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抗金名将岳飞:浑身是胆精忠报国,赤胆忠心民族英雄

发布时间:2014-09-10 栏目:专题 投稿:美丽的睫毛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这位浑身是胆精忠报国,赤胆忠心民族英雄。

飞出身于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生下来就是低等的农民家族,过的基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父亲岳和是个极为淳朴的农民,省吃俭用把岳飞养大,但是仍然供不起岳飞上学。当时岳飞对读书有着很强烈的渴望,正巧村子里开了一家新学堂,挂出了考第一名可以免学费的公告,于是少年岳飞便想趁着这个机会去试试。家里穷没有煤油灯,岳飞就在月光下读书。有孩子耻笑他家中贫穷,他也不耻下问请教他们学问,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岳飞以第一名的成绩免费入学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少年岳飞认识了影响到他一生的第一位老师——周同,当时的周同在武林届备受赞誉,武功高强而且为人心善。周同看到岳飞如此励志学习刻苦用功,便来了兴趣偷偷收他为徒,准备将毕生的武功教授给他。正因为周同对岳飞期望很高,所以要求极为严格。他让年仅十来岁的岳飞手持一柄长枪,长枪的重量对于一个尚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重了,然而周同还让自己的孙女在长枪头上挂了一个水壶,并且不断地往里加水。少年岳飞看着水壶里的水不断增多 ,手上的重量越来越重,额头上汗珠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手已经酸麻了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没有一丝的动摇,一点都没见抱怨。

正是因为少年岳飞的刻苦用功,在一天天的磨炼与积累下,功夫越来越精进,年纪轻轻已经能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了,到他还没有成年之时,已经力大无比,能够拉开一个接近三百斤的步弓。周同的箭法极其优秀,岳飞也丝毫不差地学到了,能够在百里之外精准地射中目标。

岳飞生活的年代一直是战乱纷飞的时期,终于在公元1022年,岳飞响应宋朝政策,自愿出征上前线,临行前岳母也刻下了那著名的“精忠报国”,为的是希望岳飞一直正直果敢,勇敢善战,为宋朝的王权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带头的抗金将领,他完全做到了。

他18岁进入了军队,就在今天河北为国效力,但是因为几年后父亲在家乡去世了,岳飞就回到了家中去处理一些事情,在后来又跟着一个赵构效力,过了一段时间,金兵入侵这边,岳飞在此击败了金军立下了战功,被封为了千夫长。

在后来岳飞因为立下了很多的战功,他的地位也因此一步步的往高处升,最后成为了将军,在后来又因为有一些官员欺压百姓,去告诉了君主,却被一些奸臣所陷害,最后被贬为了芝麻官。在后面又得到了明进王的赏识,提拔成为镇守边疆的将军,因阻挡金军有功,在后面又被宋朝的皇上官复原职。

在战场上的时候岳飞组建了岳家军,同时也造出了岳家军的专属武器:“岳家枪”,岳家军曾经有过神武左将军还神武右将军,也有属于他们的粮草,但是随着历史的流逝,也慢慢的被世人遗忘。而那时的岳家军却依旧被人说起,岳家军的战斗精神被后人所学习,是后面的军之楷模,而且岳飞的治军之道也一直被后代模仿、学习,甚至那时候的金军都说,憾山很容易,撼岳家军很难。

岳飞对宋朝的贡献也是不能用别人代替的,他同样也表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英勇气概,还有不怕危险坚守宋国的精神。也都使得我们现在的军队来学习,同样也让宋朝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名人对岳飞的评价:金章宗说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孙中山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就是民族魂。

岳飞一生简朴,把自己的钱财奖赏给有战功的将士,如果有岳家军贪污,立斩。岳飞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每次回家都对母亲嘘寒问暖,唯恐照顾不周。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孝两全的人物,最后却惨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

准尚书省札子:“张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奉圣旨:‘就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

今勘到:

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御前前军统制、权副都统、节制鄂州军马张宪

僧泽一,

右朝议大夫、直秘阁、添差广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官于鹏,

右朝散郎、添差通判兴化军孙革,

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岳云

有荫人智浃,

承节郎、进奏官望(王)处仁,

从义郎、新授福州专管巡捉私盐蒋世雄,

及勘证得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岳飞所犯;内:

