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清朝名臣郭嵩焘:清正廉洁,一生只为中华崛起,却不被理解

发布时间:2014-09-10 栏目:专题 投稿:悦耳的流沙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无论是在任何一个朝代官场都有黑暗的地方,今天我们说的这位清朝名臣郭嵩焘清正廉洁,一生只为中华崛起,正是因为官场的黑暗,所以一直不被理解。

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嵩焘是通过“八股取士”进入清朝官场,接受的是传统士大夫教育。公元1818年出生在湖南,18岁便进入岳麓书院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他还结识日后一生的好友曾国藩。其实最开始,郭嵩焘并没有考中进士,只能去浙江给人当幕僚。就在他当幕僚期间,中英之间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人强大的军事实力让郭嵩焘看清了现实,此时的他已经知道清朝需要改变才有立足的机会,于是他开始致力于睁眼看世界。

后来郭嵩焘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考中了进士,能进入官场为官,可又恰逢双亲去世,他只好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2年,清廷下令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最初不愿意,在郭嵩焘的数次劝告下才出山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湘军。曾国藩将郭嵩焘招到大营,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从这一点而言,郭嵩焘也算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

公元1856年,郭嵩焘到北京任职,正式进入官场。才华横溢、文采过人的郭嵩焘受到了咸丰皇帝的赏识。咸丰皇帝本想将其留在身边任职,可郭嵩焘却对咸丰说:“不愿坐而论道,想多办实事,”于是咸丰皇帝就让他去僧格林沁处协助军务。可这郭嵩焘是个清官,完全不认同大清官场上的风气,一上任他就清查了僧格林沁管辖范围内各县的税收情况。

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发现所有县衙内人人都贪污税款,更有甚者敲榨勒索百姓税款。调查出结果的郭嵩焘本想彻底整顿吏治,可还没等他动手,僧格林沁就伙同山东巡抚,弹劾郭嵩焘咸丰皇帝只好把他召回京城,并降官两级作为处罚,查税的成果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这就是在清朝做清官的下场,晚清的官场上是无法容忍郭嵩焘这种清官存在的。

同治上台以后,郭嵩焘被重新启用,他被任命为苏松粮储道,很快又调到两淮担任盐运使。盐运使本是官场上的肥差,任何人当了盐运使都会贪污,朝廷调他过去,也是想整理一下盐务,防止他们贪污得太过厉害。原本郭嵩焘可以就此官运亨通,可在公元1866年,他又得罪两广总督,这下子他被罢了官,只好回到家乡,做个教书匠。

洋务运动开始后,大清要学习洋人的武器制造方法,用来增强国防实力,懂外国知识的郭嵩焘又被启用。可郭嵩焘却认为,光学洋人的武器制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中国才有出路。可是这种想法在当时是绝对的忤逆,在所有人眼中中学才是主流思想。这下子郭嵩焘又多了个“卖国贼”的罪名,举国上下都声讨他的“汉奸”行为

公元1876年,郭嵩焘被任命为驻英公馆大使,清朝设立这个职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向英国人道歉。但没人愿意受这个职位,背负这个骂名,这时精通洋人知识,又有“卖国贼”之名的郭嵩焘,正合适去受这种屈辱。郭嵩焘可没有把这个职务当成屈辱,在任职期间尽量为中国争取外交利益,保护海外华人,还学习西方制度,又自学外语,以便更好地掌握外国知识。

他的副使刘锡鸿,是个自大而有保守的官员,他一直认为所有外国人皆是蛮夷,把郭嵩焘的礼貌行为当作通洋的罪证。以前的洋人总认为中国人狂妄自大,这跟刘锡鸿这种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刘锡鸿弹劾郭嵩焘得到国内很多人的支持,有人说他生出二心,想投靠英国。在舆论压力下,清政府只好罢免了郭嵩焘的官职,再次将他削职为民。可郭嵩焘即使在家中闲赋,依然没有停止为国家出谋划策,但无人认同他的想法。虽然李鸿章和他交好,认同他的思想,但也没有办法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

直到甲午战争结束,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中国需要彻底改变了,于是各种救国思想纷纷涌现出来。而郭嵩焘老先生却看不到这一切了,他在公元1891年因病去逝,但政府并没有像对待其他大臣那样,赐谥号给他,仿佛去世的不过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一位忠实纯良的大臣,竟然被世人嫌恶到这种地步!可见世人之愚昧短浅!

相关推荐: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谋圣张良?原因竟令人震惊

周总理临终前流着眼泪提到了他,他是总理临终前还挂念的人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揭秘:导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罪魁祸首是谁?

唐德宗留下的祸端:藩镇割据间接导致了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