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周公:孔子一生追寻的先贤圣人 宗法制度的奠基人 对周族八百年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辛勤的发带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身份尊贵,却心怀敬畏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文王武王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周公一直辅佐不辍,文能安抚后方,坐镇西岐,武能献策出谋,率军伐纣,可以说是文王武王极其重要的助手。武王在灭商之后的周朝开国大典上,周公就是手持大钺站在武王左边的人,这说明后者当时完完全全在礼制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位。
周朝初立,周公更是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等到了武王病重弥留之际,前者更是提出“兄终弟及”的决策,不过马上被周公否决。于是在成王即位长大成人的七年里,周公总管天下政权,处理政务,也算当了七年无名有实的天子。
按理说如此地位权势,这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免生出几分骄横跋扈的心理。比如同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管叔鲜,这位兄弟中排行老三的野心家在武王死后,仗着自己最年长的身份,相当不把成王姬诵和周公放在眼里。
周公却看到了光辉之下的万丈悬崖,他知道,一旦心生傲慢,势必跌得粉身碎骨。对文王,他孝顺有加;对武王,他在武王病重时筑起祭坛,祷告先祖,愿意以命换命。对于年幼的成王,他多有晚辈对于长辈的教诲,一旦成王成年,他便能毫不犹豫地放权,绝不逾越礼制,安分地做好一个臣子。而在求贤若渴这一项事情上,历来周公都是被拿出来举例的典范。
周公吐哺,说的就是周公听到贤明之人来投奔时,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的传闻。想想,当一个人来到权利地位的顶点,却依然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心中的底线,永远心怀敬畏。

功高震主,能天下为公
在某种意义上,周公对于周王朝的功绩还在文武成康四位贤王之上。因为在他摄政的七年时间里,他切切实实为“成康之治”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盛世风华打下了牢固的根基。文武王时期,周公作为王子和王弟,就已经参与了西岐势力的建设以及灭商伐纣的战役当中,功劳仅次于二王和太公望。
而在后续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周朝初建的动荡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人比周公为了维稳付出的心血更多了。周公摄政七年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首先,周公天下有平叛扩土之功。
彼时被武王分封在商都的纣王之子武庚,联同不满周公专政的三位武王兄弟掀起叛乱。是周公亲率军师,以太公望为帅,东征叛军,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并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其次,周公对周朝有封疆迁都之功。
据说仅在周公摄政七年的时间里,天下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也有部分异姓诸侯。周朝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目的在于加强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过,将天下分封成也为后世春秋战国的乱象埋下了伏笔,所以这一做法从深远层次来看,只能说优劣明显。
而据何尊铭文载,周武王灭商后,曾考察过伊、洛二水一带的“有夏之居”,准备此建设新的都邑,却未能全面实行便驾崩离去。周公二次克殷后,秉承武王遗志,决定迁都洛邑。《史记·周本纪》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上述所言都是政治上的功劳,其实在孔子眼里,周公最大的功绩却是对于礼法制度的完善和改良。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此外,他还在继承《万》舞的基础上,先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七年洛邑告成,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为传统的《象》舞配以新的诗歌,制作了表现文王武功的《象》舞。
在当时,“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周公一度有机会真正登顶天下,却依然决定归政成王,周王朝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此杜绝了殷商因兄终弟及所导致的各种乱象。
这些制度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依然抹不去长幼有序的观念。

德被苍生,故流芳百世
在儒家,周公被尊为元圣,元者第一个、原点、原初的意思。这一方面是周公泽被万代的功绩,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公的德行人品极度符合儒家所提倡的所有思想。故孔子极度崇拜追捧周公,以梦到和他对话为荣。《论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文王诸子中,以孝悌仁爱、才学兼优、多谋善断、勇武过人而出众。他一生孝顺谦恭,他认为只有既照料好父母的生活,又能继承其事业,才算得上完整的孝敬。《淮南子·汜论训》说:“周公文王也,行无专制,事不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又说:“周公惭乎景,故君子慎其独也。”《荀子·效儒篇》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他才学颇高,却不独恃其才,一向反对安逸,认为骄奢淫逸终归不会有好结果,他要求全国诸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自己更是笃勤匪懈。一方面,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方面,他也择善而从,虚心向贤者学习。正因为如此,他十分尊重人才,对人才非常注重礼节,丝毫不敢怠慢。
《吕氏春秋·先识览》引用周公之言:“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周公也是第一个提出民意即天意的人。在牧野之战中,殷人临战倒戈,殷纣王17万之众在周武王7万部众进攻面前顷刻土崩瓦解,使周公意识到民众力量的巨大威力。为了感化民众,争取人心,以利于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他一贯主张“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周公认为夏桀殷纣失掉“天命”是因为失“德”,周人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有“德”。因而他教育周人要“以德配天”,“明德慎行”,对内常讲“敬德”,对外强调“保民”,并提出“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此外,不管是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还是替代成王东征平叛,只要是正义之举,周公总是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所以对于周公来说,仁是他对民众的体贴和关怀,义是他天下为公的无私和无畏,礼他坚守自己的底线不逾越,智是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周朝所付出的心血,信则是他一生恪守的准则。圣贤之名,周公确实无愧。

怪不得清代本邑举人冯拱辰为周公献殿撰写了这样一副让古今文人学士心悦诚服的对联。制大礼做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冠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昭日月在浮躁的当下,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追寻他们的思想,我们终究会看到清晰的脉络,以及不朽的传承。那样,面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人生哲理问题,我们终将不会彷徨。

相关推荐:

蜀后主刘禅 是一代明君还是一代昏君?

白起为什么被称为“人屠”?如何评价白起

黄兴曾被长期边缘化?蒋介石为何要抹煞黄兴地位

如何评价雍正皇帝?历史上雍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和珅择友有三个标准看看你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