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他取英文名信天主教,竟成大学士太子太保,病故时崇祯帝辍朝一日

发布时间:2014-11-26 栏目:专题 投稿:端庄的香菇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说他伟大,并不是指他后来曾经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更因为他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农学、军事学等领域的集大成者。

他就是徐光启,字子先。天主教名:paul(保罗)。

屡试不中、初识天主教

徐光启生于一个亦耕亦商的小商人家庭,自小尝过耕织的辛劳,同时又聪敏好学,活泼矫健,“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万历九年(1581)二十岁的徐光启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此后,他参加举人考试屡试不中,直到36岁才中举人。这16年间,他开始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阅读他感兴趣的古代天文历法、农书和数学著作。也正是在此期间,饱尝人间冷暖的徐光启深刻感悟到,流行明朝300年的程朱理学,虽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公)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徐光启思想上的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距离他中举人还有5年。因为家乡遭遇自然灾害,科考又屡试不中,已经31岁的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受聘到广东韶州(今广东韶关)教书。这次南下,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明代的广东,是沿海通商之地,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徐老师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科技,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岂能活得太无奈!

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的家乡上海传教,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三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徐光启,在南京虔诚地接受洗礼,并获教名paul(保罗)。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既受益于朋友,也来自于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思索。他认为,文明都是相通的,天主教宣扬忠孝慈爱、改过自新,这和中国的先儒何等相似,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再加上当时的晚明,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

官至尚书,翻译《几何原本》、编制历法

万历三十二年(1604),43岁徐光启考中进士,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步入仕途。此后他写了《拟上安边御敌疏》、《处置宗禄边饷议》、《漕河议》等奏折,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治国安邦的谋略。

此时,西方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也来到了北京。他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门外置了一处住宅,长期留居下来。徐光启在公余之暇,常常去拜访利玛窦,彼此开始建立起较深的友谊。1606年,利玛窦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后来徐光启着手翻译此书。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而且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可惜他这一预言直到三百年后才实现。

编制历法,在中国古代乃是关系到“授民以时”的大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明代施行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元代《授时历》的继续,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在编制过程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功编制了《崇祯历书》。这部历法1644年明朝灭亡之前才颁行天下,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也认为这部历书非常好,直接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颁行天下。

试种甘薯、写下《农政全书》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已是朝廷大员的徐光启回家守孝,十分忧心:若不及时补种别的庄稼,来年肯定会出现饥荒。恰在此时,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徐光启心思一动,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于是他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乡邻。甘薯就这样得以在江浙推广。几年以后的初冬,徐光启因与大臣们政见不合,一气之下,告病到天津闲住,继续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高产农作物品种介绍到了寒冷的北方,而地窖储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甘薯是高产作物,活民无数,只可惜当时明朝马上就要灭亡了,来不及大面积推广。后来到了清朝,甘薯播种遍及南北,老百姓能吃饱肚子,清朝的统治反而得益于此。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最著名的是《农政全书》,共分12门,60卷,70余万言,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的巨著。除此之外,徐光启还特别关心武器的制造,尤其是火炮的制造。管状火器本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但时至明代末年,制造火器的技术已逐渐落后,由于边防的需要,急需引进火炮制造技术。为此,徐光启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引进生产火炮,训练火器营。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人。

崇祯六年(1633)八月,徐光启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极人臣。十一月七日,徐光启逝世,终年72岁。

11年后,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愚昧的统治者关闭了国门,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刚刚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科技,再度被远远抛弃,直到1840年大英帝国的炮舰开进中国领海的那一天,西学才开始重新东渐。这相比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晚了两百多年。可历史又有多少个百年可以蹉跎呢?

相关推荐:

亲爱的,该吃药了(牛轰轰)

他是日寇最害怕的国军将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水利电力部长

恢复三国战场遗址,昭化打造影视拍摄基地

耶律隆绪的政治举措 耶律隆绪的历史贡献

受刘备器重又在后期除掉魏延大患,却为何落得个自杀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