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1945,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之前,与刘少奇彻夜都谈了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4-12-11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泥猴桃

1945,毛泽东赴渝谈判之前,不仅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还同刘少奇整整谈了一天一夜,面授机宜……

抗日战争胜利全面收复失地

1945 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各地代表立即返回本地区、本单位,只有极少部分干部因故在延安逗留数日。这时,外电传来消息——8 月9 日,苏联军队从远东的双城子至西伯利亚的赤塔一线全面出击,向日本侵略军展开猛烈进攻。战斗一开始就很激烈,日军顽强抵抗,双方都有众多伤亡。但苏军仍然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几天的时间,8 月14 日日本天皇便宣布愿意放下武器,正式投降。毛主席说:“看,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了原子弹,日本没有投降,而苏军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

(向满洲平原调动的苏军步兵,1945年)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全城沸腾了!以延安城为中心的几条辐射形山沟中,满山遍野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爆竹齐鸣。人们欢呼雀跃,把衣服帽子抛向天空。卖水果的老乡把筐里的苹果、梨送给近旁不相识的人。不管认不认识,互相拥抱,大家拉起手来扭秧歌。当天夜晚,满山遍野是火的海洋、欢乐的洪流!狂欢持续了三天。

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胜利了!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会场)

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我党、我军上上下下都处于极其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之中,党中央领导同志尤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最忙;朱德总司令历来表现得不慌不忙,优哉游哉,事情却处理得从容不迫,井然有序;而任弼时同志当时重病在身,力不从心,只是着急。

毛主席恨不能把一天当十天用。工作量之大,速度之快,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把办公地点移到枣园的小礼堂,为的是一面处理事务,一面接见各地、各级来请示工作的领导和将领。他一面同这些同志谈话,一面挥笔疾书——发布命令、写委任状、发表文告、声明、宣言等等,每天要在办公室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而夜里读书仍然不可或缺。有时忙得无暇进食、饮茶。幸而适逢延安瓜果成熟的季节,所以工作人员挑选了最好的瓜果送到毛主席的办公桌——乒乓球台子上。台子中央摆着笔墨纸砚,别无它物。主席在工作时顺手抓起瓜果来解渴、充饥,或时而啃几口馅饼或面包。主席吃西瓜也是很有特点的,他将西瓜抓在手中,如同风卷残云一般,一口一片。

小礼堂的周围摆放着一圈长条靠背木椅,干部们坐在那里等候命令和指示。愿意吃什么,自己到主席的“办公桌”上取了就吃。领到委任或指示的人,精神振奋,立正、敬礼,各自离去。

少奇在自己的窑洞里悉心研究各种文件、各地来电等,或者同出发到前方去的同志谈话,只有遇到重大问题才同毛主席商量、研究处理方案。他首先关注到东北方面的形势和我们应采取的方针。

苏军进入我国东北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苏军的动向,不管是苏联方面,还是在苏军中工作的我方人员——如刘亚楼、周保中等同志,都没有向我们透露过任何消息。看来苏联是认真遵守同美英达成的秘密协定,即只同中国国民政府打交道。

8 月14 日,莫洛托夫同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规定:苏联的援助完全给予国民党政府,苏联尊重中国在东北三省的完全主权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同日,斯大林发表声明,苏军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内全部从东北撤军。同时,国民党政府同意苏军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大连港国际化、中苏双方共同经营中长路的要求和承认外蒙古独立。因而苏军东北的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同意他们派市长接收。

(1945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中)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

然而,我军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早已存在,尤其在山海关至张北一线的长城内外,部署了罗瑞卿、李运昌、吕正操、曾克林等部。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后,上述所属部队及山东解放区的萧华等部便全面向北进击,深入东北腹地,配合苏军作战。中央也从华北、华中调动一部分部队向东北进发。苏联为遵守国际协议,极力设法尽快地将南满辽沈等地移交给国民党政府,以便早日脱身,撤回自己的部队。而蒋方部队抗战期间躲在大西南,虽有美国提供的飞机、轮船、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怎奈他们自己不争气,忙于“劫收”,因而机械化赛不过土八路的两条腿。美国军队9 月30 日才在秦皇岛登陆,在美军的帮助下,11 月16 日国民党我们手中夺走了山海关。蒋介石好不容易到1946 年3 月下旬才将他的精锐部队第一军(即整编第一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贾幼慧)运去接管苏军移防的沈阳。

(图为1946年3月,沈阳。帝国饭店门口交叉着苏联和中华民国国旗,门框上悬挂着斯大林、列宁、孙中山、蒋介石画像,拱形装饰物上涌中文和俄文写着“中苏两大民族联合起来”。)

苏军按规定时间撤离后,东北只留下国共两家的武装力量。双方互不相让,寸土必争。我们的方针仍然是抢先占领广大的农村,并尽可能地占领一些中小城市;在解放了的地区,发动群众彻底翻身,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

