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徐温:从不起眼的盐贩子到杀伐果决的枭雄 奸诈多疑却又善用将吏 自奉节俭 抚爱百姓 终使杨吴士民归心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无聊的小白菜

徐温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年轻时以贩盐为业,属于杨行密帐下,将他列为“三十六英雄”之一。杨行密死时,众将多在外,他又幸运地成为辅政大臣。在其执政间,自奉节俭,从不轻易耗用资财。以严可求参与军国之谋;骆知祥专理财赋之收支。政绩尚属平稳宽和,甚得江淮众民之心愿。

私盐贩子的野望

盐,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利润,足以让人铤而走险。古代中国,贩卖私盐的历史比官盐长得多。为了保证私盐贩卖,出现了众多贩盐武装。徐温就是一位私盐贩子出身。徐温,字敦美,生于公元862年,这一年,唐廷正被各地的骄兵悍将搞得手忙脚乱。生于海州朐山的徐温是个地道的“江湖人士”,年少时就加入了贩私盐的大军,这是个有前途的行业,许多乱世枭雄就是从这儿发家的。但跻身这个充满危险、亦商亦盗的行当,足见其家事卑微,否则谁愿意在这个随时可能掉脑袋的行当里讨生活。不过,正是这种士大夫眼中不入流的贱业,彻底打开了徐温的视野,也让他积淀下一份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公元883年,就在杨行密成功走上国家公务员行列的光荣时刻,作为杨氏集团最早持股人的徐温也下注了。为了强化股权意识,集团的创始人们组成了一个誓言祸福与共的兄弟伙“三十六英雄”,徐温与刘威、陶雅等机缘巧合的兄弟们都是这个“三十六人组”天团中的一员。

杨行密遇上了一个诗人好上司高骈,让三十六人组有了上升空间。正如所有大公司都难免挫折一样,杨氏集团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总的发展趋势还是向好的,所以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不过,在三十六人组中,大家对杨氏集团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像田頵这样的牛人,起先贡献就比较大,深受杨行密器重。最让人无语的恰恰是徐温同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温吞得要命,只能看着别人立功,然后握着自己的原始股偷偷流泪。幸好,徐温毕竟是贩私盐的出身,见过大世面、敢打敢拼的汉子,当然不会和俗同光,白白糟蹋自己的有用之身。徐温同志一直在耐心地等待出人头地的机会。

走近中枢的三步曲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满心渴望成功的徐温终于等来了机会。902年六月,日益壮大的杨行密终于和如日中天的朱温火星撞上了地球。杨行密亲往前线,留下淮南节度副使李承嗣暂时主持府中事务。李承嗣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外,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搞好大军后勤。

江淮地区,河湖纵横,要想保证军需,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水运。主管后勤的军官觉得用大船运粮,不仅运量大而且安全,更有保证。对此,时任都知兵马使的徐温提出了不同意见:“连年战争,航路无人打理,很多河段早已淤塞,大船难以通行,不如改用小艇。”那个军官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家伙,知道徐温虽是杨氏集团老人,却不受杨行密待见,哪里肯听。徐温没法,只好自己组织小艇起运。

杨行密大军到达宿州时,适逢连日大雨,军中眼看就要断炊,兵士们因为吃不饱面有饥色,一个个蜷在潮湿的帐中骂娘。可是,那些让他们望眼欲穿的载粮大船,却被阻塞在河汊里,不得寸进。就在杨行密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甚至准备退兵的当口,徐温率领的小艇冲过暗流险滩,以蚂蚁搬家的精神为杨行密送来了救命粮。这一下,杨行密徐温这个老兄弟的观感大变,觉得徐温不仅为人厚道,而且见识不凡,比那些只知打打杀杀的老兄弟强多了,于是,开始与他商议军事。

好事成双。徐温走近杨行密的第二步很快就来了。第二年八月,杨行密派润州行营招讨使王茂章攻打反叛的杨氏大将安仁义。王茂章是个连朱温都佩服的狠人,可是在安仁义面前却吃了瘪,迟迟未能建功。杨行密只好派徐温率军前去助战。徐温认真分析了战场形势后,决定利用安仁义孤立无援且与自家信息不对称的窘境大作文章。他命令自己率领的军队全部改换成王茂章军队的衣服和旗帜,一定不要让安仁义知道己方增兵的消息。安仁义果然上当,还是以对付王茂章的办法攻击徐温的援军,结果一头撞到了铁板上。徐温奋力出击,麾下的生力军把安仁义打得大败。这一仗让杨氏集团的各位大佬无不刮目相看,原来徐温真的不是徐老蔫,他的本事大着咧!

