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合八荒 一统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六国的国君都有怎样的结局?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怕孤单的吐司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时期,秦国通过长达十年的对外征战,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时代。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也是值得称道的,首先是秦国制定的统一六国的策略:“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魏,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秦灭韩:

韩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公元前230年,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克韩都新郑,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

秦灭赵:

公元前229年,秦军乘赵地饥荒,发动对赵国的进攻,秦将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秦军大破赵军,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赵都邯郸,赵国基本灭亡

秦灭魏:

公元前225年,秦军突然进袭魏国,包围魏都大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随后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秦灭楚:

公元前224年,秦军60万攻楚国,与楚军在平舆决战,秦军采取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战的作战方针,最终使楚军斗志瓦解,一击即溃,杀死楚军大将项燕,乘势东进占领楚国大片领土,攻克楚都寿春,楚亡。

秦灭燕:

荆轲刺秦王未遂后,秦王派军大军进攻燕国,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公元前226年,一举攻破燕都蓟城,燕王逃往辽东,秦国在灭魏、楚后,于公元前223年再派兵进攻辽东,燕亡。

秦灭齐:

秦国通过拉拢齐国辅政大臣,促使齐国保持中立,对其它五国袖手旁观,自己也不加强战备。终于在其它五国灭亡后,齐王意识到秦国进攻齐国,令齐军主力40万慌忙集结于齐国西部边境,秦军避开齐军西部主力,从原燕国南部南下,直捣齐都临淄,打了齐国一个措手不及,齐王出城投降,齐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他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几代明君和谋臣良将的努力。秦国地处西陲,原本国力衰弱、地盘很小,但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得到迅速增强。商鞅为秦国制订了基本国策,就是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发展上重农轻商,军事上以功赐爵,从而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

其后,秦国又寻机攻占汉中、巴蜀,获得了素以天府之国闻名的四川和顺江而下进攻中原腹地的地理优势。其后的秦国虽然也曾出现过秦武王这样的莽夫君主,但是秦国绝大多数的君王都是英明睿智的。

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在外交上采用以连横破合纵,远交近攻,利用六国内部的利益矛盾,逐一分化瓦解六国的策略,使得秦国在同六国的争斗中实力不断增长,且成功避免了成为六国众矢之的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关东六国却在不断的内耗中被秦国不断削弱,国力与实力逐渐衰落,而秦与六国的实力此消彼长,渐渐具备了平灭六国的实力。最终在秦始皇在位之时,逐个平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不世之功。

综合秦国六国的原因来看,秦国最终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实现统一,其主要依靠的就是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其次明君良将也在秦国统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商鞅、司马错、白起、王翦等人才辈出,重视人才、善用人才也是秦国统一的重要原因。另外秦国的地理位置也并非四战之地,秦国只要牢牢掌控中手里的天险关隘,就可作壁上观六国的内耗,坐享渔人之利。最后,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国统一也是大势所趋。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心不和

自春秋战国到秦国统一(公元前770--公元前221),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赋税严重,各个诸侯国上层社会腐朽不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形象形容了饱受战乱的民众。对于知识分子、士大夫、贵族们来说,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他们过富贵生活的,至于奴隶一样辛苦的民众,谁又在乎?可是对于民众来说,只要能好好活着,谁统治国家他们是不在乎的,天大地大肚子最大。只要还有战争,就没有好日子过,这样的情况下,统一的渴望就会产生。

这里就要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民众对国家的概念是不深的,在各种思想侵蚀的情况下,忠君的思想也是很扯淡的,陈胜吴广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是说明问题的,这就是说诸侯国们的战乱是不会得人心的,民众只是想要好好活着而已。这就有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了。

地理

首先从位置上看,秦国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相比于其他周朝诸侯国是一个偏远的荒芜的地方。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弯道,黄河先自北向南,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在这些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聚集力量。贾谊首先注意到这个事实。他写道:“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农业和灌溉

