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曹彬:北宋第一良将 谦恭自处、敦厚持重、公正严明 堪称一世完人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开朗的白昼

曹彬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曹彬经历了后汉、后周北宋三个朝代,是三代之臣。曹彬不仅在三个朝代接连任职,而且官职不断高升。

(一)谦恭自处,平易近人

论家庭出身,曹彬还算富贵。他的姨母张氏嫁给了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后来郭威通过政变建立了后周政权、成了后周太祖皇帝。曹彬因此而自然成为后周的“外戚”,受到郭威的重用。郭威将曹彬召回京城,安排在军中任职,但职位算不上高。不过“外戚”的官职不管高低,论身份那也是属于“皇亲国戚”。因此曹彬还是受到了重视和特别对待。当时的河中节度使王仁镐因曹彬身份特殊,对他特别礼遇。

不过,曹彬不但没有因为自己的“皇亲国戚”身份而骄傲自大,反而越发恭敬。公府举行宴会时,整天态度端重,从不旁视。王仁镐对部下说:“我觉得自己就已经够谨慎、勤奋了,但到看到曹监军矜严端重,才感觉自己仍有不足。”

他出任晋州兵马都监之后,常常与官军打成一片,不摆架子、不以权压人、仗势凌人。有一天,曹彬与主将及宾客们在野外环坐,遇邻道守将骑马带着书信来到,使者从来不认识曹彬,暗地里问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给他指认曹彬,使者以为是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国戚近臣,而有穿绨袍、坐朴素的胡床的人呢?”审视半天后,使者终于相信是曹彬

北宋立国后,宋太祖与宋太宗逐渐确立和推行“重文抑武”之国策,意图重用文人、抑制武将,以扭转五代十国以来军人跋扈的局面。《宋史》之中记载说,曹彬以“枢密使”身份,当世之时已是位高权重,但却竟然低调到在路上遇到士大夫的车子,一定让自己的车马先主动避路让行;平时从不直呼手下官吏的名字,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即便是无名小吏禀告事情,曹彬也要整衣戴冠后才接见。

平灭南唐后,曹彬率部班师回朝。明明是“凯旋”而归,但曹彬应诏入见时,却简简单单上奏说:“臣奉旨去江南办事回来了。”他把征服南唐、统一江南这么大的事、这么大功劳用“去江南办事”这句话轻轻一笔带过!世间岂有如此谦恭低调的将帅?这不仅为宋朝所罕见,即便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堪称罕见!

(二)敦厚持重,一心为公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就已经与曹彬是同事关系。但前者在军中位高权重,而后者位卑职小——掌管公家的茶酒用度。不过,曹彬却从不巴结地位比他高的赵匡胤,而且公私分明;遇上同僚大宴宾客,他也几乎都不参加。结果,曹彬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反而赢得了赵匡胤的敬重。

有一天,赵匡胤曹彬讨酒喝,没想到却碰了钉子。曹彬说:“此官酒,不敢相与。”意思是说这是公家的酒,由我负责管理,所以不敢用它来徇私送人情。最后,曹彬决定自己出钱去买酒,送给赵匡胤。此事令赵匡胤大为感慨,说:“世宗旧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意思是,后周世宗的旧臣之中,只有曹彬从不欺瞒君主。这一看法,大概正是曹彬后来受到赵匡胤信任、重用的原因。

陈桥兵变后,已经是“宋太祖”的赵匡胤又一次忍不住问起曹彬:“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害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这说明曹彬在为官期间,非常注重“避嫌”,深恐举止失当。不得不承认,这种谨小慎微的做法,确实有利于在仕途中减少树敌、保全自己

(三)张弛有度,温情执法

不过,“谨小慎微”不代表稀里糊涂、没有原则。曹彬曾在地方任职、掌管地方司法刑狱之事。有一个案例能从侧面证实,曹彬并非只有忠厚老实、明哲保身,而是有温度、有情怀、有法度的地方官员。

故事发生在出任徐州地方官期间。有一回,他手下一个年轻的官吏犯了法,案件都已经查实了,可曹彬就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一副想要不了了之的样子。因为曹彬一向执法严明,对下属更是要求极严格,从来不纵容下属,所以大家都对此事感觉奇怪,不明白曹彬何以在这件事上当和事佬。

可是,一年以后的某天,曹彬忽然下令将那个下属抓了起来,打了他几十大板,说这是对他上年所犯的罪行的惩罚。众人更不理解了,问他:“既然此人是一年前犯的罪过,而且当时即已查实,为什么当时不处理,偏要等一年后才处罚呢?”