同年九月,杨行密忍受不了小舅子朱延寿的逼宫,决定除之而后快。同样不喜欢朱延寿的徐温,采纳手下头号智囊严可求的妙计,建议杨行密当一回戏精,假装眼睛有病和朱延寿演个生死大戏。别说,杨行密老而弥奸,将自己的戏精本领发挥到了极致,成功骗过了朱延寿和他的姐姐,然后,将久经沙场的小舅子杀死在自己的卧榻前。

这次的计策虽然是严可求出的,但它是徐温从谏如流的结果,而且说动威名赫赫的杨行密照计行事,必是颇费心思的。徐温的第三步走得最成功。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徐温才由杨行密的老兄弟变成了贴心人。果然,不久,徐温因功升任右衙都指挥使,不仅掌控了杨行密的亲卫,而且开始参与杨氏政权的谋议。牙兵作为藩镇镇帅亲兵,在五代时期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强大力量。徐温能够担任牙兵统帅,足见杨行密对他的信赖。徐温凭着自己的睿智,稳健地三步上栏,一举甩掉了扣在头上多年“吃干饭”的帽子,终于在杨行密日渐衰老时走近了这位十国第一人。

维护统嗣 临终受命

905年,横行江淮的杨行密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生前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们,一个个都不成器,要么荒淫胡闹,要么懦弱无能,在这个大争之世,教他们如何自保呢?他甚至在大臣的提议下,萌生了让大将刘威主政的念头。当时,杨行密的麾下大将大多出镇在外,留在身边的恰恰是最近走红的右衙都指挥使徐温。老实说,此时的徐温杨行密还是忠诚的,他比较倾向于立杨行密的长子杨渥,这是那个年代顺理成章的事情,徐温乐得顺水推舟,而且他曾经对杨渥做过感情投资,现在该是收取回报的时候呢。

杨行密就在挂掉的前一年,还在为立储的事烦恼。从内心来说,他并不看好杨渥,就借宣州观察使台濛去世之机,任命杨渥宣州观察使,将他外放出京。这让杨渥很恐慌,感到自己可能会在争储大战中出局。危急时刻,徐温杨渥说:“大王卧病,而令嫡子出藩,这一定是奸臣的阴谋。他日召您回京,若没有吴王的令谕和我派遣的使者,您千万不要听命!”得到手握重权的徐温的支持,杨渥非常感动,哭着道谢后才去宣州上任。

如今,听说杨行密对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徐温进谏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大王让刘威主政,恐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就要拱手让与他人了!”同时,他派人速去宣州召回杨渥,接受遗命。事已至此,杨行密只得对徐温等人流泪叹道:“此生富贵,死不足惜。唯诸儿愚钝,不晓大计,望诸公善加辅弼!”

翻云覆雨 独掌大权

一朝天子一朝臣。杨渥上台之初,对徐温还挺感激的,可是时间一长,他就对受命辅政的左牙都指挥使张颢和右牙都指挥使徐温意见满满了,不自觉地走入了权臣与新主矛盾的死循环中,成为一对你死我活的冤家。杨渥在轻易吞并江西后,自认为武功天下无敌,越发看不惯一直劝他自重的张、徐二人,怒气冲冲地说:“你们老二位如果觉得寡人不行,就杀了我,自己做吴王好了。要不就闭上嘴,少说两句!”这个节奏有点急,久闯江湖的张、徐二人嗅出了新主话里的杀机,决定先下手为强。

此时,徐温的势力略逊于张颢,再加上他是个善于隐忍的人,所以处处推张颢出头。张颢不疑有他,乐得冲在前面。他们经过一番谋划,先派人支开杨渥的死党,并勾结地方镇帅将其杀掉,然后再缢杀杨渥。可怜的杨二世死时年仅23岁。

