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明朝名将左良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左良玉手握80万精兵,为何在明朝危在旦夕之时却不肯出手援救?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震动的诺言

左良玉最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侯恂提拔。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在明末危在旦夕之际,左良玉手下还有80万的精兵。即使明朝覆灭的结局已成大势,但如果左良玉愿意出兵营救京城明朝尚可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可是为何左良玉宁愿看着李自成攻破京城,都不肯出手援救呢?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是一位忠臣还是奸臣,后世存在着两种说法。说他是奸臣的人,因为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国,纵容自己手下的兵将劫掠妇女,抢夺金银。在自己的队伍发展壮大后,对于朝廷让他前往镇压起义军的谕令,甚至变着法儿的不遵从。说他是忠臣的人,则认为他虽然为了保存自身力量,多次消极作战,但是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南明,他都没有想过要降清。要知道明朝许多留下大名的将领,有许多最后的选择了投降清廷,所以他担的起忠臣之名。

左良玉到底是一个重臣,还是一个奸臣,并不是小编一人能判断的。看左良玉此人,小编认为他就是一个乱世武夫,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左良玉是一个骄傲跋扈之人,在他的力量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就经常因为这个性格与人不和。后来等他力量逐渐壮大之后,更是明显。崇祯十年,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左良没有响应,而是纵兵在当地掳掠妇女。屯居舒城一个多月后,河南监军的太监极力催促他,左良玉才向北去,这时农民军已经掠夺够了,进入山中。敌人以退,左良玉前去根本没有什么仗可打,他这表现整个一个土匪头子。

崇祯十二年在玛瑙山战胜张献忠之后,声名大振,从此开始拥兵自重,蹂躏地方,朝廷无可奈何,一味姑息牵就。崇祯朝已经够骄横的了,到了南明朝时期,弘光帝登基之后,更是达到高点。手握百万兵权,坐镇武昌,位处南京上流,扼据战略要地,部下实力又比较强大。弘光政权对其无可奈何,因为需要他坐镇抵御,不仅不敢呵斥他,甚至还要处处讨好他。他这个将军当的比皇帝还要快活,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了。

左良玉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他手握重兵,心里没有一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当初弘光朝廷成立,朱由崧登极诏书颁发到武昌时,左良玉开初不愿承认,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开读,表示拥戴。而后来他以“清君侧”的名字,向南京发兵,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难说!要不是他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借清君侧之名,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也是很有可能的。

左良玉是一个不拘小节,土匪性格的人。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让他能在明末乱世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手中为什么能有百万雄兵?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严格来说,说左良玉是一个将军,不如说他是一个土匪头子。

他的部队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军士出身之人,二是各地流寇。这些无处可依之人,最后都选择了归顺左良玉,而不是其他部队,就是因为左良玉的性格对脾气。另外左良玉能让他们吃饱饭!要养一支庞大的兵队,最重要的就是有钱。左良玉起于微末,家产不丰,他能在后来养活那么多将士,靠一个字“抢”。奉命镇压起义军的时候,纵容兵士劫掠。在朝廷不发军饷的时候,公然带领士兵,将漕政银钱掠夺个一干二净。当时左良玉所部作为,甚至比起义军与清军更加让人痛恨。正是靠着抢来的银两,他才能拥有八十万军队,号称拥兵百万。所以说,左良玉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他就是一个乱世武夫,一代军阀而已。

公元1644年4月25日,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于煤山,大明灭亡。长久以来,崇祯自缢引发了众多人的同情。崇祯自己也表达了不甘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这里有一个疑问,当李自成大顺军攻打北京城时,为何没有人来勤王呢?有人说,之所以没人来勤王,是因为北京城城破的太快了,以至于各地兵马还没到京城崇祯就自杀了。历史没有这么简单,其实有一个人号称手握80万精兵,结果他按兵不动见死不救,受到了千古骂名。

这个人就是左良玉。对于左良玉这个人,人们用32个字来痛骂他,“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拥兵自立,养寇自重,目无朝庭,心无百姓,杀良冒功,遗臭万年。”号称80万大军,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他的主要实力在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镇大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当李自成主力向北京城进发时,左良玉通过抓壮丁恢复了点力量,但他是不会北上勤王的,因为那样一定会被李自成轻松消灭掉。其实,左良玉不去勤王,也是吸取的教训,看看那些去勤王人的下场吧。

