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檀道济:刘宋政权的开国功臣,却被满门抄斩 身死家灭只留下三十六计流传后世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炙热的鱼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将领,南朝宋开国元勋。出身寒门,父母双亡。参加谢玄创建的北府兵,投身于刘裕部下。他随主征战,战功卓绝,在朝廷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却也因此而招致彭城王刘义康的猜忌,矫诏将其处死。

提起檀道这个人,如果不是特别熟悉历史的人可能不知道是何许人也,但要说到“自毁长城”这个成语相信大多数人都说过甚至用过,而这个成语的出处正是出自于檀道济。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著名大将,一生征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然而因为功高震主,其结局却和淮阴侯韩信和岳飞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将一样,落得身死族灭的凄凉下场,令后人扼腕空叹息。

当然,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名臣将相大有人在,然而有的人却能安度晚年全身而退,有的人却下场凄惨,难道这其中仅仅是因为君主的原因,而和当事人本事毫无关联吗?其实不然。姑且不论其它得到善终的人和身死族灭的求生欲或作死能力为他们的结局加了多大砝码,单说檀道济,如果檀道济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能注意到关键的几件事,那或许结局会是另一种局面。

出镇广陵:非刘氏不居京口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北府集团一分为二,以彭城王刘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以檀道济为南兖州刺史、镇北将军,都江北淮南诸军事,镇广陵。在经历沈田子和王镇恶的互啄事件后,这次又获得北府集团所在地京口的半壁江山和北府兵的半数人众,使檀道济俨然成北府集团的领袖人物。

然而此刻的北府军领袖位置其实已经成为了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在这次任命的同时,刘裕又立下了“非刘氏不得镇京口”这个令人玩味的规矩。这说明深知北府军对政局影响力的刘裕已经开始忌惮这股曾经帮助自己问鼎天下的力量。而从檀道济日后的种种行为来看,显然是没能准确领悟透这个信号所释放的含义。

参与废立:一步失足埋祸根

手中握有举足轻重政治军事势力的檀道济,一时间成为政治斗争中各派系努力争取的对象。然而,缺乏明确整治目标的他却也陷入了老前辈刘牢之的困局之中,未能在斗争中找准自己的政治立场。刘裕临死时,镇北将军檀道济和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一同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因为继任的宋少帝刘义符实在是昏庸无德,所以还不到一年之后,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就开始谋划将少帝刘义符废黜。

而当时的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既是威服殿省中枢的老臣宿将,又掌控着北府军的精锐兵马,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于是几人就将想要废黜少帝刘义符的打算告诉了檀道济,想要借助他的威望与北府军兵马来办成这件大事。

檀道济刚回到建康后,听到徐羡之等人的意图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如对废少帝的先奏--废庐陵王刘义真“屡陈不可”。然而在“竞不纳”的情况下,他不但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在废少帝的行动中先是“引兵居前”、“入云龙门”,后又“入守朝堂”最终还眼看着徐羡之等人派邢安泰去刺杀刘义符,完全是充当了徐、傅、谢一党废黜少帝行动的急先锋,将毫无政治原则性的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檀道济在少帝刘义符登位前,曾长期担任他的属官,如刘义符在做世子的时候,檀道济曾在世子府担任西中郎将、中庶子等职务,是货真价实的刘义符潜邸属臣,两人之间的渊源当属不薄,刘裕在选他为顾命大臣时也可能考虑到这一层关系。而刘裕临终前也专门叮嘱少帝:“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有兄弟韶有难御之气也。”然而刘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看来这个既有能力又安分守己的靠谱之人,却是一个政治立场迷茫的“墙头草”,也是压垮他继承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参与这场废立行动之后,让继任者刘义隆更深一步体会到了檀道济说中这股力量的潜在威胁,而檀道济在此刻的新皇帝心中恐怕也只剩下剪除异己和外敌的剩余价值了,也成了檀道济日后大祸的根源所在。

定乱江州:宋文帝亲自督军

在参与废立之后,檀道济已被徐、傅等人视作自己一党,纳入巩固自身权力的计划之中,“徐羡之,傅亮谋自全之计,晦居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以为靠着这一套部署,足以在新皇帝文帝手下继续掌权。然而令徐羡之三人组没想到的是,檀道济在这之后却已开始与文帝宠臣王昙首的兄弟王弘暗通款曲,积极致力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的行动了。