本来,二人约定平分吴国,可是关键时候,张颢反悔了,想着独吞吴国。张颢逼着群臣表态,众人沉默以对。这让张颢内心生惧。关键时刻,徐温的挚友严可求挺身而出,对张颢说:“安淮南者,非公而谁?只是目前时机未到!”接着他又说:“杨王虽死,但其旧将刘威、陶雅、李遇等皆牧守一方,未肯心服张公。为今之计,不如嗣立二公子隆演,张公主政以令群臣!”说着,他竟从衣袖中变戏法似地掏出尿遁时匆忙写就的杨行密夫人史氏的教令,大声宣读。严可求不愧是淮南第一智者,一套组合拳将张颢打得措手不及,只好默认现实。那些对张颢弑主自立不满的大臣立刻扶杨隆演上位。

杨吴政权瞬间分崩的危机虽然过去了。但是朝堂上的争夺并没有止歇。张颢既然想吃独食,就不会给徐温好果子吃。他决定外放徐温去守卫润州。对于张颢的阴谋,徐温进退两难,只得问计于严可求。严可求立即去见张颢,故作惊讶地问:“坊间传言张公欲杀徐温,才将他调离扬州,不知是否如此?”这一直截了当地的质问令张颢颇为尴尬,忙说:“没有的事,是徐温自己要去的!”

暂时按住张颢的杀人冲动,严可求又当着张颢的面质问徐温:“徐公受杨王大恩,却在淮南政局动荡之际,甩手外放,您就这样报答杨王的厚恩吗?”徐温心领神会,立时入戏,连声叫冤:“岂敢,岂敢,徐温一刻也忘不了杨王的厚恩,愿效犬马之劳以报杨氏!”被拉来跑龙套的淮南节度副使李承嗣也跟着起哄,张颢没法,只好不遣徐温

徐温知道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自己老好人的伪装一旦撕去,就无法重新披上,要想在吴国活得久长,就必须除掉张颢淮南夺权大戏至此翻转,高潮迭起。徐温命部将左监门卫将军钟泰章袭杀张颢。这位南唐后主李煜的外祖父果然不负主望,亲自挑选了三十名壮士,宰牛烹羊,刺血立誓,然后制定计划、精心操演。

毕竟是对付位高权重的老战友,即便老奸巨滑的徐温也有点不放心,生怕钟泰章关键时刻不够果断。于是,他派人半夜找到钟泰章,假意对他说:“徐温上有老母,下有亲族,生怕事情不成功,遗祸全族,不如先别杀张颢了。”钟泰章闻言却说:“徐公话已出口,再停下来张颢就会放过他吗?”徐温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钟泰章乘张颢不备,利用自己监门卫军官的身份,直接带着30个死士闯进张颢的议事大厅,将其斩杀。徐温随即将张颢的死党一并杀掉。然后,徐温哭着将弑杀杨渥的全部罪状都归之于张颢。听着面前这个杀死自己长子的老头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诉说,史太夫人胆战心惊地哭道:“哎啊,我儿子不懂事,横遭杀戮,死就死了,希望将军能让我们全家生还庐州,必然感激您的大恩大德。”徐温不答,只是继续哭。

猜忌将臣 善用将吏

没了张颢徐温成为淮南吴氏政权的唯一权臣。可是,那些地方实力派却不买徐温的帐。杨行密旧将、继任的宣州观察使李遇便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刺头。李遇对着徐温派出的使者公然叫嚣:“我都没见过徐温,他凭什么主政?现在征召我去扬州,难道想让我做杨渥第二吗?”对于李遇的挑战,徐温派出大将柴再用带着秘密武器前往征讨。柴再用在宣州城下,一连攻了多日,都被李遇击退。于是,只好祭出了秘密武器。

原来这件秘密武器正是李遇的爱子,柴再用将李公子置于城下,逼他对着城上哀号。这下,李遇麻爪了。李遇没有淮南首将李神福当年那种即使家属被劫也面不改色的觉悟,顿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此时,徐温的使者何荛奉命入城,假借吴王杨隆演的名义劝降:“李公如果真的要反杨氏,请斩荛头。如不反,请即开城!”李遇别无选择,只得出降。哪知,柴再用一进城,就奉徐温密令,将李遇全家诛杀。

