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占据天时地利的朱允炆为何会在靖难之役中输给朱棣?为何说朱棣的功绩不比开疆拓土的朱元璋差?

发布时间:2014-09-10 栏目:专题 投稿:曾经的战斗机

靖难之役是发生在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此役,朱棣成功战胜建文朱允炆,夺得皇位。为何占据天时地利的朱允炆最终以惨败而告终,而朱棣则篡位成功呢?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立为皇太子,朱元璋为了培养出理想的继承人,聘请了大量的名儒轮班为太子讲学。而太子也不负众望,长大后,温文儒雅、仁慈殷勤,1377年朱元璋让朱标开始试着处理政事,以培养他的治国能力,朱标儒家的仁义理念,与朱元璋刚猛的治国政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父子之间经常就政事的处理方式发生争执,朱标因治国理念得不到实施,心情抑郁加上身体不好,终于在1392年结束了25年的储君生涯,离开了人世!

朱标的离世,令65岁的朱元璋悲痛不已,悲痛之余,朱元璋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由于朱标的长子10年前已经去世,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便成了皇位继承人的首选,这时的朱允炆还不足15岁,但据说聪慧、孝顺、正直,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所以朱允炆很顺利的被册立为储君。六年后,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事实上他的祖父朱元璋,给他留下了一个致命的难题!明朝建立之处,为了确保明王朝的江山千秋万代传承下去,朱元璋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效法古代的“分封制”,把他的24个儿子封为藩王,分别驻守全国的战略要地,而这种分封制的弊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所以时人叶伯巨上疏劝谏朱元璋,要他以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经验为鉴,采取“强干弱枝”的原则,来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权势,以此来保证中央集权的稳固。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引起朱元璋的重视,反而被当成是挑拨离间之言,朱元璋将叶伯巨关押治罪,后叶伯巨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发布太祖遗诏,令诸王留于封地,不要来京奔丧,燕王朱棣已经在奔丧的路上,却被建文帝命令返回!此举导致诸王非常不满。而建文帝也开始和大臣商量削藩,当时,藩王们很多都是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如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大同的代王、甘肃的肃王等!而当时手握重兵实力最强的当属燕王朱棣,他负责防御北元的势力,拥兵达10万之多!

大臣齐泰认为,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实力强大,而且燕王素有大志,不甘心委身于北部边疆一隅,应当首先削去,黄子澄却认为,燕王准备周密难以在短时间内削除,应该首先削去实力弱小的藩王。剪除燕王的的手足,等到燕王孤立无援之时,便可轻而易举地将其消灭!

一番权衡之后,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随后,一场影响明王朝发展走向的削藩运动开始了!为了尽快达到削藩的目的,朱允炆很快派兵包围了周王朱櫹的王府,将周王贬为庶民,迁往云南,其后又利用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藩王的不法行为,废除了他们藩王的爵位。

就在削藩运动,发展顺利之时,有人向建文帝建议,削藩不宜过于匆忙,以免引起巨变!应该效仿西汉实行过的“推恩令”逐渐瓦解藩王,使其难以抗衡中央,面对前期取得的成绩,朱允炆对自己一鼓作气,解决藩王问题充满了信心!对这一建议置之不理。

燕王朱棣见几位藩王先后被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迎头痛击,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

明太祖在位时,怕权臣篡权,所以在《皇明祖训》中说“朝中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所以朱棣就以此为理由,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于1399年7月举兵诛讨,称自己的举动是“靖难”即平定祸难之意,并将军队命名为“靖难军”,所以历史上,把这场明王朝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绕过防守严密的济南,直接南下,双方相持于肥河,在此关键时刻,建文帝却听信大臣的建议,把前线徐辉祖的军队调回南京,燕军抓住事时机,在灵璧大获全胜,燕军士气大振,朱棣乘机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等战略要地。

六月燕军从瓜洲渡过长江,镇江守将投降,朱棣率军直扑南京,南京城北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开门投降!燕王进入京城,1402年朱棣继皇帝位,即明成祖。

靖难之役的结果令人惊叹,占据天时地利的朱允炆最终以惨败而告终,朱棣则篡位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兵在精而在不多

军队实力,建文帝可以用兵多将广来形容,他征调全国可用之兵可达100万人之多。而燕王朱棣的燕军不足30万,再加上其它诸侯王的杂牌军10余万人,满打满算不足50万。军力对比2比1,看似朱棣落后一大截,但是,朱棣军队优势是:精锐。