宋文帝每每想到当年这几个人所作所为也深感芒刺在背,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宋文帝也在暗中为加强自己人身安全和统治地位而积蓄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终于在几年后,宋文帝先是以雷霆之势消除了掌控朝局的徐羡之、傅亮,紧接着又准备西讨雄踞荆州的谢晦。身边暂时无心腹大将可用,所以就没有听从心腹王华等人“道济不可信”的言论,而是对大家说“道济从人者也,囊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于是便任命到彦之居前,道济继之,自己亲率六军讨伐谢晦。而道济果然被文帝成功地“抚而使之”,并最终依靠檀道济的力量击溃了实力强大的谢晦,彻底坐稳了皇位。

但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这个部署安排看似很正常,但细回味一番却发现了檀道济的中军却是被宋文帝有意扶持的到彦之和自己亲率的大军死死地包在了中间,一旦檀道济有所异动,后方这支大军会很快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说宋文帝的后军既是督军也是监军,也可见在这位皇帝心中,并没有对檀道济有那么信任,只是迫于自身的生存压力,未尝没有驱虎吞狼的意思。

元嘉北伐:尴尬的救火身份

平定谢晦之战中的摧枯拉朽,让刻薄寡恩的宋文帝檀道济手中的力量更加忌惮,毕竟强如谢晦檀道济目前也毫无招架之力。而在平定谢晦之乱之前檀道济和宋文帝之间的一场对话也让这位名将在作死之路上走的更远。“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这么秀的角色在你面前居然都走不了一招,而且敢造皇帝的反,却唯独怕你?上一个这么狂的韩信是怎么死大家都知道的。

果然,为了削弱檀道济手中的势力,同时为了帮助自己的心腹到彦之建功,于元嘉七年发起了伐北魏的战事,到彦之为作战总指挥统辖三军。然而,到彦之这次又是一败涂地,最终还是靠檀道济来收拾残局。在北伐还师后,“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时人或目之日:“安知非司马仲达也”,于是“朝廷疑畏之”。宋文帝不良的身体状况最终激化了矛盾,促成了道济的死亡。“太祖寝疾累年,屡经危殆,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最终在元嘉十三年,宋文帝按耐已久的屠刀挥向了这位功高震主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被杀的影响

道济被杀的同时,“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薄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又诛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并道济心腹也。”?他的势力被一网打尽,对皇权的威胁不复存在。檀道济被杀时,距北府兵第二次兴起已有30多年的时间,北府集团的将领大多病亡老退。刘裕即位时特加褒封的14位佐命功臣中仅存的刘粹、到彦之、王仲德等6人都在此前后相继病殁。北府集团上层后继无人,人才凋零。

北府兵下层兵员,在此前的历次内部纷争和对外作战中也损失甚多。如元嘉三年,谢晦败军之时,他出镇荆州时“精兵旧将,悉以配之”的三万人马,“大军一时溃散”。元嘉七年到彦之北伐时,“甲卒五万”,战死被俘二万余。次年,檀道北伐时统兵在三万以上,到回军前夕,也已经“兵寡弱”了。这几次战斗的主力,都应是北府兵。其损失至少也在5万人以上。

北府兵主要成分是京口、广陵一带的侨民,而京口的北来侨民人口总数也不过22万。这其中,还有一大半老弱妇孺并非可参军的人员。北方流民大量南徒主要在东晋前期,以后逐渐减少,兵员补充越来越困难。北府集团下层的支撑力量也日渐薄弱。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派王玄谟北伐时,已是“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此次北伐刘宋的惨败而告终。司马光在谈到刘宋方面失败的原因时说:“又江南白丁,轻进易退,此其所以败也。”在战场上起主导作用的已不是北府兵,而是普遍征发或招募的江南白丁了。作为刘宋集团前期重要支撑力量北府集团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宋文帝时仅存的北府集团中既有战争经验又有智谋的大将,檀道济的死既标志着宋文帝消除了北府集团对皇权的威胁,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标志着北府集团乃至刘宋王朝的力量就此走向衰弱。北魏上下听说檀道济已死,都非常高兴,“皆日:'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而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率兵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的瓜步。“文帝至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日:'若道济在,岂至此。”此时檀道济已含恨九泉十五个年头了。悲哉!

檀道济虽然身死家灭,但他戎马数十年的兵法却编纂成了著名的《三十六计》并流传了下来,一直到如今,《三十六计》都是知名度极高的兵法,虽岁月流离一千余年,将军的枯骨早已化作尘埃,但他的著作却仍然熠熠生辉,在无数人的手里发光发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成为历史上璀然的一颗明珠。

相关推荐:

诸葛亮早就料到关羽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为何还要关羽去守华容道呢?

神人诸葛亮真有那么聪明 被别人耍了四次

打越南,叶剑英和粟裕等人反对,他提了个啥建议一锤定音

鲁肃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鲁肃简介

盛唐名将哥舒翰的尴尬结局:被安庆绪仓皇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