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1965年,毛主席为何选择在春天离开北京?(图)

发布时间:2014-12-11 栏目:专题 投稿:饱满的哈密瓜,数据线

节选自《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顾保孜著

1965年3月14日,毛泽东专列离开北京

毛泽东选择在春天离开北京,让大家有些意外——因为毛泽东通常在国庆节后,10月底或11月初才离开北京到相对温暖的南方,一般去武汉和杭州住得多一些,过了冬天再回北京

毛泽东专列时称“一号列车”,它由前驱车、主车和警卫车三部分组成。

前驱车这个车厢全部是警卫人员,主车分为会议室、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车厢、汪东兴等中央办公厅领导同志车厢和工作人员车厢,最后警卫车是八三四一部队的车厢

毛泽东有个习惯,只要外出,不管时间长短,书是不能少的,古今中外的书都要带上,反正是专列,有的是地方放书。所以每次出发前,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就要忙着整理五六个大箱子,里面全是书。

火车开动后,毛泽东的摄影记者钱嗣杰来到毛泽东乘坐的车厢,他见毛泽东穿着睡衣,嘴里叼着烟,凝神望着窗外,于是悄悄在一旁为他拍了几张照片。结果,跟随主席出来的工作人员看见后,也争着要与主席合影。钱嗣杰主席注意力放在思索上,就让他们一个个悄悄凑上前去,站在主席的身后,然后由他赶紧按下快门。

当时钱嗣杰心里很是紧张的,给中央领导拍照需要掌握每位领导的性格特点。给周恩来拍照,钱嗣杰就比较放松:因为周总理就比较随意,而且对记者的工作很熟悉,知道记者需要什么。记者们都把他看作长辈,就像是普通单位的领导一样。在大家眼里,最好拍的也是总理,他不仅性格随和,长得帅气,又有风度,不管笑不笑,都上相。有时候,钱嗣杰都敢对他说:“总理,再过那边一点儿。”通常,周恩来都会照顾记者的意见,换换角度,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来到毛主席身边后,钱嗣杰发现毛主席最不喜欢摆拍,主席这种威严让他总是小心谨慎,更何况那个时候的照相机都是手动,光圈、焦距、快门全部靠手来调整,拍摄一张照片的全套动作下来要好几秒,而又不能总是将镜头对着毛主席使劲照。毛主席一个姿势最多也就拍两三张,如果遇到主席不给拍摄的角度,那他们摄影记者只能自己找角度,想办法。这次还算不错,主席大概心情好,他跟大家合了好一会儿影也没有反感情绪,钱嗣杰踏实地拍了好一阵。

毛泽东专列出发第一天晚上到了邯郸,他没有下车,在专列上睡了一觉,第二天下午继续前行。一天后,即3月16日,毛泽东抵达武汉

那天下午,毛泽东专列悄悄停靠在余家头一所战备物资仓库里。这所仓库很大,当时叫一零二仓库,里面铺有军用铁轨,毛主席专列全部开进去,外面一点儿都看不出来。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省长张体学早已在此恭候。他们看见毛主席下车,一道大步迎了上去,说了声:“主席好!”毛主席笑着和他们握了握手,没有多做寒暄。除王、张二人外,当时也没有其他人迎接。因为毛泽东不喜欢迎来送往的那一套。

王任重快速为毛泽东打开了“吉斯110”三排座轿车的后车门。每次来武汉毛泽东都是坐这辆车。

几辆小车轻车简从,毫不张扬,从东湖路驶进湖北省委东湖客舍大院,过“百花”、“南山”,最后停驻在东湖边上的梅岭一号。梅岭一号是60年代初期湖北省委修建的一处平房,内有十间大小不等的房间,空间比较高大,内部装饰朴实无华。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到武汉,都在此下榻过。此时,毛泽东一跨下车,迎面几张熟悉的脸孔,令他十分愉快。那几年,毛泽东年年来武汉,都习惯住在东湖客舍(今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梅岭的工作人员每次都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人民的领袖。看到大家毛泽东高兴地伸出右手,亲切地招呼:“同志们好啊!”

主席好!”“主席好!”几个青年人纷纷握住主席的大手,笑得那么灿烂。王任重、张体学等省委领导向毛泽东汇报后随即离开,对毛泽东的到来,既没有“接风酒宴”,也没有联欢晚会。毛泽东一直反对地方搞迎送接风,他认为这是铺张浪费。因此,谁也不敢多献一点儿“殷勤”。

钱嗣杰知道,武汉东湖是毛主席的最爱。每一回他都要在东湖边住上一阵子。这一次也不例外,毛泽东一住就是一个半月,直到4月29日晚上才离开专列载着毛泽东驶向了湖南长沙,那里也是毛泽东去得最多的地方。众所周知,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是在长沙度过的,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与杨开慧也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爱情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他几乎每年都要来住一阵子,省委第九招待所就成了专门接待毛泽东的地方。

毛泽东在长沙住了不到一个月,5月中旬,他在长沙出席越南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援越抗美的外事活动后,忽然提出了顺道重上革命摇篮井冈山,亲自看看老区人民的愿望。

这个消息让大家太感意外——毛主席真的要重上井冈山啦!

其实,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就想再次登上井冈山,终因日理万机,一直无法成行,而这次他怎么有闲情逸致当一回“徐霞客”呢?

重上井冈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毛泽东在寻找当年的记忆与斗志——犹记烽火,更难忘烽火。历史上的井冈山成全了毛泽东的斗志,也铸就了毛泽东的意志。这片土地是毛泽东武装夺取政权的起点,今天将成为他捍卫红色政权不改颜色的新起点。

这一年毛泽东72岁,阔别井冈山36年。三十六载春秋,正好是他人生岁月的一半时光。

相关推荐:

揭秘姜子牙为何如此形容妻子?最毒妇人心

没当上皇后,她竟然诅咒皇帝断子绝孙,还神一般应验

唐朝中期名臣董晋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东汉著名将领刘隆的故事:如何评价刘隆呢?

朱元璋把皇宫变菜园在皇宫种地 提倡全民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