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鲁肃:一个真正奠定三分天下的智者 鲁肃的三分天下和诸葛亮的有什么不同,又各有什么高明和欠缺之处呢?

发布时间:2014-09-10 栏目:专题 投稿:帅气的过客

鲁肃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见了天下大势的走向:曹操雄踞北方得天时,孙权固守江东得地利,而刘备攻取荆益得人和,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而历史也确如诸葛亮所预见,群雄俱灭,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真正促成三足鼎立的人却并非诸葛亮,而是鲁肃。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写成一个忠厚老实,才智不足,却又两头受气的人物。历史上真正的鲁肃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说他才是奠定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关键人物呢。

鲁肃其人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首先观鲁肃其人,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由此看出来,鲁肃是个文武兼备之人,这一点就很难得。他既不是有勇无谋之辈,又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乱世之时,这样的人注定要为各方诸侯所争夺,包括当时的袁术,孙策等人都先后招揽过他。

更重要的一点,仗义疏财,这一点很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同样是仗义疏财,为江湖人称道,左一个哥哥,右一个兄长,都拜倒于身下。所以这样的人,注定就是朋友多。比如周瑜,因得其一仓米之恩,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先是向孙权大力推荐鲁肃,而后在临死前又以鲁肃为自己接班人。这既是对鲁肃才识能力的肯定,又是二人情意的体现。

初出茅庐

鲁肃经周瑜引荐,与孙权进行了一番长谈,这是鲁肃为孙权进行的第一次规划,此次谈话,有如刘备诸葛亮之隆中对,亦有如郭嘉为曹操遗计定辽东。鲁肃以他博大的大局观为孙权点明了天下大势和今后的战略方针,在孙权尚不敢言的时候,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最终目标:夺取天下,成就帝业。

此次谈话,让鲁肃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占得极重,以至于后来张昭等人虽多次私下诋毁他,孙权也不以为然,反而对鲁肃厚加赏赐。可见,当年的一仓米换来的是今后的大好前程,这笔生意,做的相当值。当然了,前提是鲁肃就具备这个能力。

力排众议

没过多久,曹操为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即举兵南下。其时,携统一北方之势,兵锋极锐,欲一举荡平江东。于是,东吴群臣几乎一边倒的主降, 且美其名曰:安境保民。孙权本是一代雄主,但众人之言,让他有独木难撑的感觉。光他想着抗曹,可是手下人不支持,又如何能办得到呢?

这个时候,又是鲁肃站出来了,为孙权提出第二次建议,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众臣仅出于自保却完全不为孙权考虑的私心,力挺孙权抗曹!一下子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从而坚定抗曹的决心。同时,鲁肃不是光说空话的人,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先是亲自前往荆州结好刘备集团,联合盟友,建立抗曹统一战线;然后又身赴前线,协助周瑜,为其出谋划策。最终在关键的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稳定了局势,给了孙权以及刘备喘息的机会。

大局为重

赤壁之战之后 ,关于东吴如何走下一步路,又有了分歧。刘备于此时提出借荆州,而包括周瑜在内的人认为扣留刘备,占据荆州。又是这个鲁肃,第三次站出来,从全局出发,主张借荆州刘备,进一步强化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关于借荆州一事,后人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此举不妥,等于变相扶持了刘备,而且此后屡借不还,让东吴大为恼火。这也确实是事实,但是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这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

此时,曹操虽赤壁兵败,却并未受致命打击,实力依然强大。因此,对于东吴来讲,曹操始终是最强大的敌人,而且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每一次的交锋,对东吴来说,不允许有容错率,一次失败就会万劫不复,根本没有缓冲的空间;但是曹操就完全不用担心这点,一次失败可以再来,只要你让我抓住一次机会,就可以致你于死地。以北方之地大物博,民富国丰,足可压倒江东六郡。

而且,此时的诸侯仅剩马腾,张鲁,刘璋等辈。马腾在京做官为质,而刘璋,张鲁远在川地,且水火不容,皆不足为虑,曹操可以放开手脚,专心一意的对付孙权。所以在这时,给刘备以地盘,让他发展起来,就可以让曹操一个劲敌,也让东吴一个强援。而且曹操本就视刘备为眼中钉,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样,东吴就可以稳步发展壮大。果不其然,孙权同意鲁肃的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而北方的曹操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落笔于地。

三分天下

周瑜死后,鲁肃掌权,仍然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孙刘两方的关系。当时刘备攻取益州,势力壮大时。鲁肃便开始着手讨还荆州刘备无信不还,鲁肃据理力争,且先礼后兵,终讨得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平分荆州之地,这也为后来的袭取整个荆州打下基础。可以说,对于荆州,鲁肃不是不想要,而是何时要的问题,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仅着眼于当前的小利,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做的事情。

至此,三足鼎立局面已成,曹操依然占据北方,刘备有汉中,益州之地,而孙权除了江东之地外,新得荆州之地,可进可退,游刃有余,天下大势就此奠定。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

后有诗赞其道:将相江东美,英风压上流。鲁公最忠烈,慷慨借荆州。鲁肃以一己之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也为东吴成就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高瞻远瞩,有全局观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以其独有的大智慧,值得为后人称颂。

鲁肃的“三分天下”和诸葛亮的什么不同,又各有什么高明和欠缺之处呢?

虽然鲁肃和诸葛亮都主张“先三分,再一统”,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鲁肃的三分则是:孙权曹操、刘表;而诸葛亮的三分是:孙权曹操刘备。其实就地域而言,鲁肃和诸葛亮的想法完全一致,都是把天下分为江东、中原和荆州,只是诸葛亮把荆州主由刘表换成了刘备。这个也很符合各自的历史条件,很好理解,因为鲁肃提出“三分”思想的时候,刘表坐拥荆州之地,而刘备还是个无名小辈。而诸葛亮是为刘备出谋划策,自然要把刘备考虑进去了。单从只一点看,后面的史实证明,诸葛亮更有远见。

除了三分的主体不同,鲁肃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大的不同则显现出了鲁肃的更胜一筹。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但鲁肃很早就看出了“汉室不可复兴”。诸葛亮是打着“复兴汉室”的口号辅佐刘备的,这个口号一方面为刘备集团赢得了人心和所谓的“合法性”,但是也是这个口号成了蜀汉乃至诸葛亮本人最沉重的政治包袱。

第三点不同是在于统一的步骤,鲁肃的规划是先灭刘表,再取益州,然后和曹操划江而治,最后再统一中国,也就是先把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规划是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坐拥西方,然后再待时机北上、东进,完成统一,也就是先把三国变成“东西汉”。但是鲁肃和诸葛亮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历史真实中,最后被灭的是他们自己。

相关推荐: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鲁肃

史海钩沉: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耻的帝王是谁?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为爸爸改皇统的孝顺皇帝

反清斗士黄宗羲为何坚持裸葬自己?为了理想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后世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