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刘仁轨:胆识超群 胸襟似海 曾一战打得日本800年不敢招惹中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抗日英雄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欢喜的盼望

刘仁轨唐朝名将,出身尉氏刘氏。他恭谨好学,博涉文史,直言敢谏。镇守百济期间,他因救援新罗,并在白江口之战大败倭国、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也使刘仁轨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为数不多海军名将。

刘仁轨出生于隋末,唐武德初年,出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一折冲都尉,骄狂放纵,因罪入狱仍恶习不改,还当众谩骂陈仓尉,刘仁轨命人将他乱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斩首,但又一想这县尉也够胆大了,竟敢杀我折冲都尉,诏令将他押至长安,要当面看看他是何方神圣。

刘仁轨被押至京城后,面对太宗神色自若。一番审讯之后,太宗竟无了怒气,反而欣慰起来,眼前这个县尉身上有一股可贵的胆气、正气和浩气,坐在一旁的魏征也连连称赞。于是,唐太宗不但没杀刘仁轨,反将他提拔为栎阳县丞。刘仁轨从此进入了高层的视野,最后成为安邦定国的名将和宰相,一生波澜壮阔,可圈可点。

自学成才

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社会动荡,刘仁轨从小就没有受过像样的正规教育。但是,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每当劳动之余,他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划划,默默地复习所学内容。以后又博涉文史,日积月累而有了渊博的学识。李渊立国后,原隋朝将领任瑰任河南道安抚大使,刘仁轨在他身边做了“办事员”。一次任瑰上表论事,刘仁轨看到了草稿,便顺手改了几个字。任瑰看后大吃一惊,这个没上过几天学的杂役竟成了他的“一字师”,内心的欣赏不能自已,遂按官制任命他为息州参军,很快又改任陈仓县尉。刘仁轨从此正式步入了官员行列。

刘仁轨的自学成就,为以后担任更高的职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日的朝鲜半岛,在唐初仍处于“三国时代”,即百济高丽新罗三国,三国都臣属唐朝。唐高宗显庆五年,百济依仗“大国”高丽的援助,多次侵犯新罗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朝上表求救。高宗派苏定方率大军讨伐,龙朔三年攻占了百济。唐高宗刘仁轨率领军队留驻镇守,另一将领刘仁愿回朝“述职”。

刘仁愿到长安后,高宗慰问他说:“卿在海东,前后奏请,皆合事宜,而雅有文理。卿本武将,何得然也?”刘仁愿说:我一介武夫,哪会写出那样的奏章,那都是刘仁轨之词,非臣所及”。高宗听后,深叹赏之,破格提升刘仁轨六级官阶,还给了他丰厚的奖赏,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治理攻破后的百济地区。

适时谏言

贞观十四年秋,太宗打算到同州打猎,而且还要设置专门的栏栅围圈野兽。秋天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刘仁轨上奏曰:“臣闻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正常征用的劳役,已使百姓苦不堪言,如今陛下又要栏栅围猎,那就需要派人设置栏栅,修理桥道,即使再节省,恐怕也需一二万劳力。

为此,他建议把打猎时间推迟十来天,等待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再从容出动,这样于公于私都能得到兼顾。唐太宗接到奏书后随即“批示”:“卿职任虽卑,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很快任命刘仁轨为新安县令,后又拜给事中,成为了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

唐军攻下百济后,唐高宗任命刘仁轨为检校熊津都督,统领驻百济的军队。而此时的官军,几乎都是些老弱病残,穿着又像叫化子,而且思乡心切,无心作战。刘仁轨对此极为忧心,在进行了认真调查后,他上奏高宗:“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

然而,前些年朝廷征兵,“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为什么今天会出现这样糟糕的状况呢?主要原因是废除了奖赏制度。以前征战阵亡的,皇帝都要亲派使者前往吊唁祭奠,而且还追封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子弟,未阵亡的也都赐勋一级,这样便极大地调动了百姓当兵的积极性,优质兵员源源不断。

但自显庆五年以来,官军屡次渡海东征,但地方政府却不予记录,死伤也无人过问,因此眼下征兵十分困难,“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征来的兵不是青壮而是老弱。不久前,我军攻破百济、苦战平壤,“当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第,无所不至”。

