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张之洞有哪些功绩?张之洞为人处世有哪三不争?

发布时间:2014-09-10 栏目:专题 投稿:无语的春天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是清流派官员中,少有的支持洋务革新,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人。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创办了诸多实业,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张之洞为晚晴做出的贡献,尽管清朝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也无法磨灭。就算到了今天,张之洞的所作所为仍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影响力。

晚清时期的中国,动荡不安,在这大厦将倾之际,自然会出现扛一时之鼎的有识之士,在这其中就有晚清四大名臣,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力挽狂澜救国,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左宗棠守疆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而李鸿章更是忠君爱国,为大清续命真可谓鞠躬敬萃死而后已。那么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干过什么呢?

其实张之洞可谓一代才子,12岁考中秀才,16岁高中顺天府解元“一时才名噪都”,连慈禧太后也有所风闻。以当时张之洞的学养实力,他应当能够一气呵成,早日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但他直到27岁那年才得中进士。原来张之洞在这11年中,先是帮父亲办理军务以及结婚生子,随后又为父亲治丧守制,无暇无心于应试。

到23岁那年将应会试,又因为族兄张之万连续两届为同考官,循例回避又没有考成。直到27岁的张之洞才被慈禧破格提为探花,赐进士及第。如果论“学历”张之洞应该算是晚清四大名臣学历最高的。但是要论年龄张之洞年龄最小,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上过战场、领兵打仗的,他就一直在文官的路线上发展。

由于不像李鸿章那样有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张之洞升官的速度相对较慢。李鸿章当年40多岁的时候,已经是直隶总督,封疆大吏。而张之洞43岁时,还只做到司经局的洗马,一个从五品的“小官”。以致后来,慈禧太后都不记得当年钦点的探花张之洞

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言官,必须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良好的全局观念、高超的话术技巧,才能够上承圣意,下得民心,从言官职位上脱颖而出,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而无疑,张之洞就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一位优秀人才,文章写得好,人际关系搞得通,还与慈禧太后有知遇之情。所以等到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交收伊犁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张之洞就抓住了这次机会,大捞了一笔政治资本,成为慈禧的能臣。

随后在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慈禧太后又酝酿一个决定。她就像当年道光皇帝破格提拔曾国藩那样,也让张之洞在一夜之间,由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直接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一夜之间,张之洞连升四级,一时舆论哗然。可以说是一举成名,让满朝文武都羡慕嫉妒,巴结讨好。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官员每升一级,都要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的历练,张之洞虽然没在正四品、从三品、正三品的职位上历练过,但他以前的升迁速度太慢了。慈禧太后认为张之洞太憋屈了,他是那么有才,他应该被破格提拔。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张之洞是一夜之间连升四级的唯一幸运儿。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才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可以说张之洞是清流派官员中,少有的支持洋务革新,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人。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诸多实业,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尽管清朝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张之洞的实业强国的功绩却无法磨灭。已至后来毛主席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就算到了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仍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影响力。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也在其《张之洞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

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对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对传统教育加紧改革,他还试着创办“西式”学堂,并送这些学生出国留学。趁着在广州,他创办了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早年在山西时,他就创办了令德堂,后来调任湖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又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还在南京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

无疑,张之洞不仅为近代工业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他建立的工厂还涉及方方面面,如民用和军事工业都有体现,而且,还兴办教育,遣送出国留学,在无形中,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今我们认为曾国藩救国,左宗棠守疆,李鸿章忠君,那么张之洞应该称为强国。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实业!

张之洞一个有着一颗忠贞爱国心的人,这从其做的很多事情可以看出。中法战争前期,张之洞任两广总督,这段期间,筹饷备械,运筹帷幄击败侵略者;甲午战争时期,大力主张抗日,维护国家自立自强。张之洞有着超强的洞察力与很强的前瞻性,他虽然接受的是封建教育思想,但是他的思想与意识与因循守旧的满清官员是大不一样的,他觉得国家要发展就需要发展教育事业,重工业也是国家富强的一大策略。

所以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建铁路,造钢铁厂,办学堂,办幼儿园等,这都是国家发展之必然,显然张之洞在往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张之洞颁布的“癸卯学制”,也就是近代学制中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的发布彻底的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告着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结束了,迎来一个新的教育机制。

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曾为自己立下“三不争”的人生信条: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

不与俗人争利。

俗人,所最在乎的莫过于利益,为了一己之私利,斤斤计较,争得头破血流。只有贤达有志之士,才不会计较小利,而是把精力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晚清之际,官员之间谋权争利,贪污腐败,泛滥成灾。《清稗类钞》中有个故事说,山阴人蒋渊如看到做官有利可图,便与四友集资捐官,当个县令。五个人舞文弄法,狼狈为奸,每年敛取不义之财多达二十万两白银。

