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揭秘:智谋远超诸葛的仲达,为何在曹操面前却甘心埋没被人误解?

发布时间:2014-11-28 栏目:专题 投稿:大气的彩虹

【原创保护:未经授权允许,严禁转载。】

导读:现在的三国智将排行中,诸葛亮、郭嘉、周瑜等人名列前茅,其实还有个人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但是一直被后人误会和鄙视,那个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关于司马懿,论智慧、谋略,他在三国人物中是上上之选。但关于他的人品,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封建时代野心家、阴谋家,都把他当作老谋深算、奸巨狡猾。虽然他深沉、坚忍,而且又有智慧和谋略,所以让读者感到更多的是畏惧和可怕。因此,都把他进行反面人物来写,其中并没有贬义。

展望整部《三国演义》,诸葛亮可谓是集万千宠爱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作者心目中人格魅力与个人智慧最高度的统一。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作者设计了很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衬托。通常认为:发挥主要陪衬作用的,前期是周瑜和曹操,而后期就是司马懿

而能让诸葛亮产生如此反应者,司马懿是绝无仅有的。当年刘备“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兵微将寡,曹操统百万之众追于后,孙权据长江之险阻于前,诸葛亮尚且谈笑自若,轻松以对;而数十年后,他举兵三、四十万伐魏,与司马懿交锋时,却时时处心积虑,全力以赴,仍对其颇有顾忌,“不敢有丝毫松懈”。最终六出祁山而不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为人低调,不好大喜功,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吃得苦、知进退,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得意时从不骄傲自满,失意时从不心灰意冷。司马懿一生并不平坦,侍奉了曹氏四代君王,虽有才却不得重用,时时面临险境人生几起几落。司马懿活了七十二岁是三国英雄里最长寿者,司马家族也最后统一三国建立大业,正是司马懿的性格使其避免了杀生之祸,抓住了成功的机会。司马懿的性格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具有了成功人士的人格特质。三国里有一些心理比较“不正常”的形象,如三国第一猛将关羽,武功天下第一却因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张飞也因脾气暴躁激怒手下被奸人所害;曹植满腹经纶却自视清高不能继承曹氏大位等等,可以见得良好的性格不仅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生活快乐的重要元素。

司马懿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乱。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总是走在前面。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如果从功劳的角度看,司马懿的才能是要远远大于诸葛亮的诸葛亮被罗贯中刻画得也太神乎其神了吧!他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里,简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但是这位诸葛半仙也有着一个最忌惮的天敌,那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是人,诸葛亮是半仙,一个人竟能跟一个半仙周旋到最后,并把这半仙弄得无计可施而在愁闷中命送五丈原。他看得很准,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所以他觉得在战场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马懿这样的对手。这可以从当年二人在渭水前线打的一仗看出来。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当年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马懿的阻击后,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黔驴技穷了。而反观司马懿,却处之泰然,游刃有余。诸葛亮被司马懿一个半死,实在没有办法,竟然想到要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来刺激他,这也太小儿科了,古今中外哪有这么用兵的?而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显了。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气得不行,于是气死五丈原,连翻盘的本钱都丢掉了。而司马懿呢,回到魏朝后一门心思地开创了大晋王朝,成了“晋史”的主角。

政治才能诸葛亮就更差了。且不说司马懿老谋深算,活活把一个曹魏王朝拿了下来,就是司马懿欲擒故纵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诸葛亮一辈子都学不会的。而反观诸葛亮,他虽然也把持着蜀汉政权,但却玩得力不从心,险些将自己累死。最后,蜀汉还是因为人才缺乏而最先灭亡了。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诸葛亮还把一条姓命搭了进去。后世的人们神化诸葛亮,电视中看二人交战经常是诸葛亮打得司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后人的杜撰,当不得真。

关于“空城计”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却并非诸葛亮所为。作者不愿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纯粹的失败而告终,故而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将“空城计”算在诸葛亮的帐上,似乎为一出祁山的收场增添了不小的光彩。其实,“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败战计”的一种,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诸葛亮使用“空