但是,士卒解甲返乡后,迎接他们的不但不是奖赏,而是拘捕和监禁。州县官吏上门催迫租赋,退役老兵根本无法生活。不久前,大军出发时就有士卒逃亡和自残。另外,这些年每每出征,都让有勋级的人挽舟拉车,“劳苦与白丁无殊”,令这些立过功的人很没面子。“百姓不愿从军,率皆如此”。

刘仁最后说:“逆耳之事,或无人为陛下尽言,故臣披露肝胆,昧死奏陈。”望陛下一改上之弊政,厚加慰劳,明赏重罚,鼓舞士气,重拾军心。否则,“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哪还有能力去开疆拓士、战胜强敌呢?高宗读后极为感动,“深纳其言”。

胸襟似海

刘仁轨在给事中任上,因主持正义,得罪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且混成了武则天心腹的右相李义府。李义府屡施奸计欲置刘仁轨于死地,先是将刘仁轨外放任青州刺史;唐军征伐百济,又令刘仁轨负责为大军浮海运粮。当时的季节根本不宜出海,但李义府硬逼船队起航,结果“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但也有官员为刘仁轨说公道话,认为不是责任事故,“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皇帝最后拍板:取消刘仁轨名籍,“以白衣从军自效”。就这样,之前的“青州市长”,只得以一介布衣和戴罪立功的身份随军征讨辽东。

高宗乾封元年,昔日的右相李义府被流放且死在了流放地,刘仁轨却被朝廷任命为右相。此时曾经审讯刘仁轨的袁异式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刘仁轨一定会对他施以报复。但是,刘仁轨当面向他做了解释,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好好为国家工作。刘仁轨说到做到,不但没有打击报复,而且还根据袁异式的才能,提升他为詹事丞,后又推荐他当了司元大夫。

扬威白江

当初,刘仁轨是以白衣身份随军出征的,或许唐高宗也知道他冤,故很快便被启用。在征伐百济一系列的战役战斗中,刘仁轨如虎入林,如鱼得水;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敢打敢拼,连克强敌,最为得意的一仗就是白江口大败倭国和百济联军。战役发起后,刘仁轨率领的唐军,在白江口与前来支援百济军的倭国军队遭遇。倭兵二万余人从海上扑来。

刘仁轨毫无惧色,审时度势及时掌握战场主动权,抓住战机连续四次向敌人发起进攻。水陆协同并进,士卒拼死杀敌,倭兵丢盔弃甲,唐军四战四捷。最终焚烧倭兵舟船四百余艘,整个水面烟火冲天,连海水都变成了红色。百济国王扶余丰最后逃跑到了高丽,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残部投降。此役使刘仁轨名声大振,朝野钦服,他也由此进入了大唐名将的行列。

在包括白江口在内的各次作战及善后工作中,刘仁轨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华和管理能力:

一是敢于“抗旨”。

刚刚攻破百济后,刘仁轨率军驻守战略要地熊津。而此时唐高宗却诏令刘仁轨退守,说:包围平壤的部队已经撤退,你应率部撤离熊津,开赴新罗。其实,此旨很符合广大官兵的心愿。刚刚进行的战争十分残酷,活者大都是侥幸生还,故大家都渴望能尽快回到故乡。但是,此次征战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目的,即惩罚高丽。此时撤退,显然会造成前功尽弃,故刘仁轨坚决反对。

他说:此时此刻,将士先考虑的不应是自己而应是国家。皇上欲消灭高丽,故先征百济。攻克百济后留兵驻守,目的是控制其中心地带,威慑残敌。目前百济虽说攻破,但“余寇充斥而守备甚严”,敌人的实力完全有可能重新复国。眼下我们应“厉兵秣马,击其不意”,通过一次次小战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肃清境内残敌。

目前包围平壤的我军已经撤退,如果我们再放弃熊津,则百济的残余势力很可能会卷土重来。“高丽逋寇,何时可灭”。最后他对众将说:现在我们还无绝对优势,应当坚守熊津,静观待变。百济大将福信凶恶残暴,欲控朝纲,百济王扶余丰不甘摆布,要不了多久,便会“君臣猜离,行相屠戮”,届时便可“乘便取之”。大家听从了刘仁轨的意见,上奏后李治也赞同。