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看详: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张宪——为收岳飞书,令宪“别作擘画”,因此,张宪谋反,要提兵僭据襄阳,投拜金人,因王俊不允顺,方有“无意作过”之言;并知岳飞指斥切害,不敢陈首;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及依于鹏书申岳飞之意,令妄申探报,不实;及制勘虚妄。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叛绞。'其张宪,合于绞刑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仍合依例追毁出身以来告敕文字,除名。”本人犯私罪,绞。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除罪轻及等外,法寺称:“《敕》:‘传报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不以荫论。'《敕》:‘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减一等。'其岳云,合比加役流私罪断: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

看详:岳云因父罢兵权,辄敢交通主兵官张宪,节次催令“与得心腹兵官擘画”,致张宪因此要提兵谋叛;及传报朝廷机密。惑乱军心,情重奏裁。岳云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于鹏——为所犯虚妄,并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等,妄说岳飞出使事,并令张宪妄供探报。除罪轻外,法寺称:“《敕》:‘为从不配。'《律》:‘五品犯流罪,减一等。'其于鹏合徒三年,私罪。官减外,徒二年半,追一官,罚铜十斤入宫,勒停。情重奏裁。”于鹏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孙革——为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称“措置擘画”等语言。并节次依随岳飞申奏朝廷,不实。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奏事不实,以违制论,徒二年。'《律》:‘供犯罪徒,减一等。'其孙革,合徒一年半,私罪。官减外,徒一年,合追见任右朝散郎一官官告文字,当徒一年,勒停。情重奏裁。”孙革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王处仁——为知王贵申奏朝廷张宪背叛,泄露供申岳飞,并说与蒋世雄。法寺称:“《敕》:‘传报泄露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应比罪,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私罪上断',合追见任承节郎并历任承信郎共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两年。据案别无官当,更合罪铜八十斤入宫,勒停,情重奏裁。”王处仁犯私罪流。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蒋世雄——为见王处仁说,王贵申奏朝廷张宪待背叛事,于岳飞处复。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传报泄露朝廷机密事,流三千里,从减一等。'其蒋世雄合徒三年私罪上断:官减外,徒二年半。合追从义郎、秉义郎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两年;余徒半年,更罚铜十斤入宫,勒停。情重奏裁。”蒋世雄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僧泽一——为制勘虚妄,并见张宪等待背叛,向张宪言:“不如先差两队甲军防守总领运司衙门”,并欲与张宪诈作枢密院札子,发兵过江;及要摹榻枢密院印文。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反者绞,从减一等。'其僧泽一合流三千里私罪断:合决脊杖二十,本处居作一年,役满日放。仍合下本处,照《僧人犯私罪流还俗》条施行。情重奏裁。”

智浃——为承岳飞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并受岳云金、茶、马。令智浃将书与张宪等,共估钱三百二贯足。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坐赃致罪,一贯徒一年,十贯加一等,罪止徒三年。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七品官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其智浃合徒三年。赃罪赎铜六十斤。情重奏裁。”

小帖子:据《帖黄》称:“契勘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岳雷别无干涉罪犯,缘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合依条召家人入侍,已就令岳雷入侍看觑,候断下案内人日,所有岳雷亦乞一就处分降下”。

又小帖子称:所有僧泽一,合下本处依条施行。

又小帖子称:契勘数内于鹏,见行下湖北转运司根究银绢等四百万,合下所属照会,候根究见归着日,即乞依今来所断指挥施行。

又小帖子称:看详:岳飞张宪所犯情重,逐人家业并家属,合取自朝廷指挥,拘籍施行。

看详岳飞等所犯,内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并系情理所重;王处仁私罪流,岳云私罪徒,并系情理重;蒋世雄、孙革、于鹏并私罪徒,并系情理稍重;无一般例。今奉圣旨根勘,合取旨裁断。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余并依断。

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除名。内:于鹏、孙革永不收叙,于鹏送万安军,孙革送浔州、王处仁送连州、蒋世雄送梧州,并编管。僧泽一决脊杖二十、刺面、配三千里外州军牢城,小分受管。智浃决臂杖二十、送二千里外州军编管。

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

编配人并岳飞家属并令杨沂中、俞俟,其张宪家属令王贵、汪叔詹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并上路。岳飞张宪家业籍没入官,委俞俟、王叔詹逐一抄札具数申尚书省,余依大理寺所申并《小帖子》内事理施行。