朱棣是诸王之王,宁王加入他的团队后,明朝最强雇佣军朵颜三卫被朱棣所用。其军队战斗力更是如虎添翼。而朱允炆的100万大军相对来说如同一盘散沙,战斗力并没有如兵力的人数所展示的那样“一边倒”,相反燕军的抗战能力更强。

第二:妇人之仁害死人

朱允炆还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心慈手软,这跟他安逸的生长环境有关。征战伊始,他就下令这样的军事命令:将士在战场上不准伤害朱棣,否则军法处置。朱棣是老狐狸了,在你死我活的关键节骨眼上,还讲仁慈,还想活捉他,谈何容易?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朱棣多次躲过死亡。

同时,朱允炆的指挥也是失误的,在朱棣起初用兵的时候,他最大的错误就不该用北将打朱棣,当时的北将多数都是朱棣的旧部,结果导致这边还没开打,人家就带着所有士兵投降朱棣了。再加上朱允炆削藩政策过于强势,也使得一部“牛人”反感,在平乱过程中,处于观望态度,给了朱棣可乘之机。

第三:主帅不在一个级别

燕王朱棣很早就随朱元璋在马背上打江山,不但自己懂得文韬武略,排兵布阵之道,而且手下也是长期跟随自己征战的嫡系部队为班底的,作战能力自然是极强的。而朱允炆只是文弱书生一个,不懂用兵之道,没有一点军事素养。朱棣反叛后,朱允炆竟然找不到挂帅的良将,原因是明朝的开国猛将名谋都被他爷爷朱元璋屠杀了,导致朱允炆无将可用。

好在朱元璋有先见之明,他临死前给朱允炆留下了两张牌:耿炳文和沐家军。并且这样叮嘱他:一旦天下有变,可以派留耿炳文防守京城要地,然后调遣云南的沐家军过来征战,这样万事无忧矣。然而,关键时刻,朱文炆虽然想到了父亲的遗命,但执行起来却打了折扣,他直接派以防守见长的耿炳文挂帅出征,结果是惨败。随后朱允炆让“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挂帅,结果这个李景隆在优势兵力下一败涂地,死得更快。结果还没等沐家军到,京城已告破,朱允炆都也不知下落,因为没有发挥将领的优势, 2张王牌就这样硬生生的失效了,诚为可惜。

朱元璋的洪武之治三十年,为朱棣留下了丰厚的财富,到洪武后期,国家税收超过每年三千万石,是元朝时二倍,这是30年如一日天天加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朱元璋文治成果,最神奇的是他的武功,创造了很多第一,汉族王朝第一次统治了西藏,第一次控制甚至包括今天缅甸东北部的云南全境,并恢复了汉族自唐朝后丢失的西域。

按照道理,老爸留给中国历史上最生猛的三十年,给儿子朱棣发挥的空间不会很大了,但是,朱棣太生猛了,他的在位22年并不亚于他老爸,朱棣死后庙号为“太宗”,在一百多年后被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改为“明成祖”,让他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让我们来看来看一下朱棣的历史功绩:

1、亲征蒙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自翻越长城北上塞外和游牧民族决战大一统王朝皇帝,每次用兵50万大军,这在农耕时代北上大漠,要多少军粮,说明国家的战争能力已经鼎盛时期汉唐,五次出征获胜,把北元从国家打回成部落鞑靼;

2、征服北越,永乐五年,派大将张辅征服北越,设立交趾布政使司,这是中华帝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把北越纳入帝国版图的伟大功绩;

3、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的持剑经商》,如此强大的舰队和宝船,如此神奇的朝贡体系,如此暴利的贸易交易,连给士兵和官员发的普通胡椒俸禄,都超过世纪同期的欧洲国王遗产;

4、完成迁都,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这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次历史迁都,为了迁都,修缮了北京城,修筑了明长城,重新疏通了大运河;

5、编成《永乐大典》,所谓盛世修典,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科全书,全书2万多卷,连目录都60卷,一共1万多册,差不多3.7亿字。

所以说,朱棣靖难夺取天下的难度其实不比朱元璋起兵夺取蒙元天下差,当时大明王朝中央军队战斗力在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强,而朱棣作为藩王造成在历史上拿着烂的不能再烂的资源,要不是碰到如果政治脑残的建文帝,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

相关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

坐吃空饷:抗战时国军中将竟然让烈士复活

老照片:日本“大陆挺进军”装扮成中国军人的样子,这叫四不像

揭秘秦始皇陵:秦陵地宫位置扑朔迷离

郑伊健《不要哭了》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