曹彬解释道:“一年前,此人的罪刚查实的时候,我了解到他才娶了媳妇,如果那时处罚他,打他板子,他的父母一定会认为新媳妇克夫,那就会对新媳妇早骂晚打,新媳妇也会觉得自己命不好,无脸见人,也许会发生什么意外之事,也说不准。所以,我才故意把这件案子留在一年以后才处罚啊!”众人一听,都对曹彬表示佩服,称赞他温情执法的良苦用心。

(四)清廉为官,不谋私利

曹彬的过人品格之一,是清廉。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下面这个案例:

显德五年(958年),三次出征南唐、并迫使南唐臣服的后周世宗柴荣准备联络南唐的邻国“吴越”,以促成对南唐的“南北夹击”之势。八月十四日,后周世宗派遣曹彬出使吴越国,意在打探吴越的态度。吴越是个土地狭小的小国,根本不敢与后周对抗。而且自立国以来,吴越历代国王都坚持“民本”思想,努力避免干戈、爱惜民力。为此,历代吴越国王不仅自己不称帝、主动示弱,还反对强藩称帝。

曹彬来到吴越国,代表后周世宗向吴越国王钱弘俶赏赐二百副骑兵钢铠甲、五百副步兵钢铠甲和其它兵器。本来就谨小慎微的吴越国王更是不敢怠慢。国王钱弘俶热情地款待了曹彬,并且在曹彬启程返回时予以厚礼相赠,但遭到曹彬的拒绝。

曹彬作为一个使臣,算不上位高权重。但以当时后周的强大之势,曹彬收受一点吴越的礼品馈赠,恐怕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但是曹彬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丝毫没有借机渔利。曹彬越是拒绝,吴越国主越是盛情难却。曹彬已经动身返程,吴越国主坚持派人乘轻舟追送财物给他。曹彬推辞三次之后吴越国主仍不肯罢休。曹彬深感再推辞下去只怕会被人视为沽名钓誉,终于还是接受了馈赠。

曹彬回京复命后,马上把受赠的全部礼品上交。后周世宗非常感动,说“以前奉命出使的人,对外索求无度、不知满足,使得四方之人轻视我们的朝廷命令。你能够如此自律,非常难得!然而别人既然已经将这些东西都馈赠给你了,你拿走就是。”曹彬这才跪拜接受,但却一转手就将所得馈赠全部散发给了亲近熟人,自己家中则一点都没留下。

曹彬的清廉,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史书上就说,曹彬平时“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彰显了一个古代士大夫的高洁情怀。其实,论中饱私囊的机会,曹彬有的是,只不过曹彬不动贪念、不谋私利而已。每逢出征作战,敌方城破之时、受降之际,曹彬甚至不需任何暗示,就能得到无法计算的钱财。但曹彬主动避嫌,秋毫不取。

太祖乾德二年(964 年)冬天,赵匡胤任命刘光义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曹彬为都监,发兵6万,拉开了平灭后蜀的战幕。后蜀主孟昶派王昭远、赵彦韬等率蜀军抵抗,沿长江一线紧急设防,又派儿子孟玄喆率精兵数万据守剑门。然而宋军如饿虎下山,所向披靡,战旗所指,摧枯拉朽,后蜀军一溃千里,仅仅66天,宋军铁骑便踏平了蜀地,后蜀主孟昶举城投降。

史书中记载说,在平定蜀乱过程中,“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意思是,当时多数将领都掳掠了女子和财物,而曹彬清心自守,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这与“诸将”做派,形成鲜明对比,高下立现!后来在剿灭南唐的时候,剧情如出一辙。金陵城破、南唐被灭,一番整顿之后曹彬马上命令班师回朝。仓凛、府库等概由转运使办理,曹彬连问也没问。军队凯旋而归时,曹彬一无所取。《宋史》中记载曹彬南唐回师时也说“及归,舟中无他物,惟图籍衣被而已” 。

(五)宽仁爱民,良将第一

曹彬终其一生,都在军中任职,属于武将身份,其军功主要都是北宋朝取得的。古往今来,人们衡量一个军人的成就,往往是看他杀敌多少、胜仗几何。所以千百年来,有句古话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往往以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然而,曹彬确是一个反例,他的“成功”不在于杀敌千万、不在于攻城夺地、不在于敌人的闻风丧胆,而在于口碑和人心。

北宋立国之后,宋太祖、宋太宗二人志存高远,想结束军阀割据、统一江南、北伐契丹——以夺取幽云十六州。曹彬因为深受太祖赵匡胤的赏识而很快受到重用。在“统一”的策略上,宋太祖并非“一介武夫”,而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他主张“和平兼并”——即,在不得已而动用武力的情况,也尽量保留余地,不求将对方彻底击败,只要放弃抵抗的、投降的,不但保障对方身家安全,并且常给对方相当程度的优遇。在这一点上,曹彬的思路与宋太祖完全一致。

曹彬北宋一朝的首次亮相,是平灭后蜀之役。事发建隆四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灭荆、湖后,占据长江中游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南唐的联系;后蜀已是囊中之物,早晚都得被拿下。赵匡胤于是着手实施平灭后蜀的计划。同年十一月,北宋发兵数万,如摧枯拉朽般攻破蜀军防线、突入城内,迫使后蜀皇帝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与其它宋将不同的是,为防士兵烧杀掳掠,每攻下一城,曹彬都严令部属遵纪守法、不侵害民众。他将四散奔逃的妇女儿童聚于一所,安排专人将她们保护起来,不容有半点闪失,违者军法从事。等战事一结束,他便派手下亲兵广为访察她们的亲属,然后将其安全送回。

