你浪费了王旭这个人才?”王旦退了一步说:“实在要提拔他,可以封个虚职。”真宗无奈,只能让王旭做了个有职无权的三司判官。
王旦的女婿苏耆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真宗不知其关系,问王旦:“此人如何?”王且不置可否,苏耆因此没被选中。殿试过后,枢密院知事陈尧叟埋怨他说:“ 苏耆才学过人,你说一句话他就能入选,为何闭口不言?”王旦说:“国家以才选土,自有一定标准;我身为宰相,岂可自荐亲属。”
王旦的另一个女婿韩亿献文应试,真宗知其关系,欲召试加官,王旦坚决不同意,力辞得免。后来,韩亿按惯例被派到蜀都任职,地僻路远,无法带家眷。王旦劝女儿说:“韩亿入川后,你可回家居住,不必忧虑。我若求皇上将韩亿留京任职,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不贪恋官位。

50岁以后,王旦体弱多病,自觉精力不继,怕贻误朝廷大事,连连上书请求辞去宰相职务,这种自请辞职的做法在历代担任宰相职务的人中是不多见的。真宗感到王旦是自己治理天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膀臂,坚持不允。他先是用诏书给予褒扬鼓励,后来又当面劝说,并不断给其加封兼职。真宗越是重用,王旦越感到精力不支,难以胜任,怕一旦发生失误会使国家大事受损,过了几年,他继续上书辞职。真宗又特许他不必每日上朝,每5天面见皇上一次即可;遇有军国大事,再随时人朝参议。

王旦再托其他朝臣向真宗言明苦衷,真宗仍不应允,但对王旦不再加官,只加封邑。后来真宗见王旦确实形容憔悴,十分可惜,才勉强问意其辞去宰相职务,以太尉身份兼玉清昭应宫使。按宋朝惯例,玉清昭应宫使必须由宰相兼任,王旦辞去宰相仍兼此职,是真宗的格外待遇。王旦辞去宰相后,便一病不起,终于在60岁那年逝世。

王旦在朝中任要职多年,从不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利益:别人有事,他却全力帮忙。《宋史王旦传》中说:“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盛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这是对王旦人格的公正概括。正因为如此,真宗信任他,依赖他,臣僚们敬重他,佩服他。王旦连续执政多年,始终以“贤”闻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清廉节俭至死不渝

王旦在为官期间,十分注重作风的清廉和生活的俭朴,时刻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宋王朝一统天下不久,就刮起了一股奢糜腐败之风,一些朝官公然贪污受贿,并将搜罗来的钱财大肆挥霍。在王旦之前任宰相的吕蒙正,每天必吃鸡舌汤,弄得鸡毛堆成山。在王旦之后任宰相的丁谓,勾结宦官,密令皇宫后苑工匠制作金酒器,“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仁宗时的宋祁整日点华灯拥歌妓醉饮,有人问他:“ 你还记得上学时吃咸菜的事吗?”他竟大言不惭地回答:“ 当年吃咸菜,不就是为了今天做官享福吗!”王钦若知贡举时,公然和妻子一起收贿卖官,一个进土就卖350两。尚书左丞蒲宗孟每天宴饮要杀猪、羊各10只,燃烛三百。淮南转运使魏兼到南方赈灾,却不分昼夜地用赈灾粮款饮宴作乐,以至当地出现了“ 绕梁歌妓唱,动地饥民哭”的民谣。在这种奢糜之风包围下,王旦的清廉之风就更显得鹤立鸡群了。王旦在朝为官27年,史书中竟无一点贪赃奢侈的评议,有的只是对王旦廉洁节俭的记述和赞赏。

不尚奢华。

王旦家中的被服用具皆务求朴素,不尚华丽。家里人想用绸子把常用坐垫包起来,希望好看一些,可与宰相身份相称,王旦坚决不同意。王旦的弟弟在街上相中了一条玉带,想买又怕哥哥反对,便拿回来给王旦看。王旦让他系在腰间,然后问:“你自己看看好看吗?王旭说:“我自己看不出来。”王旦说:“系上这么重的东西,自己又看不见,只能让别人看,这不是自找苦吃吗?”王旭明白了哥哥的意思,赶紧把玉带退了回去。