仍出榜晓谕:应缘上件公事干涉之人,一切不问,亦不许人陈告,官司不得受理。

若不了解前因后果,看这个判决恐怕还会是一头雾水。

第一段是张俊镇江审讯张宪的一个概要,并有高宗批示。

中间大段是大理寺的案情概要和处罚。

后面“有旨”则是高宗赵构的批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间大理寺的这段,即是对外公布的判决,也是送给皇上看的。

这个判决,可以说围绕着一封信,而且岳云、于鹏、孙革、僧泽、智浃的罪行百分百都是这封信直接导致的。

为什么这封信会引起这场轩然大波,那就不能不提王俊的“告首状”。

这是这个状纸的全文:

左武大夫、果州防御使、差充京东东路兵马钤辖、御前前军副统制王俊

王俊于八月二十二日夜二更以来,张太尉(按指张宪)使奴厮儿庆童来请张俊去说话。俊到张太尉衙,令虞候报复,请俊入宅,在莲花池东面一亭子上。张太尉先与一和尚何泽一点着烛,对面坐地说话。俊到时,何泽一更不与俊相揖,便起向灯影黑处潜去。俊于张太尉面前唱喏,坐间,张太尉不作声,良久,问道:“你早睡也?那你睡得着。”

俊道:“太尉有甚事睡不着?”

太尉道:“你不知自家相公(按即岳飞)得出也?”

俊道:“相公得出那里去?”

太尉道:“得衢、婺州。”

俊道:“既得衢、婺州,则无事也,有甚烦恼?”

太尉道:“恐有后命。”

俊道:“有后命如何?”

太尉道:“你理会不得。我与相公从微相随,朝廷必疑我也。朝廷教更番朝见,我去则必不来也。”

俊道:“向日范将军(按指范琼)被罪,朝廷赐死,俊与范将军从微相随,俊元是雄威副都头,转至正使,皆是范将军兼系右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心怀忠义,到今朝廷何曾赐罪?太尉不须别生疑虑。”

太尉道:“更说与你:我相公处有人来,教我救他。”

俊道:“如何救他?”张太尉道:“我遮(这)人马动,则便是救他也。”

张俊:“动后,甚意思?”

太尉道:“遮里将人马老小尽底移去襄阳府不动,只在那驻扎,朝廷知后,必使岳相公来弹压抚谕。”

俊道:“太尉不得动人马。若太尉动人马,朝廷必疑,岳相公越被罪也。”

太尉道:“你理会不得。若朝廷使岳相公来时,便是我救他也。若朝廷不肯教岳相公来时,我将人马分布,自据襄阳府。”

俊道:“诸军人马,如何起发得?”

太尉道:“我虏劫舟船,尽装载步人老小,令马军便陆路前去。”

俊道:“且看国家患难之际,且更消停。”

太尉道:“我待做,则须做,你安排着,待我教你下手做时,你便听我言语。”

俊道:“恐军中不服者多。”

太尉道:“谁敢不服?”

傅选道:“我不服”(按,傅选原未在场,此处当有脱误。)

俊道:“傅统制慷慨之人,丈夫刚气,必不肯服。”

太尉道:“待有不服者,都与剿杀!”

俊道:“这军马做甚名目起发?”

太尉道:“你问得我是。我假做一件朝廷文字教起发,我须教人不疑。”

俊道:“太尉去襄阳府,后面张相公(按指张俊)遣人马来追袭,如何?”

太尉道:“必不敢来赶我。设他人马来到遮里时,我已到襄阳府了也。”

俊道:“且如到襄阳府,张相公必不肯休,继续前来收捕,如何?”

太尉道:“我有何惧?”

俊道:“若蕃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张相公人马,北面有蕃人,太尉如何处置?”

太尉冷笑(道):“我别有道理:待我遮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去与蕃人,万一枝梧不前,教蕃人发人马助我。”

俊道:“诸军人马老小数十万,襄阳府粮少,如何?”

太尉道:“这里粮尽数着船装载前去,鄂州也有粮,襄阳府也有粮,可吃得一年。”

俊道:“如何这里数路应副钱粮尚有不前,那里些少粮,一年以后,无粮如何?”

