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与太平天国同时兴起的捻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捻军和太平天国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为何说捻军是中国历史上最难镇压的起义?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优秀的水池

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清朝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一提起太平天国,哪怕是并不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喊出洪秀全的名字。但一提到捻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作为与太平天国的同时期出现的反清农民武装,捻军在历史上,活跃了近十五年。其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但由于太平天国的名号太响,捻军虽然曾经完成过斩杀清朝亲王的壮举,但他们的事迹却被埋没在历史之中,语焉不详。

那么,这支能斩杀清朝亲王的捻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所谓“捻”,本来是一句淮北方言,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军最早起源于捻子。他们本来是专门以点燃油脂和油捻纸作法,替别人驱除疾病和灾难的神棍。年成好一点的时候,捻子只是向乡亲们募捐香油钱来做油捻纸。不过,一旦遇到荒年,捻子便开始以神灵的名义,向乡亲敲诈勒索。清政府将他们统称为“捻匪”。

1851年,捻子开始在南阳、唐河等地聚众起事。本来一开始,捻子的人数并没有多少。但由于当时饥荒不断,各地的贫苦饥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因此到了1853年,捻军正式成立。等到1855年黄河决口之后,大批流离失所的灾民无家可归,也纷纷投入到了捻军起义浪潮中。这就使得当时出现了“淮河南北,满地皆捻”的情况。

由于捻军的规模不断壮大,捻军的领导层,也开始考虑将队伍变得规范化。1855年,各路捻军齐聚安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会盟活动。经过商讨,各路捻军最终推举张乐行担任捻军盟主,并议定了《行军条例》这一规范制度。同时,捻军还制定了“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在捻军自己的眼中,一个规范的、强大的军队已然诞生。

1856年,捻军太平天国达成了合作协议,张乐行接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封号。尽管从名义上看,捻军算是归附了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却是“听封不听调”,保留了自治权。1857年,捻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以蓝旗领袖刘敬勇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回到淮北,结果被张乐行处决。这件事之后,捻军便分裂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仍以张乐行为领导留在淮南,而大部分捻军则回到了淮北。

从此之后,捻军便开始和清廷在各地乱战。由于双方互有胜负,再加上年成稍微好转,因此捻军的力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强。1863年,清朝亲王僧格林沁攻下了当初捻军会盟的毫州稚河集,张乐行遭到出卖,遇害身亡。捻军的士气一度遭受重大打击。

1865年,由于捻军迟迟没有被消灭,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剿捻。僧格林沁向来都看不起汉军将领。在他看来,曾国藩北上,无疑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急于求成的僧格林沁决定,加快消灭捻军的进度,一定要在曾国藩军队到达之前完成任务。

也正是由于他心情急迫,僧格林沁被捻军将领张宗禹引入了山东曹州高楼寨并遭到了捻军的完全包围。最终,僧格林沁在突围过程中,被捻军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士兵张皮绠,在麦田击杀。僧格林沁的死亡,使得本来已经山穷水尽的捻军士气大振。一时之间,清廷和捻军又陷入了苦战之中。而这也导致刚刚走马上任的曾国藩,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1866年,捻军被清廷成功分割为东西两部。由于本就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力量被分割,最终西捻被左宗棠剿灭;而东捻则在1868年,被李鸿章完全消灭。

捻军的覆灭见证了李鸿章的崛起

李鸿章及其创建的淮军起于太平天国晚期,相比曾国藩湘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淮军起步太晚,已错过最佳发展时机。虽然李鸿章通过保卫上海、攻克苏南以及苏州杀降,李鸿章初步赢得满清的信任和扶持,但还远远不够,捻军的兴起给了李鸿章崛起的机会。

格林沁被捻军斩首后,满清启用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主导平捻之战。但是湘军攻灭太平天国时的大肆屠城和劫掠,使得湘军上至曾国荃这样的领兵主帅,下到普通的湘军兵士,都收获大量钱财。湘军的暮气已成,不愿牺牲,作战动力不足,曾国藩也无可奈何。

曾国藩久战无功,捻军反而更加壮大,最终曾国藩满清撤职。慈禧太后放眼望去,满蒙八旗早已是一堆烂泥,毫无战力;湘军诸将暮气沉沉,不可大用;左宗棠的楚军已西调,负责平定西北回乱和新疆外族入侵;整个满清只有李鸿章及其淮军,锐气十足,而且李鸿章也是个忠心的好奴才。

李鸿章的机会来了,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平定捻军李鸿章一方面继续购置西洋军械,扩大淮军;另一方面改曾国藩“画河圈地”之策,实行“扼地兜剿”的战法,即力图将捻军“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诱其入,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三四面围困之”。

李鸿章的全力围剿下,中原捻军虽然偶有胜利,但大局却逐渐败坏。公元1867年,东捻军淮军各部堵在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最终捻军覆灭,首领赖文光被捕杀。陕西的西捻军为了救援东部捻军,挥师东进,直抵保定及天津,令满清大恐。李鸿章淮军勤王不及时,被满朝大臣弹劾和责难。但只有李鸿章能够指挥淮军各部,满清还得让李鸿章出马。

李鸿章采取“就地圈围”之策,在湘、楚、淮各部联军的配合下,李鸿章大败张宗禹的西捻军最终西捻军在转移途中,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西捻军伤亡殆尽。在李鸿章的主导下,纵横天下十余年的捻军被彻底覆灭,满清王朝再次渡过危机,安定下来。李鸿章因战功,被赏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成为和曾国藩、左宗棠并列的实权汉人总督。

捻军的覆灭,成就了李鸿章,促成淮军的扩大和崛起,从此之后,淮军就成了满清依为干城的军事武装,一直到甲午战争。李鸿章也凭借淮军,成了满清王朝中的实权大佬,掌握满清的外交、军事等大权。

捻军太平天国有什么联系和差别?

一、联系

1、阶级属性都相同。都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农民起义运动。

2、起义原因相同。都是由于清朝腐败无能的统治,造成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3、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因此在某一段时期,两者存在合作关系。

二、差别

1、战斗能力不同。捻军基本上属于草寇作战,基本的军队编成都没有,而太平天国则在起义过程中实现了军队正规化。

2、活动范围不同。捻军活动的范围主要是中国的北方地区,而太平天国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南方

3、影响力不同。捻军属于流寇基本上没有对清朝统治造成威胁,而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一度占领了中国经济命脉,和清朝隔江对峙。

为何说捻军是中国历史上最难镇压起义

1,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而满清政府花了十三年镇压下去,可捻军却坚持了十五年;

2,捻军不但成功的干掉敢于正面迎击英法联军的僧格林沁及其骑兵队,而且迫使成功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主动认输、告病退出;

3,捻军拥有大量的骑兵,活动范围达到八个省,且多次进犯直隶、山西、山东,正面威胁到了满清的统治中心,以至于北京全城戒备。

相关推荐:

万俟卨是谁?继南宋秦桧之后的又一大奸臣

黄仁宇论汉武帝:一个恐怖的专制魔王

赵四小姐简介 传奇女性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

让曹操父子三人争相抢夺几欲反目的一个女人是谁

千古一帝秦始皇究竟死于谋杀还是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