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张柬之:唐朝名相 发动神龙政变 复辟唐朝 张柬之为何能顺利的发动神龙之变,迫使武则天下位?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微笑的百褶裙

张柬之唐朝名相,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以贤良方正科入试,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神龙元年正月,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乘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复辟唐朝。而后遭韦后和武三思排挤,再贬流放泷州,气愤致死。

张柬之,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早年的官做得并不大,直到70多岁了,才在一次朝廷举办的贤良科目考试中,一举夺冠,官至监察御史。但是屁股还没坐热乎就出了一件事情,突厥首领想让女儿和亲,武则天就想让武延秀娶了她,但是,张柬之却谏言道:“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

细细思索,也颇觉奇怪,历来和亲之事都是弱者向强者求和,但是强者通常不屑于娶蛮族女儿为妻,或者是为了加紧两族交流。那时候,武周国力还是很强盛的,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突厥是出于对武周的畏惧,而以女儿和亲,皇室完全可以委婉谢绝,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加强两族的联系,也基本是派一个不受宠的女儿嫁出去,而不是让本朝之人娶一个外族女子为妻。

张柬之由于这一次的谏言,直接被调出任合、蜀二州刺史,环境极其艰苦。之后他再度回京城,和狄仁杰关联颇深。在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一般不论年纪大小的,宋朝之前一般都是向皇帝推荐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宋以后大多是指科举考试中的主考,被称为座师。这和个人在朝廷的资历和威望有关年龄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形成师生关系后学生一般不能作出对老师不利的任何事情,否则会被当时的人认为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仕途也就完了,这也就在朝廷里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一般朝中的重臣也是通过这个方法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当时,狄仁杰颇受器重,然而临近晚年,力不从心,武后问其有木有可以举荐的可用之才,狄仁杰则推荐了张柬之,于是武后将张柬之的官位向上提了提,之后不久,武后又问狄仁杰,有没有其他的人才可以用,狄仁杰说:“臣曾举荐张柬之,您没用他。”

武则天说:“提拔他了。”狄仁杰说:“臣举荐宰相却任司马,这不是用才。”武后无奈,只得将张柬之的官位再往上提了提,迁升秋官侍郎。由此可见,张柬之可以说得上是狄仁杰的学生。

这时张柬之还没当上宰相,再次晋升,则因为他还有一位老师——姚崇,姚崇要去灵武巡查,临走前,武后问他朝中有没有可以担当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要赶快任用。”至此,张柬之再次晋升,官至凤阁侍郎。

公元70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武则天病体沉珂,年老病痛的双重夹击令她昼夜恍惚,卧在迎仙宫中,寸步难行。然而即便如此,武则天仍戒备森严,除了内舍人上官婉儿、侍奉左右的二张(张易之、张宗昌)及太平公主,任何人都不能擅入迎仙宫。时任宰相张柬之,在武则天的病况中,窥探到了中兴李唐的绝佳契机。

张柬之素来沉厚有谋,他发觉武氏将不久于人世又怕节外生枝,遂当机立断。张柬之首先找到了掌持宫城戍卫20余年的禁军统领李多祚李多祚曾受李治厚恩,常思回报,故而很快被张柬之说服,而后张柬之又联合中书舍人崔玄暐等人,率500余将卒直奔上阳宫,在此期间上官婉儿发现了张柬之的计策,但其并未声张,巧妙避开。

张柬之在殿外诛杀了二张,率众闯入武则天所在的大殿,在张柬之等人的坚持下,武则天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退居上阳宫,李显随之即位,是为唐中宗。由此可见,李唐江山社稷能从武则天手中波澜不惊的移出,重得李氏子孙掌握,宰相张柬之该当首功,正所谓“手提社稷,上还中宗”,他立下的匡扶之功,按常理李显仍涕泪感激,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李显即位后论功行赏,张柬之为“汉阳王”,当然宰相也罢王侯也罢,张柬之奋力一搏并非贪图功名利禄,因为彼时他也年逾八旬,能在人生最后的时间内为李唐尽忠,这才是他的目的。然而张柬之终究高估了李显,亦看错了李显,最终死于李显之手。李显心智软弱,他虽登宝座,却惧母如畏虎,且成习惯自然,甚至不认为武则天有什么错处。

武则天搬到上阳宫后,整日以泪洗面,李显前去问安时,武则天屡屡咒骂张柬之等人为五贼,痛哭流涕诉其祸心,李显见状惊惧不已,竟然认为自己做错了,背负了不孝的罪名,因而迁怒忌恨张柬之等人,这是张柬之至死也未能料到的。出于内疚,李显开始疏远张柬之,并且重新启用厚待武氏族人,以作为对武则天的补偿,如此可谓祸事迭起。