太尉道:“我那里一年以外不别做转动?我那里不一年,叫蕃人必退。我迟则迟动,疾则疾动,你安排着。”

太尉又道:“我如今动后,背嵬、游奕服我不服?”

俊道:“不服底多。”

(张太尉)又道:“游奕姚观察、背嵬王刚、张应、李璋服不服?”

俊道:“不知如何。”

太尉道:“明日来我遮里聚厅时,你请姚观察、王刚、张应、李璋去你衙里吃饭,说与我遮言语。说道:张太尉一夜不曾得睡,知得相公得出,恐有后命。今自家懑(们)都出岳相公门下,若诸军人马有言语,教我怎生制御?我东西随人,我又不是都统制,朝廷又不曾有文字教我管他懑,有事都不能管得。”

至三更后,俊归来本家。次日天晓,二十三日早,众统制官到张太尉衙前,张太尉未坐衙。俊叫起姚观察于教场内亭子西边坐地。

姚观察道:“有甚事,大哥?”

俊道:“张太尉一夜不曾睡。知得相公得出,大段烦恼,道破言语,教俊来问观察如何。”

姚观察道:“既相公不来时,张太尉管军,事节都在张太尉也。”

俊问观察道:“将来诸军乱后如何?”

姚观察道:“与他弹压,不可教乱,恐坏了遮军人马。你做我复知太尉,缓缓地,且看国家患难面。”

道罢,各散去,更不曾说张太尉所言事节。

俊去见张太尉,唱喏,张太尉道:“夜来所言事如何?”

俊道:“不曾去请王刚等,只与姚观察说话,教来复太尉道:‘恐兵乱后不可不弹压。我游奕一军钤束得整齐,必不到得生事。'”

太尉道:“既姚观察卖弄道,他人马整齐,我做得尤稳也。你安排着。”

俊便唱喏出来,自后不曾说话。

九月初一日,张太尉起发赴枢密行府,俊去辞,张太尉道:“王统制,你后面粗重物事转换了著,我去后,将来必不共遮懑一处,你收拾,等我叫你。”

重念俊元系东平府雄威第八长行,因本府缺粮,诸营军兵呼千等结连俊,欲劫东平府作过,岁时俊食禄本营,不敢负于国家,又不忍弃老母,遂经安抚司告首。奉圣旨,补本营副都头。后来继而金人侵犯中原。俊自靖康元年首从军旅,于京城下与金人相敌斩首,及俊口内中箭,射落二齿,奉圣旨,特换成忠郎。后来并系立战功,转至今来官资。俊尽节仰报朝廷。今来张太尉结连俊别起事,俊不敢负于国家,欲伺候将来赴枢密行府日,面诣张相公前告首。又恐都统王太尉(按,指王贵)别有出入,张太尉后面别起事背叛,临时力所不及,使俊陷于不义。俊已于初七日面复都统王太尉讫,今月初八日纳状告首。如有一事一件分毫不实,乞依军法施行。兼俊自出宫以来,立到战功。转至今来官资,即不曾有分毫过犯。所有俊应干告敕宣札在家收存外,有告首呼千等补副都头宣缴申外,庶晓俊忠义,不曾作过,不敢负于国家。谨具状披告,伏候指挥。

中间牵带着傅选的两句,与当夜无关,很可能是王俊告状前先和几个人交了底,写状纸时傅选大约在场,说了句话,就混在了状纸内。

岳飞一案,王俊的告首信起了关键的作用,岳飞之死可以说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此信。而之后其他人行为,包括高宗赵构、张俊、秦桧,大都是对这封信的直接反应。

朝廷接到状纸后,高宗震惊之余令张俊收押张宪张俊接下来审讯张宪张宪供出了岳飞高宗随即下令把岳飞张宪收押在大理寺,顺藤摸瓜陆续收押了更多的人,也审出了几个相关和不相关的罪状,两个半月后结案,大理寺高宗汇报,赵构作出批示。

秦桧呢?