事态的发展,果如刘仁轨所料,百济君臣互不相容最后自相残杀,福信被杀死。刘仁轨趁敌防备空虚和大意之机,带领唐军新罗兵突然袭击,攻下了百济的支罗城等要点,杀死和俘虏了很多敌人,又攻下了真岘城,打通了从新罗运粮的道路,为唐军大规模攻打高丽创造了条件。

三年之后,即高宗麟德元年秋,皇帝诏令右威卫将军刘仁愿领兵渡海,接防镇守百济刘仁轨,之后又令“二刘”一起回朝。接旨后刘仁轨对刘仁愿说:“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目前战事无有进展,且“夷人新服,众心未安”,而官兵一下子全部替换,将领也要回去,这样百济“必将生变”。不如暂时将老部队留下,待完成秋收、备好粮物后,再行换防。各部将领也要暂时留下,不能回去。以安定局面,防止不测。刘仁愿一听连连摆手,说这可万万使不得。前次我回去后遭到朝中众多诽谤,说我故意多留士卒,图谋割据海东,为此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今日我只知按皇帝的指示办,“岂敢擅有所为”。刘仁轨批评他说:作为臣下应该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刘仁轨上奏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上从之”。高宗还根据刘仁轨的建议,任命百济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尉,以招抚百济余众。由于刘仁轨的坚持,唐军百济避免了一次大折腾。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曾这样评价刘仁轨:“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联想到他的两次“抗旨”,不能不说武则天的评价十分准确。

二是判断准确。

最初攻打百济时,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加林城,二是周留城。加林城是百济水陆交通要冲,诸将都认为突破口应选加林。理由是一旦拿下加林,就会威震百济,瘫痪对方交通。而刘仁轨却不同意,他说:“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而周留城呢?“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最后,众将接受了刘仁轨的意见。之后唐军所向披靡,连打胜仗。白江口大败倭兵,不过是整个战役中的“顺手牵羊”而已。

三是慧眼识人。

唐军攻克百济后,百济将领黑齿常之率部投降。然而,此时的唐军“总司令”苏定方,却犯了一个大错误,纵容新罗兵劫掠,百济的成年男女很多被杀死。黑齿常之害怕了,于是“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结栅以自固,旬月间归附者三万余人”,其势力已不可小觑。“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战,唐兵不利。常之复取二百余城,定方不能克而还”。可见黑齿常之绝非等闲之辈。

鉴于此情,高宗派出使者招降黑齿常之,常之与众将投降了刘仁轨。此时,退守任存城的百济军仍负隅顽抗,刘仁轨命黑齿常之、沙吒相如两将军率领其部前去攻击,还给他们配备了足额的武器和粮食。有人为此大为担忧,说这等人人面兽心,何可信也!而刘仁轨却平静地说: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之人,只是上次错投了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后黑齿常之果然攻克了任存城。归顺后的黑齿常之、沙吒相如,以后都成了大唐的名将。尤其是黑齿常之,战吐蕃,败突厥,为李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被封为燕国公。

四是建设有方。

刘仁轨镇守百济之时,实际上履行的是“军政府”的职责。战火后的百济,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刘仁轨身为“军政府”的“一号首长”,深知责任重大,他紧紧围绕“民生”二字,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掩埋骸骨,登记户口;治理村落,任命官长;修复道路,架设桥梁;兴修水利,补堰修塘;督促百姓,种田养蚕;赈济孤老,救灾救贫。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唐朝的土、谷神坛,使百姓有了精神寄托的地方,还颁布了唐朝历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通过治理百济刘仁轨又向人们展示了他出色的施政能力。唐军班师后不久他便出任宰相,主持大唐政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刘仁轨,《旧唐书)评价:“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新唐书》评价:“管、葛之谭,是吾心匠。”无论是哪一家史书,都认为刘仁轨身兼文武,可以和管仲、诸葛亮、王猛相比,乃是一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一代雄才!

相关推荐:

林则徐墨宝28幅: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迟暮的英雄 曹操晚年的真实面貌

慈禧饮食有讲究:分门别类摆放 一顿150道菜

明第一奇僧姚广孝:明朝最具神秘色彩能人

窝囊的三代皇帝 竟然被一个女人玩的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