极为丰富的水资源灌溉系统,由于在公元前246年以后的几年中建造了郑国渠以及约在同时建造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极大的改善了秦国的农业。郑国渠的建造对关中平原的影响到现在也是不可小视的,直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给在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司马迁充分地认识到了郑国渠的意义,他写道:“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是主要强调这些建设来解释秦的胜利,那将是错误的。它们在秦统一之前不到25年才修成,而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得很明显了。因此,这两项灌溉工程只是加快而不是决定秦的历史进程。

军事武器

由于秦国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承担其巨大的军事需要,所以秦国士兵有很多装备的都是很粗陋不堪的青铜兵器。但是唯一的好处就是相对于它国的兵器,秦国的都要长,这就是说在战争中同样的距离上,秦国的兵器已经刺到身上了,别的诸侯国的武器还差一截。据《考工记》载,矛一般长不过三寻,约合5.54米,而秦俑坑出土的秦矛竟达6.3米。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战国时代为60--70厘米,而秦俑坑出土三把剑,最长的达91.3厘米。而箭镞则由双翼式变为三棱形。后期秦国的冶炼技术快速提升,铬合金的加入。让秦国的战力迅速提升。最终成为霸主。

彪悍尚武

长期与周边国家游牧民族没有开化的野人‘夷狄’作战,让秦国积累的大量的作战经验和悍不畏死的彪悍民风,秦国统一六国前 施行军功制。你只有利战功才会得到提拔。杀多少人都会有相应的奖励,死在战场上家人由国家抚养。所以秦国人打仗都是不要命的。在当时的秦国,秦人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也是远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这就是遗传问题了,矮小的容易战死,留下来的都是身材高大的,生下来的孩子也就不会太瘦小。

打破传统的准备

出于同样的原因,秦相对地说能摆脱更纯粹的“华夏”国家文化传统的束缚,这使它更容易制定激进的革新措施。儒家的荀卿也许是在公元前264年前后访秦后,不得不承认“其百姓朴”,相当敬畏他们的官员;也承认官员认真地履行其职责,不偏袒,不结党。但说了这些话后,他为这个国家完全无儒而表示不安。他所指的儒,无疑是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他认为这些人特别熟悉旧传统道德。他说,没有这些道德,很可能导致秦最后的毁灭。法家盛行的秦国在当时混乱的战国时代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至于在秦国统一之后仍然沿用严酷的法家思想,这就真的是一种错误了。

人才不分国界

正是由于秦文化上的落后,其必然的结果是它一发现人才就予以任用。秦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商鞅所定的荣誉爵位之一是客卿,它赐与取得高位的外来政治家。外来的显贵包括商鞅本人、吕不韦、李斯以及本文没有提到的其他许多官员。但是,秦国在人才上的缺陷只限于文官,至于武将,彪悍的秦人从不缺少优秀的武将,这也是后期秦将能有一统六国的很重要的原因。

统治者的长寿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秦幸运地连续被几个既能干又特别长寿的王所统治,从而给它提供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连续性只有两次被短命的统治者所打破,他们合起来的统治时间仅仅持续了八年。这个长寿的统治序列始于孝公,他统治了24年,商鞅就是在他治下任职的。然后是惠文王,他统治了27年。然后是4年的武王朝,他因举鼎比赛致死而统治终结。

然后是昭襄王,他统治了56年,然后是孝文王和庄襄王两朝4年的间竭期,最后是秦王政至后来成为始皇帝的37年统治。可是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不应过分强调,因为长寿并不总意味着能干。例如,当周朝最后在公元前256年被灭亡时,灭周的秦统治者昭襄王在位已51年,但周统治者赧王本人在王位上已不少于59年。不过,至少在秦国这些长寿统治者来说,都一直在坚持变法强国,没有出现别的心思,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律法和行政

法家的统治自然是没什么好说的了,这就导致了秦国的规矩被执行的非常的好,这种规矩体现在方方面面,行政上没有很少有贪腐懈怠的情况出现。律法上实行连坐制度,谁没事犯个错就会殃及很多人,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做事都要小心的遵守规矩,当这些规矩深入人心的时候,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人,指哪打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说是把全国都绑在了战争的机器人上,行动效率当然是其他的诸侯国望尘莫及的。

如此看来,当时的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只是这个战争机器在一定时间里没有问题的,可是只要是机器就会出问题的,尤其是很精密的机器,于是乎,这个庞大的帝国虽然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历程,可是却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轰然倒下了,让人无限唏嘘。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六国的国君都有怎样的结局?