秦桧就在那看着。

秦桧虽然不堪,但军中的事是不掺和的,他也掺和不进去,那是高宗赵构的领地。高宗对军人忌讳,但对文人掌握军权更是忌讳,对大臣张浚在军中的威信就公开表示不满,实在是以怨报德,因为张浚最初能在军中建立威信,正是平定苗刘军事政变,救出赵构才取得的。

岳飞这一案若想理清楚,首先要把几个时间和地点说明白。

绍兴11年8月9日,枢密副使(大致相当国防部副部长)岳飞在临安被免职。

之前张俊已经下令要轮流召见岳家军高级将领,鄂州军主将权都统制王贵是第一个,张宪是第二个。此时王贵已经离开鄂州,去镇江见枢密使张俊。此时在鄂州大营,张宪临时主持军务。王俊在告首信中谈到他之后也会被召见,而且曾有打算在召见时告发的。

8月22日,鄂州军营中张宪召见王俊,这次会面的经过就是王俊状纸的主要内容。

9月1日,张宪离开大营去镇江

9月7日王俊见王贵,应该已经说明此事。王贵让他写出来,这才有9月8日的状纸。

据说是先送递给湖北路转运判官荣薿,但他不敢接—---南宋初的文官,甚至连皇帝,都是有些怵武将的。只有一个例外:张浚。张浚杀了几个高级将领,王俊信中的范将军范琼就是一个。

9月8日王俊的状纸送往临安(王贵申奏朝廷,并没有任何证据所谓秦桧死党林大升介入),也又可能也同时送往镇江,以当时急递的水平,大约都需要10天左右才到,所以在18日左右到京城,朝廷震动。赵构立即下令在镇江的张浚逮捕张宪,同时也会调王俊等人(似乎包括姚政、傅选、庞荣)入京调查·对证。

普通人即使是骑马,行军速度也要慢的多,张宪镇江应该是9月20日以后,如果首告信也同时送往镇江的话,此时张俊已经收到状告信,张宪一到直接下狱。

10月张俊把审讯的结果送到了京城“张宪供通,为收岳飞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高宗随即下旨:“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这都应该是10月13日。

10月13日岳飞被捕。实际上从这一天起,岳飞已经死定了。

这里需要澄清岳飞一案的几个疑点。

一, 王俊张宪的关系。

邓广铭质疑王俊张宪有素无交谊,张宪断不会向王俊透露信中消息。王俊是在岳飞剿灭杨幺后,朝廷将其部拨入岳家军,任前军副统制,前军统制正是张宪,而王俊也就此成了张宪的副手。张宪王俊商量要事,是给自己的直接下属发指示,也是正常之举。

王俊在告发信后加了几句:

“俊即不曾见有人来,亦不曾见张太尉使人去相公处。张太尉发此言,故要激怒众人背叛朝廷。”

这几句是想说张宪的主意和岳飞无关,他的本意还是想解脱岳飞的责任。毕竟岳飞在军中素有威信。不过后来的审讯中,王俊还是供出了岳飞的其他事情,大理寺特别又把董先从鄂州召来询问,作为证据。

二,王俊首告的密信,究竟是岳云所书还是出自岳飞?

说是岳云的信,有几个来源,其中之一就是颇为有名的韩世忠和秦桧“莫须有”对话: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此段出自元朝所修的宋史,但真正来源又出自宋朝文献的何处呢?是一本书名叫“野史”的野史,作者佚名,可靠性就不用多说了。

岳珂在金佗稡编“淮西辩”也说到:张宪之狱,在行府锻链极矣,而无一语以及先臣,所诬以通书者,先伯臣云也。---这里岳珂说张宪没供出岳飞,而是供出岳云写的书信。

岳珂在同一本书中的“张宪辩”中又是另外一个说法:已蒙枢密行府勒宪与王俊对证,得张宪不曾有上项语言,已供状了当。---说张宪一口否定没有和王俊的对话,那么“淮西辩”中曾说招认了岳云的书信又是怎么回事?王俊难道从别人嘴中得知的信件?

岳珂基本是信口开河,自相矛盾,而且也没有提供张宪的供状原文来支持,要知道其书中收集了不少当时的资料,却把这么关键为张宪岳飞脱罪的文字给省略了。

从岳珂的口气中来猜测,有一种可能性,怀疑他也许真的看到了张宪的供状,不过其中内容对岳飞不利,干脆不收集到其书中。

大理寺判决中,知道张宪的供状中有“无意作过”之语,是为本人开脱,意思是说自己因为王俊当时的态度消极,所以自己并没有反叛。但这句话却证实了和王俊的对话及书信之事。

另外,王俊怎么会去镇江对质?张俊审讯张宪已经不合规矩,王俊作为军中大将,自己并不能随意行动,若张俊召唤,他到镇江也晚于10月13日,那时供状早已到了京城。

马上我们就会看到张俊朝廷的汇报却是完全另一种情况:张俊招供了,但并没有涉及到岳云

首先王俊的状纸中提到张宪说:我相公处有人来,教我救他。

张俊镇江的奏报就更清楚了。张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完全没有提及岳云高宗的旨意也是下令把张宪岳飞大理寺