徐温的雷霆手段瞬间慑服了硕果仅存的刘威等将,他们忙着进入扬州恭贺新主,顺便到徐温面前表达忠心。徐温笑脸盈盈,用菩萨心肠款待众将,就像杨行密生前对待他们一样。不过,狡诈如曹操的徐温从没不会放弃对诸将的怀疑。918年,大将刘信围攻虔州,久攻不下,就派人劝说城中守将体面出降,还将此事上报徐温徐温大怒道:“刘信以十倍之众,攻不下弹丸之城,反而想着劝降,让吴国凭什么立威呢?”说完,命人将刘信使者暴打一顿,边打边说:“我这是打的刘信。”随即徐温增派军队,全力攻下虔州。事后,有人希旨诬陷刘信作战不利,徇私纵敌,并预言刘信欲反。不知怎的,刘信竟听到了这些诬告,慌忙抛下军队,亲自去面见徐温

徐温不听刘信的辩解,却提议要与刘信赌博。刘信拿起骰子高声祈祝:“刘信如果真的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无二心,一定是浑花。”结果刘信掷出的六个骰子全是红面。徐温见状颇为羞愧,亲自给刘信斟酒陪罪。不过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徐温始终对刘信心存怀疑,不久,就找借口将刘信召入扬州,任为左统军,削夺了兵权。总得来说,徐温对政敌冷酷猜忌,如秋风扫落叶般,但对自己看中的人,还是如春天般温暖的,这也是欧阳修夸他“善用将吏”的原因。

徐温知道自己的墨水不多,于是养了很多门客帮忙,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其中,徐温最信任的是严可求和骆知祥两人。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擅长聚财兴利。于是,对于政治和军旅之事,徐温总是要先听取严可求的意见才具体实施,生于陕西的严可求也不负淮南第一智士的美誉,尽心竭智地为徐温出谋划策。

至于生财用度方面,徐温不仅经常请教骆知祥,还放手让他主抓吴国经济建设,使得淮南一地国用充足。在吴国人交口称赞的能臣严骆的尽心辅佐下,徐温政尚宽平,赢得了吴地百姓的拥戴。

惠民四政 遗泽后世

徐温是个成功的权臣,他维系了杨吴政权的稳定,也为南唐政权奠定了基石。出身贫寒的徐温,对于乱世求生的百姓充满同情,曾经为百姓做过四件实事:

其一是分发救命粮。当年徐温曾随杨行密攻打宣州,破城后,诸将都拼命抢掠宝货,只有他带兵占据粮库,取出粮食煮粥分给城中饥饿已极的百姓,活人无数,时人争相点赞。

其二是派送暖身衣。徐温母亲去世时,将士们做了很多偶人前往坟前祭奠。此时,徐温权势日重,人们为了交好他,特意给偶人制作了精美的服饰。这些华服用过后都会烧掉的,徐温却不同意这样做,对众人说:这么好的衣服全是百姓辛苦织就,与其将它烧掉,不如祭祀后脱下来分给衣不蔽体的百姓。他相信,这样做母亲泉下有知也会同意的。

其三是实施清正令。徐温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每次处理政事时都要让僚属帮他详解相关文件,然后,据此作出判断,处理的结果大抵合情合理。徐温曾对属下们说,现在国家粗安,我们应实行清明公道的政令,好让百姓睡个安稳觉。

其四是不做糊涂人。某位将军酒后对徐温的奖赏表示严重不满,结果他的满腹牢骚被人报告给了徐温。打小报告的人建议,把将军处死免得日后图谋不轨。哪知徐温听说后,却没有像其他权臣那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稀里糊涂地把将军杀掉,而是主动背锅,承认失察的错误,并迅速把将军提升为刺史。

作为权力顶峰的角逐者,徐温的“温情”着实让人感动,也为徐氏代杨铺平了道路。杨隆演死后,徐温放弃了对自己不满的杨行密三子的拥立,改立四子杨溥。他让自己的儿子在朝辅政,自己出镇强藩,遥制朝廷。可惜,徐温的亲子们都不给力,倒是他的养子徐知诰成为众望所归。公元927年,徐温病逝,时年六十六岁,追封齐王。李昪建立南唐后,追谥其为忠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为义祖。

相关推荐:

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是怎么死的?战死沙场还是死于非命?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何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宇文护杀三个皇帝最后死于自己扶持的帝王手中

揭秘:在天下大定之后隋文帝如何对待功臣?

古今奇事:一代好色宰相冯延已为何竟怕老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