最早去勤王的是威名远扬的袁崇焕,结果如何呢?被守城士兵禁止入城,后坐着箩筐吊进城后就被崇祯下了大狱,落个了凌迟三千多刀的下场,家人也被全部流放,客死他乡;其次是孙传庭,与袁崇焕被凌迟相比,他下场还算不错,崇祯将他抓起来,在监狱里整整关了三年,释放出来时耳朵都听不见了。

孙传庭从监狱刚出来,身体还很虚弱,崇祯就一次次逼着他去剿匪。好不容易拉起来一支军队,崇祯又变卦,直接让他出师潼关求战,结果战死。都战死了,崇祯还认为孙传庭是炸死潜逃,连基本的抚恤都没有

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发时,崇祯能依靠的有两支军队,一是辽东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还有一支就是左良玉的80万镇军。但两人一想到袁崇焕、孙传庭的下场,后背冷汗直流。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吴三桂是慢慢进军,左良玉干脆来了个按兵不动。

也有人说,崇祯没有下旨让左良玉来勤王,《明史》明确记载崇祯下旨来勤王的人只有“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王永吉”。这意味着,如果左良玉直接北上勤王,很可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明末危在旦夕,为何手握80万精兵左良玉,却不肯出手援救?

一方面,明朝的衰败已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即使左良玉出兵,亦是强弩之末,无济于事。80万精兵听上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左良玉的统帅能力并不出众,与李自成的大军拼搏,未必能够取胜。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只能延缓明朝的灭亡。况且,80万精兵只是对外的一个说词。其实左良玉真正能够指挥的部队,远远没有80万那么多。而且这些士兵的质量也匹配不上“精”一字,充其量也只是阵势浩大罢了。况且经常已经濒临覆灭,古代的交通又并不便捷,左良玉带兵奔波就需要一定的日程。可能赶到之后,京城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方面,是崇祯对待将士的态度让人心寒。即使是明末的后期,也从不匮乏能勇善战的将军,可是这些将军誓死保卫国家,最后却落得个惨绝人寰的结局。如战功赫赫的明朝大将袁崇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屡屡获得大捷,令清军望而生畏。可最后却被魏忠贤的余党构陷袁崇焕叛国,再加上皇太极的煽风点火,明思宗愤怒之下将其打入牢狱。魏忠贤的余孽仍旧不罢休,不断进行挑唆离间。崇祯皇帝也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一代名将袁崇焕被枉死,被当众执行了凌迟之刑,何其决绝残忍。

袁崇焕死后,他的家人也没能得到幸免,被流放千里之外,家产全部被没收。无独有偶,孙传庭也遭受到了同样的事情。不过孙传庭比袁崇焕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受了三年的牢狱之苦,期间可谓是受尽折磨。出狱之后,竟还得不到崇祯皇帝的信任,最终含冤战死。明末大将保家卫国,可最后却惹得一身罪名。前车之鉴,左良玉怎能不忌讳?

左良玉的做法并不是冷血无情,也不是将明朝推向最终深渊的罪人。俗话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宦官的乱权,无尽的内斗与贪腐之下,明朝早已耗尽了最后一丝气数。即使还有残余的反抗力量,也只是困兽之斗罢了。左良玉纵有千般不是,也不是全部责任的承担者。崇祯皇帝也并不是造就明朝走向覆灭的罪魁祸首,他有心救国,可时代却把他局限在了明朝的终结时期,不得已背负了亡国皇帝。

他有心作为,怎奈明朝的余孽仍旧频繁作乱,扰乱军心,进行无限的内斗。再加上叛徒的叛国,内部人齐心协力将一代王朝推向覆灭的深渊。又怎能全把责任怪罪到军队没能及时赶来救援呢?只叹大明从未让外国长期占据一寸领土,却还是栽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相关推荐:

西门庆除了爱与女人玩,还爱玩双陆,这是什么鬼东西?

千里追敌收复河东失地 唐太宗李世民第二次出征

皇帝毒誓不可信:乾隆为何忤逆雍正生前旨意?

商敬王小甲简介 商敬王在位期间商朝开始衰落

皇太极娶大玉儿姑侄三人 为何只独宠海兰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