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神话崩塌,大秦帝国的决胜法宝竟不是弩

发布时间:2014-12-13 栏目:专题 投稿:粗犷的机器猫

很多影视作品塑造了秦军“无敌箭雨”的艺术形象,仿佛弩是秦军最重要的打击力量。其实这点是种误读。

不可否认的是,秦人确实非常重视弩的使用。对普通士兵弩射考核不通过的惩罚也是特别严厉的。使用强弩的士兵如果射不中目标,不光他要被处分,他和负责管理他的官员都要被罚交两套甲。出土的秦弩其弓干长176.1厘米,径4.5厘米,弦长140厘米,比另一军事强国楚国的160厘米弓干要长。出土的秦弩机与楚弩机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60厘米,悬刀有所增长,望山与弦牙距也有所加宽。秦军的青铜镞,大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镞,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由此可见,秦弩比楚弩更有威力。

▲秦弩

但要注意的是,战国时代,秦弩在七雄武备中并不突出,比如“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而且,秦代弩没有弩郭(弩机匣),各个零件直接装到弩臂中去。这样结构就不够牢固,同时削弱了弩机和弩臂的强度,弩的拉力也不可能做得太强。因此,秦弩自然不可能拥有影视作品中那样的杀伤力,仅凭弩箭也无法击垮山东六国的敌人。

那么,秦军作战体系中真正倚重的武器和战术是什么呢?配合前面“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以及左手提着人头,右腋夹着俘虏,勇猛地追击敌人的描写,其实可以推断出,秦军真正倚重的是白刃冲锋。根据一号坑的出土情况来看,步兵主战兵器为将近四米长的铍和三米长的戟。铍是一种春秋到汉代时期所特有的长兵,其形制是类似一把短剑插到柲柄当中。铍又叫做锬,其刃长25厘米左右,是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口直线前收为锋,极具杀伤力。虽然有说法认为秦军有六米长的长矛,但该处成两段状的遗迹是否一根柲柄,抑或是旗杆都有待争议。

▲秦铍

▲秦王政七年戟

配合“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记述来看,秦军步兵的核心打击手段是强弩掩护下,阵列步兵所发动的长铍冲锋。这正与兵马俑一号坑的兵源构成和武器配备想对应。一号俑坑,由前锋本阵、两翼和后卫构成。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也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总体而言,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这种布局符合中国传统的兵力布局“前轻后重”,以及“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理论,即列阵要紧密,遇敌进攻时则攻不破;前锋要疏松,向敌进攻时便于战斗。

▲秦俑一号前锋照片,可以看到前三列的轻装

▲秦俑一号步兵本阵照片,前排的轻装俑和后排的着甲俑

当然兵马俑所处的是一种面对检阅时候的“陈兵”状态。如果临战,必然是前锋本阵中的轻装战士,也就是秦军中的锐士前出散开,组成散兵群,袭扰敌人。重装战士变阵,减少纵深,扩大正面,以便发动长铍冲锋。至于方阵中的战车,考虑到其极少的数量,以及战国时代步兵的兴盛。其在方阵中应该更多起到指挥车和运输车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战斗。

▲甲装秦俑

其实秦军步兵方阵的兵力武备情况,与1500多年后的欧洲瑞士步兵方阵有着某些共同点。瑞士人也组织配备长戟和弩的散兵部队,在开战前去袭扰纠缠敌人的步兵阵列,并在这种袭扰和纠缠中试探出敌人步兵阵列中的薄弱点。之后瑞士作为核心力量的长矛方阵将向这些薄弱点发动勇猛的冲击。其实这种战法在牧野之战中,也曾被周军以“致师”的形式所采用,与周人渊源颇深的秦人继承这种战法也是情理之中。因此,也就可以明白,荀子为什么会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因为只要给予秦军锐士以可乘之机,六国军队就可能在己方阵列最薄弱的地方遭受到秦军长铍冲锋的致命打击。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铸剑师老郑的私人号:lqzjsz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相关推荐:

他是三国第一悲情英雄,与诸葛亮情同父子,名声赶超赵子龙!

他喜欢睡女人肚皮,都笑他是跳梁小丑,却不知他是知恩图报大忠臣

岳飞的功劳有多大?岳飞与南宋前期的其他将领的对比

雍正怎么死的 揭秘历史上雍正皇帝到底怎么死的

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简介 汤恩伯将军怎么死的