武三思素来与上官婉儿勾连,在上官婉儿的帮助下,武三思迅速得到韦后一班人等的重用,成了李显倚重的心腹。而武三思十分忌恨张柬之等人,遂暗中构陷,张柬之果然被罢免,彼时距离李显即位不过数月而已。如此境地有口难言,张柬之怒极攻心,一病不起,李显仍未收手,再次将病中的张柬之贬出长安。

公元706年,身在襄州的张柬之再次被李显降罪,流放岭南泷州,82岁的张柬之失望至极,气绝身亡,可谓死不瞑目。除了张柬之,其余竭力谋划辅佐李显即位的诸位臣子均获罪流放,这些人无一不追悔莫及。回望神龙之事,张柬之已将近81岁,风烛残年,他若知道李显如此为人,只需安心养老,也不至于惹祸上身。再看李显,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人。

张柬之为何能很顺利地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

一、此次政变是众望所归,大臣们目标一致

因为武则天的庇护,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一天比一天过分,他们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以权谋私、祸乱朝政,总之是无恶不作。本来,大臣们企图通过合法手段将张氏兄弟绳之以法,怎奈何武则天极力庇护,大臣们压根动不了此二人。这样一来,不仅没能动张氏兄弟分毫,反而助长了此二人的嚣张气焰。众大臣眼看着武则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张氏兄弟的权力一天大过一天,要是按这种趋势下去,等到武则天趋势,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

所以,众大臣只能齐心协力,运用“政变”这种非法手段杀掉张氏兄弟,强迫武则天还政于唐,这种恶性循环才能打破,朝廷才能稳定下来。因此,这次政变是众望所归,大臣们目标一致,杀张氏,劝女皇。

二、张柬之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众望所归的前提下,再有一个领导者,这次政变就势在必行了。这个领导者就是张柬之,为了谋划这次政变,他可是东奔西跑,费劲了心思。张柬之做了两大方面的准备:

第一方面,张柬之取得了军方的支持。军队是政变的关键,历来哪次政变,没有军队做后盾,必定失败。张柬之找到了禁军首领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此人本是靺鞨族酋长,率部归顺唐朝,骁勇善战,此时已经是禁军首领,位极武臣。张柬之李多祚说:“将军如今位极武臣,地位尊崇,衣食无忧。这种大富大贵,是谁赐予将军的?”李多祚泪流满面地回答道:“此乃高宗的大恩大德。”

张柬之又说:“现在高宗的两个儿子正被张氏二贼陷于水火之中,将军难道不要借此机会报答高宗的恩德吗?”李多祚闻之,义愤填膺地说:“如果此事有利于国家,还请张公尽管指挥我,我必定不顾个人安危,报答高宗!”有了兵力,张柬之就有了底气。所以,张柬之开始着手第二方面的准备:联合李唐皇室。首先,张柬之把计划透露给了太子李显,此次行动的目的就是把李显推上皇位,所以李显很快便欣然应允。

其次,张柬之还联系了太平公主,因为她也是张氏兄弟专权的受害者之一。太平公主策反了武则天宫中不少的宫女,为政变提供必要的情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太平公主的工作还是很重要的。

再者,张柬之还叫来了李旦帮忙。李旦的手中也有一部分兵权,他主要负责政变过后政府的稳定工作。在这种布置下,政变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张柬之是个十足的聪明人,他巧妙利用了太子李显的身份,以此作为政变的旗帜。再者,他抓住了太平公主、李旦等李唐皇室对张氏兄弟的憎恨,扩大了队伍的力量。在张柬之的运筹帷幄下,政变的帷幕悄无声息地拉开了。

三、政变过程中两次意外的和平解决,是成功的最后一步

政变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意外,导致政变计划差点流产。一是太子李显想要临阵脱逃,他太怕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了。按照之前的计划,太子李显应该随大臣们离开东宫,前往玄武门集合。但李显竟然想赖在东宫不出来了,李显要是缺席,政变就肯定失败了。在前来接他的众大臣的威逼利诱下,李显终于下定决心,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政变的大旗。

第二次意外是张柬之率领的人马被玄武门的守将拦住了,因为张柬之的计划,把这位守将遗漏了,这是张柬之的重大失误。万幸的是,太子在众人和守将纠缠之际赶来,守将一看未来的皇帝都参与了这次政变,就很懂事的放行了。这两件意外的和平解决,意味着政变的成功已经近在眼前了。

相关推荐:

他起义后被授上将,嫌军衔太高请毛主席降衔,结果主席直接五个字

无视道义准则的反复之人孟达

黄埔四凶:坚决抗战共产党友人张治中将军

张学思:中国近代史上从大帅府走出来的开国少将

朱元璋几乎屠尽所有的功臣 为何独独放过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