东北方面,1945 年8 月刘少奇毛主席谈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苏联军队虽然没有积极支持和帮助我们,却也没有阻拦我们,估计也不至于对我们背后开枪。那么,我们东北也就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即北面没有敌人;西面蒙古、东面朝鲜都是友邻,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方面的敌人。有了这样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

毛主席听着刘少奇的陈述,一直默不作声,也没有停止自己手里的事情——写文告、调兵遣将、发布命令、交待任务。最后才提到林彪,给他的任务是:去东北,掌握这一重要的战略重地。林彪十分满意,欣然接受,昂扬而去。周恩来则独当一面在外线作战,既忙于同国民党蒋介石打交道,还要对付帝国主义的种种阴谋。

当时,国共虽无战争,但各自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形势很微妙。毛主席将每一步都把握得很准、很稳。

毛主席飞赴重庆

蒋介石为了维护他的地位,提出所谓维持国内和平的条件,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统一国政、取消特区(即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这就使问题大大复杂化了。美国出面搭桥引线,极力促成国共举行最高级会谈。8 月14 日,蒋介石来电邀请毛主席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20 日、23 日又连来两电。

这时,斯大林通过苏军延安情报组转来一份电报,内容主要是:中国不能再打内战,要再打内战,就可能把民族引向灭亡的危险地步等等。这电文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不快,甚至是很生气。他这样说:“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

过了两三天,斯大林又来了第二封电报,主要内容是说:世界要和平,中国也要和平,尽管蒋介石挑衅想打内战消灭你们,但是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是,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打起内战,战争的责任由谁承担?你到重庆去同蒋会谈,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等等。

开始时,毛主席本想派周恩来代表他去谈判,已于8 月22 日电告蒋介石。后来考虑到蒋介石不会满意,而且又不足以充分表示我方的诚意,于是决定他本人去重庆蒋介石会面。

8 月27 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专程从重庆延安来迎接毛主席。赫尔利粗鲁而不识事体。1944 年他第一次到延安来调停国共两党关系就食言而肥。

(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前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等合影)

28 日,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的陪同下,同机飞离延安重庆。当天到机场送行的各级干部约千人,但所有到场的干部表情沉闷,心事重重,大家都沉默不语。看来,他们所考虑和担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毛主席的人身安全有保证吗?尽管张治中一再声言,他对主席的安全负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一贯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心里究竟作怎样的打算,谁能知道呢?最使人心情不愉快,并极其反感的是,毛主席等人刚登上飞机,赫尔利最后一个爬上舷梯,当他一只脚踏上舱门,另一只脚还悬在空中时,双手抓住机门框,

头往后仰,怪声怪气地大吼:“哎,咦、呀!”

这一怪声大叫立时引起所有在场的同志们的不满、气愤和疑虑,纷纷质问在场送行的美军联络组组长包瑞德上校:“赫尔利的表演是什么意思?”包瑞德回答说:“赫尔利是牧羊娃出身。这可能是他早已养成的在欢快时的一种得意表现吧。”

飞机起飞了,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各自的机关去了,为主席的安全,谁也没有放下心来。

毛主席赴渝前,不仅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还同刘少奇整整谈了一天一夜,面授机宜。大致意思是: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农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在后来事态的发展中,许多干部产生了疑虑,不得已,刘少奇才向大家透露了上述毛主席的指示,大家才放下心来,天天盼着毛主席归来。

本篇文字或查看更多请关注号

本文来源于《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最新增订本)师哲 口述 李海文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

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准确、可靠。

作者简介:

口述者

师哲(1905—1998)陕西韩城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赴苏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集体加入苏共(布)。1929年到西伯利亚边疆区内务部工作,1938年到莫斯科任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1940年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随周恩来、任弼时回到延安,参与中苏两党中央交往,任翻译。1943年兼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一局局长,1944年夏任中央社会部一室主任。1945年七大后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1948年任政治秘书室主任。1949年后兼任马列主义编译局、俄语专科学校校长、外文出版社社长。1957年任山东省书记处书记,1959年任陕西扶风农场场长。1962年被软禁。1966年被关入秦城监狱。1975年再次到扶风农场。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苏东研究所顾问。

整理者

李海文,中共党史研究室研究员。1968年底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78年先后到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历任周恩来年谱生平小组副组长、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研究员。1998年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任《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中共党史资料》主编。长年研究周恩来、毛泽东、华国锋、彭真及中共党史。任《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一书副主编,主编《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之路》、《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等。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四十余篇收入《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

相关推荐:

狄青:披头散发,戴铜面具 人称面涅将军 战功赫赫却忧惧而死

苻训英:能让皇帝开棺与尸体交欢的美女皇后

1957年留苏学生给邓小平让座为何被毛主席制止?

明朝将军马芳:从奴隶到将军的蒙古骑兵大克星

纪晓岚曾不服蒲松龄:觉得蒲松龄“太痴”太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