大理寺最后的判决也比较明确,点明是岳飞的信:(岳飞)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又有:智浃—为承岳飞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

更为可能的是智浃带到鄂州的不只是一封信,还有几个附加的纸条。

孙革——为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称“措置擘画”等语言。

于鹏——并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等,妄说岳飞出使事,并令张宪妄供探报。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

孙革是书信执笔人,这封信要求张宪拿个方案出来,能让岳飞回鄂州军营。于鹏让张宪制造假军情“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岳云则让张宪找些心腹商量。另外岳云还安排给送信人智浃路上所需的钱财及马匹。但孙革和于鹏的主意是来自岳飞,所以提到张宪接到信时,说的是“为收岳飞书”

岳云不是张宪书信的主意指使着,大理寺甚至把岳云作为从犯,未判死刑,但被高宗改判。也许正因为岳云也死于此案,才被后人附会岳云是密信的作者。

三,岳飞被免职后在何处居住?

邓广铭、王曾瑜都称岳飞在江州居留。这种猜测大约都是从一个笔记中推断出来的,这段故事说岳飞被征召回京,还带着几个人。途中在一驿站住宿时,被偷听到几人为了是否回京有过争执,而最后岳飞说“只能前迈”。

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有三点:

1,杭州到武汉大约1500里,到江州近1000里,岳飞到江州,已经进入了自己的传统防区内。朝廷当初把他调进京城,因为途中用了一个月才到,秦桧等都惶惶不可终日。这好不容易控制在手下了,又怎么会轻易放虎归山。

2,岳飞被免职后,两次申请离开京城,8月14日高宗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朝廷有旨不许离开,他又怎么可能自己跑到千里之外?

3,时间不对。

武昌到镇江朝廷军情快递也需要10天,普通骑马需要20天以上。张宪最早也是9月20日左右到镇江被抓。而镇江到临安急信也需要三天。那么朝廷接到张俊的汇报后,对岳飞发出逮捕令最早也得快到9月底了。9月底到岳飞的被捕日10月13日不足20天。

朝廷若派人到江州让岳飞回来,到岳飞返回京城,20天远远不够。要知道当初岳飞3月接到进京的命令,他尚在比江州更靠近临安的舒州,这样岳飞进京还用了近一个月。

9月中岳飞就已经知道了张宪事发,回临安凶多吉少,更没必要赶路---实际上赶路也不可能13日赶到。

所以岳飞应该是从解职后一直住在临安,并在临安被捕的。

四,岳云什么时候被抓的

邓广铭书中称岳云张宪一起被捕,读一读大理寺的判案书,就知道这绝无可能。

岳云的罪状——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

智浃的罪状——为承岳飞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并受岳云金、茶、马。令智浃将书与张宪等,共估钱三百二贯足。

这里明显说是岳云帮着智浃筹措送信,他又怎么会到张宪处?又怎么会一起去见张俊?

岳飞当初让岳飞到京城来,还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并无任何证据岳云回到了鄂州。

邓广铭在岳飞传中称:“王贵在当天就派人把《告首状》转送给在镇江枢密行府的张俊张俊于九月八日收到此件”。这他的书考证不太严谨,宋时又没有电子信件,武昌发的信镇江怎么会当天就收到?