韩王安:第一个亡国者,遭遇流放,受国人叛乱牵连而死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进攻韩国都城新郑,末代国君韩安抵抗不住,无奈投降了秦军秦王嬴政把韩安囚禁在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四年后,新郑爆发了反抗秦军的叛乱,韩安因此受到牵连,被秦王嬴政处死。

赵王迁:第二个亡国者,遭遇流放,凄惨离世

公元前228年,赵王赵迁轻信谗言,杀死了屡败秦军的大将李牧,以赵怱、齐将颜聚代统赵军。秦将王翦一战击破了赵军,赵怱、颜聚皆逃亡,邯郸成了一座空城,赵迁被迫投降了秦军秦王嬴政把赵迁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赵迁再也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以享受,每天不得不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等待着生命的终结。赵迁在悔恨之余思念故国,写下了《山水》这首诗歌,听到这首诗歌的人无不落泪流涕,但是,这又能怪谁呢?

魏王假:第三个亡国者,结局未知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翦之子王贲大举进攻魏国,包围了其都城大梁,魏王魏假不愿投降,坚持抵抗。王贲为了尽快攻破大梁,便引黄河水灌大梁城,魏假迫于无奈,只得投降秦军。历史上并没有明载魏假的结局,他或许也遭到了流放,并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昌平君:第四个亡国者,举兵反秦,战败被杀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国君熊负刍战败被俘。熊负刍的同宗昌平君曾经作为楚国质子留在秦都咸阳,辅佐秦王嬴政平定了嫪毐的叛乱,而后又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灭亡了诸国。当昌平君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到了灭亡,心中十分愤慨,于是决定在故地举兵反叛,他与项燕联兵,自称楚王,企图复国。不久后,楚军被强大的秦军击败,昌平君战败被杀,项燕亦自杀身亡,楚国彻底灭亡了。

燕王喜:第五个亡国者,刺秦失败,辽东被俘

公元前228年,赵王灭亡后,燕王姬喜的太子姬丹眼见国家危机,于是派荆轲前往咸阳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嬴政大怒,发兵进攻燕国,一举攻克其都城蓟城,姬喜、姬丹父子被迫流亡辽东。姬喜为了使燕国不亡,决定向秦国求和,他残忍杀死了亲儿子姬丹,把首级献给了秦王嬴政,希望秦王嬴政能放过燕国。

公元前222年,楚国灭亡后,秦将王贲发兵进攻辽东,一举击败燕军,俘虏了姬喜,彻底灭亡了燕国。姬喜的结局不见明载,如果联系到赵国灭亡后,秦王嬴政亲自来到邯郸,杀死了自己在赵国做人质时的所有冤家,以发泄当年的怨气。姬喜的结局实在堪忧啊!

齐王建:第六个亡国者,亲近秦国,反被饿死

齐国的末代国君田建在位四十余年,他坐视其他五国被秦国灭亡,不发一兵一卒前往救援。燕国灭亡后,秦将王贲于公元前221年率领凯旋之师南下齐国,田建听信奸相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于秦军,齐国于是灭亡秦王嬴政把田建流放到了共地,不给他任何食物,曾经亲近秦国的田建就这样被秦王嬴政活活饿死了。

相关推荐:

这个皇帝竟40年不近女色 为何有如此能耐?

昌平君从秦相到楚王都经历了什么?最后为何反秦

史上比武则天更狠的女人:一生操纵了6位皇帝?

梁武帝为何能成为第二长寿皇帝?原因竟是这个

曹操敢打死皇帝宠爱宦官的叔叔为何毫发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