平灭后蜀之后北宋的下一个目标是南唐南唐是江南诸国中的一个大国。确保取得对南唐的胜利,是整个南征的关键。由于攻伐南唐事关全局,宋太祖特命曹彬为主帅。为了减少杀戮、汲取平灭后蜀过程中“屠城”所激起的反抗,宋太祖特地授予曹彬一把匣剑,准予其斩杀包括副将在内的一切抗命者。这使得亲眼目睹这一幕的潘美,虽然以勇猛善战而著称,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亦不敢轻举妄动。

结果,以较小的代价宋军不断取得胜利。曹彬原想威逼南唐君主李煌投降,以减少城破之后军队的报复性杀戮。但南唐后主李煜为部将所阻,始终不悟。曹彬只好用武力解决。但决战前,曹彬突然称病不出,诸将在摩拳擦掌之际赶紧前来探视。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可以治愈的。只要诸位能发誓,破城之后不妄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然痊愈。”诸将纷纷表示,一定严守军令。曹彬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取得了部下不滥开杀戒的承诺。

即使如此小心,将士的掠夺行为也无法禁绝,南唐官吏的亲族中仍有妻女被夺。很多人以军功为由反对深究,但曹彬却下令立刻大搜查,使得抢夺他人妻女的将官无法掩藏,只好全部又送了回去。曹彬的严明作风,赢得了南唐官民的由衷诚服。古往今来的将帅中,有如曹彬一般宽仁爱民者,实不多见。司马光评价说,曹彬“为人仁爱多恕,平数国,未尝妄斩人。”

(六)正心治家,英才辈出

曹彬不仅严于律己、宽仁爱民、忠心事君,而且也正心治家,教子有方。“一家七俊杰,两门二贤后”就是对曹家的赞美。“七俊杰”是指曹彬的七个儿子“璨、翊、玮、弦、圮、殉、琮”,他们一并驰名天下。其中,曾璨和曹玮最为有名,都是镇守边关的将领。曹璨官至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谥号武懿。曹玮官至彰武军节度使,谥号武穆尤其是曹玮,沉勇有谋,喜读书,十九岁即带兵出征,戍守边关,统兵近四十年,为北宋的边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曹彬的孙辈也多有官职,广有建树。

“二贤后”指的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宋英宗的高皇后。曹皇后,是曹彬的孙女——即曹圯的女儿,嫁给了宋仁宗,谥号“慈圣光献皇后”,是一代贤后。高皇后,是指北宋大将高琼的曾孙女——同时也是曹彬的外曾孙女,嫁给了宋英宗,谥号“宣仁圣烈皇太后”。高皇后更是被史书盛赞为“女中尧舜”。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一名女子能够被誉为“女中尧舜”,可见其智、其才、其德、其贤!

曹家英才辈出,子孙绵远。直到南宋,曹彬十二世孙——曹友闻,英勇抗击蒙古军队,壮烈殉国,抒写了一幕悲壮的历史。追本溯源,曹家之忠勇英烈,难道不是肇源自曹彬吗?无怪乎《宋史》盛赞曹彬:“以器识受知太祖,遂膺柄用。平居,于百虫之蛰犹不忍伤,出使吴越,籍上私馈,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钱;则其总戎专征,而秋毫无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君子谓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谓为阴德所致,理或然也、”

这既是对曹彬最高的褒奖,也是最中肯的评价。当然,我们不必苛责曹彬事事都做到完美但事实上,曾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生几近完美。

(七)因病去世,备极哀荣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生病。宋真宗亲自看望,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宋真宗向曹彬询问后事,他回答说:“臣无事可奏。臣的两个儿子才能可以被任用,臣如果内举,他们都堪任为将。”宋真宗问他们谁优谁劣,他回答说:“曹璨不如曹玮。”同年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真宗恸哭致祭,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赐谥号为“武惠”,并且赠其妻高氏为韩国夫人;任命他的亲族、门客、亲校十多人为官。后来,又被封赠至太师、尚书令,累封冀王、鲁王。

经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商议,宋真宗诏令由曹彬与赵普配享宋太祖庙庭。南宋时,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赵昀图画二十四功臣像于昭勋阁,将曹彬列入其中。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也包含了曹彬。至清代时,曹彬的塑像还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曹彬的无尽哀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肯定。他历经三个朝代,均受信任和重用,靠的不是溜须拍马、圆滑世故,而是谦恭自处、敦厚持重、公正严明、清廉为官、宽仁爱民、正心治家。曹彬的人生谢幕,是以近乎完美的人格形象。

后世的人们在阅读他的故事时,面对这座高山,人们只能仰视。

相关推荐:

​艾萨克·牛顿:百科全书式的全才 科学领域里的天才人物 牛顿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还有不为人知的的一面

江郎才尽的故事是真的吗?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上郭嘉和诸葛亮的谋略

揭秘: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20位武林高手大盘点

薛宝钗与林黛玉:薛宝钗压倒林黛玉的七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