张之洞虽身居高位,却不谋取私利,一生坚守“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他从不参与官场斗争,也不与朝堂小人争利,经常拿出俸禄来办小学,救助灾荒地区的百姓。张家本来人口众多,如此一来,生活愈发艰难,因此他成了当铺的常客。他死后,家里连办理丧葬的费用都出不起。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他说道:“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的确做到了。他深谙宦海浮沉,明白“利”旁一把刀,若一味争权逐利,很可能会祸及己身。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上,终身首要做成了四件大事:办新式教学,创实业,练新军,御外辱。林语堂曾在《风声鹤唳》中说过:“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这告诉我们:不与庸俗之人争利,就会少了许多叨扰,少了诸多烦恼;耳根清净了,心境安静了,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的正事。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到过:“世上最大的傻子,是为了外在而牺牲内在,以及为了光彩、地位、壮观、头衔和荣誉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闲暇和自己的独立。”鼠目寸光的庸俗贪利之辈,如蚊嗜血,如蝇嗜臭。不汲汲于私利的智慧之士,方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人活于世,不困于名,不囿于利,才能安然度过这一生。

不与文士争名。

文士,能不为五斗米折腰,视金钱如粪土。但他们骨子里又都有一股傲气,脊梁上有三山五岳,血脉里有长江大河。他们往往自视清高,对体面、名望比较在意,你若给他体面、名望,他便舒坦了。“清末怪杰”辜鸿铭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生共拿了13个博士学位,可以说得上是一代大名士。然而,学识渊博、性格怪癖,也使得他狂妄自大至极。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他从来都是嘴上不留情,因此惹恼了不少人。

唯独张之洞,对之青睐有加,经常抽时间和他聊天。辜鸿铭却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丝毫不领张之洞的情意,反而嘲笑奚落,多次让他在众人前丢面子。在当时,张之洞身处庙堂高位,若想找个借口杀了辜鸿铭,实非难事。可是,张之洞却经常在人前称赞他的才华,还处处保护他。在慈禧太后生日那天,辜鸿铭送来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在旁之人,无不惊得一身冷汗。幸得有张之洞从中斡旋,他才免此一劫。

在此之后,辜鸿铭对他感激不已,常伴左右,成为他的忠实助手。张之洞处处对辜鸿铭包容大度,不计一时得失,不争一时名气。但他不争于此,必争于彼。他争的不是虚浮的面子和名望,而是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经世之才。在大唐,李白、杜甫是诗坛上的“天之骄子”,二人不相伯仲。世人皆知,李白一生俾睨天下、狂放不羁,而杜甫也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傲气。但是,二人从不去争诗坛头衔,而是惺惺相惜,视彼此为知己。

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颗璀璨耀眼之星,以他们的“不争”,在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合称为“李杜”,至今传为佳话。不争名者,不好于利;不囿名者,不困于心。智者,看淡名利,不争名于朝,不谋利于市。因为他们知道,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不戚戚于名利者,才有可能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

无谓之人,乃闲杂之人。这种人往往纠缠于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生活中,老人们常说:“别争一时之意气。”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闲气”咽下去。据说,张之洞生来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好看,人们都对他颇有不敬。有一次,一个无聊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画,来嘲笑、丑化他。“三矮”,是指张之洞他的两个随从。画家在画展上公然挂出了这幅画,惹得众人纷纷围观,一时成为当地的热点新闻。

自然,事情很快就传到张之洞那里。他的属下知道后,叫嚣着要拿那位画家问罪。张之洞却说道:“他只是实事求是罢了,有什么罪过呢?”随后,自掏腰包让人买下了那幅画,平息了事端。张之洞不计较,这是因为他有做大事的智者格局,和不以权势压人的宽宏肚量,也更是不屑与无聊之人争“闲气”罢了。他知道:你若恼怒了,便争了“闲气”,正中人下怀;倒不如不与之置气,落个清静自在。

同样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年轻时经历了这么一件事:他在岳麓书院读书备考时,有个同学经常为难他。一次,曾国藩把书放在窗前,那个同学就说书挡住了他的光线。曾国藩就问他:“那放到哪里合适呢?”他说:“放床上就行了!”夜间,曾国藩读书时,他又不耐烦地说:“白天不读书,晚上是专门来打扰别人的吗?”曾国藩只好默不吱声。

曾国藩中举后,那个同学又大动肝火,骂道:“都是你占了我的风水和运气!”他听后,更是丝毫没放在心上。无谓之人,总是有借口来找你的麻烦,三番五次针对你。只要你不争、不理,他便很快消停下去;只要你不争、不理,就是一场他自己上演的闹剧,终究是自取其辱。不争,便没了“闲气”;只有没了“闲气”,我们才会有精力做好事情;也只有没了“闲气”,我们才有一个好心态,才会健康地活下去。

相关推荐:

揭秘宋钦宗继位后为何第一个拿蔡京开刀?

揭秘三国中真正勇冠三军的猛将是谁?

林彪打锦州为何不理毛主席只信一个人

名将马超竟有3个墓?蜀汉名将马超的墓究竟在哪?

宰相上官婉儿曾嫁给哪两个皇帝?上官婉儿嫁给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