张俊的报告到朝廷后,这个案件所有的指向都是张宪、岳飞。高宗的批示是将岳飞、张宪收押在大理寺,其他人,包括岳云,应该是当时与岳飞同时被抓,或随后被抓的。

一个关于抓捕岳飞的流传甚广的秘闻,是杨祁中去请岳飞,却送到了大理寺,在那里岳飞见到被拷打的张宪、岳云。此野史真实性不高,张宪是在镇江被抓、被审讯。朝廷要的是张宪的供状,供状和人并不需要同时送到朝廷。押送张宪到京城,或步行,或槛车,需要时间长。岳飞被捕时,张宪有很大的可能性还没押送到京城。

岳珂在“淮西辩”所说:张俊一纸之奏方上,而秦桧遽下先臣于狱。实际上是张俊把张宪的供状一送到朝廷高宗立即下令逮捕岳飞,岳飞随即被抓入大理寺

五,岳飞何时知道自己身处险境的

王俊告密信送往临安、镇江之时,岳家军内的官员王处仁得知此事,告诉了蒋世雄。而蒋世雄则去京城通知给了岳飞。

智浃从京城到鄂州,用了13、4天,蒋世雄进京大约也是这个时间。也就是说,岳飞在9月底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王俊的密告,也就是知道自己将遇不测。这时离被捕至少有半个月,不过这段时间应该已经被监视起来,亲信孙革、于鹏等也早被遣离,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了。

邓广铭认为岳飞对案件不知,实在是连大理寺的判决都没有仔细看。

六,王贵

岳飞离职后,王贵是权都统制,代理总管,为岳家军的第一把手。那么王贵在岳飞一案起了什么作用?

王贵是否也收到过岳飞的来信?王曾瑜说万俟卨所定的罪名包括“岳飞和岳云分别写“谘目”给王贵和张宪,策动他们谋反”,不知道他看得是判决书哪段?

王贵收到信在判决书上只字未提。如果真象有人所称王贵烧了信,这本身就是过错,不会不提到的。

岳飞被免职前,王贵已经张俊召见,前往镇江。由于这信的敏感性,需送交本人,万一失落就是大祸临头,岳飞写信时不能不考虑。王贵收到信的可能性很小

王贵首次得知此事,应该是与王俊9月7日见面时提到的。前军的副将告其主官谋反,而且有其他将领随王俊作证,王贵是压不下去的。于公是不能压,于私是不敢压。但他为了慎重,让王俊回去写个书面的告状,第二天状纸一来,随即送往朝廷

随着案件进展,作证的还有姚政、傅选和庞荣三个统制,后来还为几段证词,特意招董先去临安作证,但没有任何记录说明王贵曾经做过证,这段时间王贵应一直在鄂州主持军务。

王曾瑜说又说“秦桧和张俊费尽心机,也不过在鄂州全军二三百名武将中,收买了四名败类。”这有些概念不清。鄂州军武将多,但统制不过22人,罪状牵涉的多来自岳飞与高级将领的私下对话,下面的将领根本没资格介入高层的议事与决策。

七,岳飞招供没有

一个笔记说岳飞一直不招,后来被狱卒的话惊醒,招供求死。

实际岳飞最后招没招供,没有任何可信的记录。

但有一点,王处仁和蒋世雄的被抓,是谁把他们给供出来的?

其他人都是一串传着的。

王俊的供状能找到张宪和何泽一,张宪能供出何泽一和智浃,智浃能供出孙革、于鹏和岳云

孙革、于鹏已经在被朝廷下令离开京城,蒋世雄来通信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岳飞身旁。蒋世雄又不可能把这样的事随便向别人透露。那么能把蒋世雄和王处仁供出来的,不是岳飞就是岳云

八, 岳飞一案的审理时间

从岳飞被捕到死亡,整个案件用了两个半月时间,而从王俊密报到朝中,过程总共三个多月。这个时间并非偶然。

从临安到鄂州大营,朝廷急报需要大约10天时间。

普通快马兼程,如智浃送书,从8月9日到22日,用了13天。

一般骑马以单程20天算,加上单程急报10天,京城到武昌来回大约需一个月的时间。

王俊的告首信到了京城,朝廷会马上调王俊等入京,包括押解泽一。这是一个来回。

王俊等在大理寺的进一步供词牵涉到更多的案情,朝廷又要去董先到大理寺作证,这又是一个来回。

两个来回加上中间审讯的时间,正是三个月左右。三个月也足够拘捕审讯早已离开京城的孙革、于鹏等人。12月底案情已经审理清楚,可以向皇帝汇报了。

判决书中岳飞之罪条目。

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看详: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这个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1. 淮西之战与15道诏令

