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陶弘景:是道教史上最博学多才的道士 人称山中宰相 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都有所著述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爱笑的咖啡豆

陶弘景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南朝是继汉开唐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有位生历宋、齐、梁三朝的道教徒,他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精于医学、药物学,长于炼丹铸剑,琴、诗、书、画,无所不工,博学多才,著作甚丰,在学术、科技、文艺诸领域多有建树。他虽隐居不仕,但朝廷大事每就咨询,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雅称。他就是南朝杰出的道教学者陶弘景。

一、好学不倦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他出生于有着好学读书传统的士族地主家庭,成长于作为南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都建康,家学渊源与社会环境,使他自幼养成好学习惯。史称陶弘景年仅十岁,便研读葛洪的《神仙传》。及年渐长,更是笃志好学。陶弘读书有三个好习惯:一是勤勉。梁萧纶《陶隐居碑铭序》说他“宝惜光景,爱好坟籍”。昼读夜诵,勤勉不息。二是广博。举凡天文历算、医方、阴阳、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他无所不读,《梁书》本传说他“读书万余卷”,实非过誉之词。三是尚实。陶弘景为学,与魏晋以降好玄谈清议的学风有很大的不同,而与汉儒长于稽古和诠正伪谬的学风相近。

弘景读书,“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其侄陶翊所撰《本起录》说他“善稽古,训话七经,大义备解”。唐李渤《梁茅山贞白先生传》说他“尤长于诠正伪谬”。这都表明弘景读书,决非浮光掠影,而是注重于深解文义,辨伪存真。由于潜心读书,孜孜不倦,加之思路敏捷,博间强记,遂使陶弘景成为南朝学识广博的著名学者。

二、隐居茅山

陶弘景早年就喜好神仙养生之术,《南史》本传说:“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日,“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十五岁作《寻山志》,更展示了自己向往山林,倾慕隐逸的心灵。除早年所受道教思想的熏陶外,宋、齐以来因政治昏浊,士人多栖隐不仕的风尚对他也有很大影响。所以,他虽才名早著,二十岁不到便任齐诸王侍读,但既因仕途险阻,屡受压抑,便于三十六岁毅然辞朝归隐。

陶弘景的归隐,既受其思想深处的道家避世哲学的驱使,又与儒家用世思想难行于世有关。他归隐后曾对门人说:“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可见,仕途多舛是促成其归隐的社会动因。应该说,儒道互补的处世观是陶弘景的处世准则,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形成了陶弘景的特殊心理。他脱离宦途后,并未忘情于政治。当萧衍急欲篡齐自立而又举棋不定时,他就“上观天象,知时运之变;府察人心,悯涂炭之苦。乃亟陈图谶,贻书赞奖”。

梁武帝即位后,对他“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希望他出仕梁朝。据史载,尽管梁武帝屡加礼聘,陶弘景仍坚持不返宦途。“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看后笑道,这个人无所不作,欲效“曳尾之龟”。知其心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陶弘景虽然隐居不出,可是国家每有凶吉征讨大事,无不向他咨询,一月之中常有书信往来。这样,时人就于脆称呼他为“山中宰相”。确实,“山中宰相”四字,对其虽然身处山中,但却参与朝政的特殊身分,作了极好的概括。

由于不受官职累,陶弘景的隐居生活是自由潇酒的。他在句容的句曲山(茅山)立馆舍,自号华阳隐居。曾从著名道士孙游岳学经法诰诀,深受赏识。又遍历名山,寻访仙药。他生性爱好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恒,流连忘返。但是,陶弘景并非啸咏终日,不习事务。他的隐居与学术活动伴随始终,他的游历也多带有科学考察的色彩。四十余年的隐处生涯中,他“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在人文与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勤于著述

史称陶弘景“性好著述”《南史》本待)。他对天文历算、医学、药物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且成果累累。在天文历算方面,他撰有《帝代年历》、《天文星经》、《天仪说要,《七新旧术》、《象历》等著作。其中《帝代年历》“以算推知汉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时在日中,而天实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汉历后天二日十二刻也”《《南史》本传》。后来,隋朝参历博士姚长谦曾采用此书作《帝历年纪》。他还制作浑天象,高三尺。据《本起录》说,无论二十八宿度数,七(即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行道昏明,中星见伏早晚,用机转动,都与天体相会合,可是制作极为精密在地理方面,他通晓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其地理研究广涉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他的《古今州那记》三卷及编制的《西域图》一张,不仅对古今行政区域的沿革作了研究,而且反映了西域自然地理的面貌。

陶弘景对于古代医学和药物学更有重大的贡献。《本起录》说他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莫不该悉”。他曾参考大量的图集、医方和标本,对我国最古老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作了整理和研究,舛误者纠之,脱缺者补之。除厘订《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种本草药物外,又增补名医副品三百六十五种,叫做《名医别录》,所录药品方剂,集梁以前名医诊疗经验之大成。他对本经与别录所列七百三十种药品“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时用土地所出”《《陶隐居集·本草序》),编成《本草集注》七卷。

可惜《本草集注》原本已快,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残卷,即使从残卷来看,也堪称一部条理分明,考订严密,搜罗甚丰的药物学巨著。这部著作成为隋唐以后本草学专家研究药物学的蓝本。除《本草集注》外,他又撰《药总诀》,《效验方》,并增补葛洪的《肘后救猝方》,作《肘后百一方》,这些实用医药学专书,、对于大众的疗治疾病,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化学方面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炼丹方面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胡粉和黄丹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据《太平府志》载,陶弘景“上表辞归,筑馆句曲,号华阳隐居,营别室于横山(今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境内),作读书处”。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经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

道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

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

相关推荐:

汉代帝王御寒奢华:花椒涂室保温 大雁羽毛做幔帐

朱德是他的“四大金刚”,在名妓的帮助下他逃离袁世凯,成就伟业

华北大汉奸殷汝耕因迷恋美女险些命丧戴笠之手

李建成: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下场最悲剧的太子

宰相苗晋卿制造了一个白卷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