城计”这本身就说明他当时已经陷入除此之外无计可施的地步。多少年来,“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多疑、胆小一直被人们传为笑谈,其实,这是很不公正的。司马懿行兵作战多年,并不是一个遇事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新城擒孟达就是很好的例证。至于他在与诸葛亮交锋时所表现出的特殊的谨慎则是完全处于他对诸葛亮智慧和才能的了解,“强中犹惧强中手”,这一点,和诸葛亮每逢知道即将和司马懿作战都感到有些吃惊是出于同一原因。后来,魏延曾屡次向诸葛亮建议出子午谷而投西,奇袭长安,一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每次北伐,必出祁山。正如司马懿所说“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正是诸葛亮用兵极度谨慎的突出体现。为将者不区分对手的具体情况,一味果敢,就是卤莽、愚蠢。司马懿没有把握好事物普遍性中可能体现出的特殊性,拘泥于诸葛亮生平谨慎的特点,错过了生擒敌酋的良机;然而司马懿毕竟是战役最终的胜利者,诸葛亮侥幸行险,兵退汉中,为虎头蛇尾的第一次北伐划上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在与诸葛亮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尤其是战争后期,司马懿大都选择守势,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司马懿处处比诸葛亮略逊一筹的缘故。其实防守并不一定意味着处于被动和劣势,虽然在与诸葛亮几次大规模的较量中司马懿败略多于胜,但这并不应该是他取守势的根本原因。《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指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其大意是说:所谓善战者应该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再寻找机会去战胜敌人;想不被敌人战胜,就应该防守,想战胜敌人,就应该进攻;所谓全胜是在首先妥善保存自己的前提下取得的。从这种角度上看,司马懿在与诸葛亮斗争的后期采取守势应该是基于对当时敌我各方面形势的深入分析而作出的正确决定。

在物资供应方面,蜀汉作为攻击的一方,从成都经汉中出祁山,跋山涉水,粮草物资周转艰难,且粮道太长,极易被敌军切断;而司马懿坐守渭水,临近长安,物资供给方面的困难较之蜀军要小的多。司马懿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自然胜券在握,不必急于采取主动行动。

在国家经济、军事实力方面,蜀汉因彝陵之战大伤元气后,又经历南征和数次北伐,连年战乱不止,国家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民意思安,兵心厌战。此外,随着赵云、张苞、关兴等人的先后亡故,蜀国人才匮乏,诸葛亮手下已乏良将可用,从而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随着长时间陷于战争的泥潭中而不能取胜,诸葛亮使战争继续下去的困难也就越来越

大;与之相比,曹魏统治的北方地区遭受战乱破坏的影响较小,加之从曹操时期就开始施行的“屯田制”等保护生产的措施,社会生产力较为发达,物质供应较为丰富和充足,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较快,具备进行持久作战的能力。

综合以上原因,诸葛亮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只能选择速战速决。而司马懿针对其急于求战的心情采取避战坚守的策略,以焦躁其心,再寻找战机,与之决战。待其天长日久,粮草不济亦或发生内变,仓皇撤军之时,再率大军从后掩杀,自然可获全胜。与诸葛亮相比较,司马懿作为谋略家更善于“乘时”,因为作者写他司马懿作为谋略家就是个谋略家;不似诸葛亮,既是谋略家,又是一个贤相的标本,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儒家的道德观念常常使?他表现出痴迷的一面。毛宗岗在《三国演义》九十七回评中就已经?谈到了孔明的这一面“人知武侯之智不可及,不知武侯之愚不可?及。料其事之必成必利而后为之,此智者之事也,不能料其事之必成必利而亦为之,此愚者之心也;能料其事之必败必钝而终必蹈之,此智而愚者之心也。先生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然则伐魏?之无成,出师之不利,先生料之熟矣。明明逆睹而乃云非所逆睹者,何哉,盖以智而愚者,自尽老臣之责。”

三国的历史中,曹操一生辉煌卓越,刘备的一生奇志夺目,孙权的一生雄姿伟略,诸葛亮的一生感人肺腑,而司马懿一生却富有神秘色彩,可以称得上是一代“隐雄”,而当世称之为“鬼才”。这个“才”代表了他的谋略、勇敢、智慧、胸怀等等方面,他是一位真正的权谋家。

魏嘉平三年、公元二五一年秋,司马懿病逝于洛阳,终年七十三岁。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这位谋略超过诸葛亮的鬼才就这样死去了,不得不说他虽然不是三国最出名的智将,但是却是三国智将中最为睿智的。小说中把他描写的有点不堪,由此后人对他颇有偏见,所以我们如今也只能擦亮眼睛,在人们的舆论中找寻真正的司马懿

【原创保护:未经授权允许,严禁转载。】

《奇闻异录》:拒绝苟且,只发原创,打造10万+全网最具人文情怀的历史世界!每日《今日头条》独家首发最新最全的历史趣事,还原历史真相!

相关推荐:

大话秦始皇:历数秦始皇嬴政的功过是非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模棱两可态度是致命伤

黛玉之死:红楼梦'病美人'林黛玉的真实死因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子孙中的十七个是暴君大盘点

慈禧太后晚年的私密生活:竟然享有八个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