王旦从不大摆宴席为自己庆寿。王旦逝世的前一年,真宗知道了这种情况,觉得一个堂堂的宰相。年龄那么大了,威望那么高,身体又不好,也该象模象样地做次寿了,便在王旦生日那天自作主张赐给酒肉米面,并指令有司负责搭棚.开封府负责组织乐队,特许王旦宴会亲友并属下诸官。王旦力辞,真宗执意不允,最后终于违心地过了一次有家庭以外的人参加的寿诞。

不置田宅。

王旦常说:“子孙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一辈人多置田产没有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性,甚至为争田产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真宗见王旦的住宅过于简陋,多次要帮他营建,王旦总是说:“ 这是前辈的旧居,我不忍心拆掉。”后来门墙坍塌了,管事的人施工修缮,临时在旁边开个小门出人。王旦骑马回家经过小门,总是小心地低头伏鞍而过,没有一句怨言。

不蓄声妓。王旦位高名显,家境殷实,却终生只娶一妻赵氏,不纳妾,不蓄声妓,这在当时纳妾押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旦给子女定婚,也不大讲究门当户对。史书中只是这样笼统地说,没有举例说明,想来一定言之有据。在门阀观念很重的封建时代,能不在声望地位上斤斤计较,也应算是难能可贵了。

不受私请。

《宋史.王旦传》中说:“旦为相,宾客常满,无敢以私请。”座中客常满,说明王旦人缘好:没人敢以私事相求,说明王旦的原则性已为众人所知。除皇上赏赐外,王旦不收受任何人的东西,也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王旦的子孙,多是经科举之路进入仕途。只是在王旦死后,其已故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夫人才因王旦之故得到皇上的荣誉封号,儿子才得以各加一官。可以想见,如果王旦在世,连这些荣耀他也会坚决谢绝的。

不摆架子。

王旦上下朝,总是骑马往返,从不坐轿,他不愿让轿夫为抬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在家中,他对弟弟和守寡的嫂子十分尊重,从不发怒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王旦生性好洁净,饭菜偶尔不大干净,他仅是少吃一些,从不埋怨或训斥。有一次, 家人故意在肉汤中弄上一点灰,他默默地只吃饭不喝汤。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说:“我这几天不大喜欢肉味。”后来家人又故意在饭里弄上点灰,王旦仍不发急,只是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再给我煮点粥吧。”

不要厚葬。

王旦临终前,将好友杨亿请到病床前代写遗表。王旦再三对杨忆说明:“我虽然做了几年宰相,但绝不能临死时为亲友求官。遗表中只写我平生经历,希望皇上勤政爱民,任用贤良,把国家治理好。”给家人的遗嘱中,王旦告诫子弟:“ 我们王家素有清名,你们一定要保持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我死后,不要厚葬,棺木中不许装金银珠宝。”真宗赏赐白金五千两,王旦坚辞不受,请人代笔写奏章向真宗申明自己的态度,并亲自在奏章后面加了一行字:“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意思是说:金银乃身外之物,多了也没什么用处,只会成为祸根。不如将此分散给大家,以免招来灾殃。写完之后,派人连同金银一起送回宫中。真宗不同意,强令再抬回来。谁知刚走到门口,王旦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王旦病逝后,真宗赵恒废朝三日,亲临哭丧,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加谥号“文正”,并停止一切饮宴活动,以示哀悼。王且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夫人皆受封赠,子、侄辈与常从皆被授官。王旦遗体初葬于祥符县新里乡大边村。后来莘县群贤堡村也建有规模较大的王言、王彻、王祜、王旦墓,并建有三槐堂。宋仁宗赵祯继位后,钦命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御赐“全德元老之碑”碑额,并准其灵位配享真宗庙庭。

相关推荐:

铁铉:铁骨铮铮拒不投降 被凌迟、下油锅都不怕 最后连朱棣都服气了

揭秘窦婴之死:权倾一时为何会夷灭三族

诸葛亮北伐中暴露的赌徒思想:对北伐缺乏整体规划

宋太宗治国方针的转向:兴文抑武 扩大科举取士

为什么道光皇帝后期那么保守和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