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九千岁魏忠贤上吊388周年:明朝太监之祸,朱元璋难辞其咎

发布时间:2014-11-21 栏目:专题 投稿:无语的灯泡

西元1627年12月13日,大太监魏忠贤在流放凤阳途中,因崇祯皇帝改变主意,又要把他抓回去,知道难逃一死,在离北京不远的河北阜城与另一太监李朝钦一起上吊自杀。

他之所以下定自裁的决心,与千多年前的项羽有得一拼。

据《明季北略》记载,崇祯下令追捕他之后,兵部即派千户吴国安去抓他。不过,此时他人虽倒,朝中爪牙还在,未久,就收到了太监李永贞的密报,知道官差要来抓他了。心里不免惶惶难以终日。不过,既然还未得到确信,便还要往前走啊。到了阜城县里,住在尤克简家。

京城有个姓白的书生,平日里估计受阉党之人欺负得七荤八素,且稍有些气节的人,谁又不对九千岁恨之入骨呢?当魏忠贤倒台,正直之人,自然是拍手相庆,赞颂崇祯皇帝朱由检实乃中兴大明之最佳人选啊。白书生却与他们不同,一路跟着魏忠贤到了阜城,就想恶心一下他呢。

这夜,魏忠贤与李朝钦正饮酒,吃最后一顿饱饭,但听外边传来《桂枝儿》——这是万历年间兴起的民间小曲,风靡一时,“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跟当年柳永与苏东坡的词有得一拼啊——原来,是白书生运用起当年刘邦四面楚歌的计策,逼着魏忠贤去死呢——所以白书生唱的这曲,还有个名字,叫《五更断魂曲》,据说,内容是这样的——

一更,愁起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凄凉

二更时,展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坑,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三更,飘零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四更,无望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五更,荒凉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魂断。

咱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之全文引用,乃在此曲,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将个“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盛极而衰写得十分贴切——当然,古人有更好的句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文引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免得有兴趣的朋友去搜索啊。举手之劳,何乐不为?

书生一遍遍唱下来,便如一根根钉子钉在了魏忠贤的脑袋上,便如当年许显纯钉入著名不怕死的东林党人杨涟耳朵与脑袋里的那些大铁钉一样。

两个坏事做绝的大太监,此刻即便知道白书生就是想看着他们死,也没有那个能力与胆量,去把他砍了——想当年,不需他们动嘴,便会有人将这些事做得如如贴贴呢。

这晚,有明一代最牛的太监魏忠贤与他的老哥们(或姐们?)一起,自缢而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明与汉、唐之阉祸,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太监们之所以能如此乱行不法,真的是他们太厉害吗?

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在《明史》列传一百九十二(宦官一)中,第一段便记,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代之失,在宫门前立了个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则,他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

“有老阉供事久,一日从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有个太监,听皇帝大臣们决断国事听得多了,虽久闻成精,却修养不够,跟皇上从容谈起了政事。朱元璋那个恼怒啊——但结果呢?把这老太监砍了吗?没有。斥还乡而已。

明明有个立威的好机会,就这么轻轻放过了,明朝之阉祸,难道不自明太祖始吗?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

相关推荐:

李治究竟有多爱武则天?李治为其废了王皇后

他让与毛主席唱对台戏的人低下了头,死后毛说让他天天监督我们

中国历史上的九大酒鬼男人

飞将军李广勇冠三军 为何最后落得自刎的下场?

和5任皇帝有关系的王政君却最终葬送自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