首先是“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

后面还进一步说明:“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

这说的绍兴11年淮西战争,高宗下令岳飞增援淮西的事。前面说过,岳飞之死与绍兴10年战事没多大关系,而与绍兴11年淮西战事则关联甚密。

此次战役,岳飞接到朝廷15道催促增援的诏令,但岳家军到战区外的舒州后,向朝廷汇报无粮,而逗留不进。高宗后来派中使督促,又发诏令岳飞去庐州,岳家军才向庐州进军,但终因宋军在濠州大败,也撤回舒州。

岳珂后来编造了撤军12金牌,创意实际上是从这15道诏书里来的。

张宪罪名其中部分“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也是指的此事。

孙革罪行中也有“并节次依随岳飞申奏朝廷,不实。”,则范围更广,也应包括此事。

王次翁时任参知政事,他的儿子王伯庠撰《王次翁叙纪》说:“绍兴辛酉,虏人有饮马大江之谋,大将张俊、韩世忠欲先事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上以亲札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飞偃蹇如故,最后又降亲札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飞意。”

这段有几处错误,但“上始有诛飞意”这句 -- 高宗赵构开始有杀岳飞之心 -- 应该是有的。

南宋初稳定之后,宋军有三次军事重大挫折:陕西富平之败,绍兴7年淮西军变,和绍兴11年3月的濠梁之祸。

绍兴11年3月9日,宋军两大主力杨沂中的殿前军和张俊部惨败,损失数万。战报到京城后不久,3月下旬朝廷就招三大将入京,直接原因就是这次败仗,根本原因则是高宗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调动岳飞部,朝廷发了15道军令,而岳飞部到了舒州后就假称前方无粮,消极等待。

张宪的罪名中“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这句话,也是指的此事。

之后岳飞被免职,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这15道军令之事。

从“依飞何重”到“待飞何酷”,淮西战役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淮西战败后,任何宋军北伐的梦想都为之破灭。绍兴11年8月金兵再次进兵两淮时,宋军只能撤回江南避战,而用刘子羽两淮清野的策略。这也是张俊把韩世忠部撤回镇江的原因,张俊也在镇江设立枢密行府,进行长江下游一线的防御。

但若没有其它事,岳飞应当能够善终。高宗虽然因此事要惩治岳飞,但在罢职时,也说了“记功掩过”,““保功臣之终”。

指斥乘舆 – 骂皇帝

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

这段也是说的淮西战役的事,濠州大败后,张俊等仓皇撤军,而这时岳飞仍远离战场,所以才需要打探各路兵马动向。知道张家军、韩家军失败撤退后,岳飞先说了句“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这句话也就是罪状中的“指斥乘舆”。另外,审讯中曾有罪名说岳飞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但大理寺从鄂州军中把董先招来作证,而董先说岳飞并没有和太祖相比,所以这条并没有出现在最终的罪状里。

不过董先虽然说没有与宋太祖相比之事,“官家又不修德”这句话,董先应该是证实了的。而此罪属于“大不敬”,从唐到宋律法,都有“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斩”。状纸后面的补充说明也有“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

南宋初,因为“指斥乘舆”罪被杀的大将还有另外一位,同样是死于文官张浚之手,就是南宋初陕西的主将曲端。张浚初入陕时,颇重用曲端,但两人在用兵上分歧严重,曲端又得罪人太多。曲端题了两句“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被王庶告发“指斥乘舆”,讽刺皇帝,曲端因此坐牢被杀。

罢职后给张宪写信

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

这条也就是王俊告首状进一步审讯出的内容,也是此案的关键。因为其它罪状,或者是因此而在大理寺审讯中被挖出来(指斥乘舆等),或者原本已经不再构成致命威胁(淮西逗留)。

奏章失实

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

这条应该也包括了淮西战役的假奏报,并非主罪,更像是凑上的罪状。但此条是孙革的主要罪状之一,也说明岳飞的奏章大多出于孙革之手,给张宪的信由孙革主笔也不奇怪了。

杀岳飞,是赵构的主张。

岳飞从接到命令到发兵用了10天,而且是去别人的战场支援,而韩世忠和张俊都用了20天,只不过岳飞是最后一个到的。小编估计就算是一天到也得算不忠吧,所以由此看来岳飞的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相关推荐:

北洋时代奉军坏名声:张作霖和张学良劣迹斑斑

揭秘盐贩子黄巢:如何将三百年大唐逼至灭亡边缘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的悲情身世:父母均遇刺身亡

颜之推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生平

朱元璋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朱元璋的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